王思靜
廣州市越秀區農林下路小學始建于1964年,原名犀牛路小學,1983年改名為農林下路小學。學校一直秉承“享受成長,體驗快樂”的辦學理念,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推動各方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不斷加強學校內涵建設。
“雙減”政策到了這樣一所學校,會帶來什么變化?
“‘雙減的到來證明了我們一直堅持做的教育是對的,給了我們更多的信心。” 吳海華曾在廣州市越秀區的多所學校任職過,2021年8月調入農林下路小學任校長。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和了解,她頗有感觸地說:“這所學校的學生真的很優秀,也真的很快樂。”
深化項目式學習,提高課堂質量
2011年,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農林下路小學開始項目式學習的綜合改革,以國家課程為主干,以學生學習的真實問題為主線,推動實現跨學科教學的常規開展。經過10年研究,學校已逐步形成了模式、內容、策略、評價、跨地域教研五個內容構成的項目式學習全學科、常態化實施體系。
在傳統的課堂環境下進行項目式學習課程,可能存在一些困難,例如探究活動時空受到限制、學習資源內容不夠豐富、教學管理與評價效果不佳、學習方式單一、師生間缺乏交流協作等。為此,農林下路小學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特別是智慧學習環境的優勢,創設真實的任務和問題情境,支持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多元評價及作品創作等,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
2020年疫情期間,學校開發了網上項目式課程。該課程以課本知識為依據,同時結合“全民抗疫”這一主題選取相關話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探究、思考社會問題。如五年級的數學項目式課程《圖解疫情》,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們沒有按時回校開學,我們什么時候能返校?”作為驅動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收集、整理、分析數據,并作出合理的預測。與此同時,教師在學習平臺上推送了微課和學習單等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探究的問題有選擇地打開資料進行學習。這樣一來,不僅能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的學習更有針對性。
項目開展的全過程中,教師積極支持學生創作和展示作品,從而體現學生探究之所得。比如五年級學生在學習完語文項目《漢字的魅力》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課本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根據學生自己探究的主題,從漢字的諧音、字謎、歇后語和對聯等多方面搜集、整理資料,最終形成一份關于自己姓氏的調研報告。
值得介紹的是,學校項目式課程的評價是從三個維度進行的,分別是關鍵能力發展水平、學科知識整合應用水平、項目學習過程及成效。學校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評價工具,通過自評、互評、他評等,全面地評價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學科能力、跨學科能力的發展情況,打破“唯分數論”。
“雙減”背景下,農林下路小學加快以項目式課程為載體,深入推進教與學的方式變革,讓課堂真正由教師的教變為學生的學,由被動地吸收變為主動地探究,讓學生學會學習,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真正實現了“賦能不增負”式的課程改革。
加強作業管理,減輕學生負擔
“在區莊地鐵站,只要你看見拎著小袋子、沒有背書包的小學生,那肯定就是我們學校的。”吳海華笑著說。農林下路小學多年來一直堅持開展項目式學習的探索與實踐,以開展項目活動、完成項目作品的形式達成學習目標,作業設計趨向多樣性、探究性、分層性、自主性,引導學生實現高效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因此,許多學生在校內便能完成作業,而且每個教室都配備了儲物柜,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早已習慣不背書包上下學。吳海華介紹,學校也很早就設立了“無作業日”,一般都是在周五,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度過愉快的假日。
與此同時,學校作業管理實行“學校—年級(學科)—班級— 個人”四級管理制度,對作業總量嚴格把關。學生每天上報完成作業時間,每班每天進行作業公示,年級行政每天抽檢班級作業量均衡情況,學科每周進行作業質量的設計督導,教導處每月進行作業質與量檢查,學校每學期進行全員作業專項問卷調查。
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和更高的要求,有的教師可能會不知所措,有的教師可能感覺壓力驟增。農林下路小學在2021年9月開學伊始就做好規劃,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面向學校管理層、中層干部、教師等進行專題培訓會,對“雙減”政策進行深入解讀,落實具體工作部署。
通過努力,學校平穩、有序、高效地度過了“雙減”后的第一個學期。在學期末進行的全員作業專項問卷調查中,99%以上的學生認為,這學期學業負擔減輕,校園生活質量提高了。
“雙減”政策實施后的首個寒假,農林下路小學針對各年級學生特點,設計了個性化的“五育”作業超市,學生可按個人需求自主選擇,自己量身定制個性化發展作業清單,實現“我的作業我做主”。
此外,學校還積極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激發學生自身優勢。今年,計劃開展“五育并舉”展示會,設置才藝區、易物區、文創區等區域,引導學生充分展示假期成果。“比如有的學生假期學習了如何制作香囊,那他就可以將自己制作的香囊拿出來義賣,既可以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也可以幫助別人。”吳海華說,“以前,我們也一直舉辦紅領巾義賣活動,但大部分義賣物品都是家委會購買的成品。這一次,我們將義賣活動與學生作業展示結合起來,通過學生們喜歡的方式,展示他們自主選擇的假期作業。”
密切家校聯系,促進家校共育
多年來,農林下路小學一直沒有提供課后服務和午托服務。2021年,為了落實“雙減”政策,學校從9月1日開始同步推行這兩項服務。
短短時間內,學校如何選擇合適而優質的第三方服務機構?
據悉,越秀區教育局明確要求,關鍵選擇權應在家長。為此,農林下路小學從每個年級挑選一個家長代表,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興趣或專長,從而能夠幫助學校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選擇真正讓廣大家長放心、安心的第三方服務機構。
確定家長代表之后,學校開展大量調查,為家長代表們提供機構覆蓋面、口碑等信息,并請他們廣泛了解情況。最后,學校邀請了三個機構到校進行宣講,家長代表及學校代表現場投票、現場開票、現場決定。
選擇好機構,家長并未退場,這只是家長真正參與管理的開始。學校成立“雙減”工作專班,設立“雙減”校長信箱,及時、迅速地處理和協調在“雙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在家委會的支持下,成立多個關聯“雙減”工作的家長專責工作委員會,如午餐服務專責委員會、課后服務專責委員會、班級問題專責解決委員會等,打造家校協作、多方育人的新格局。
廣州天氣太熱,有家長提出,希望午餐可以多點湯水。通過學校代表、家長代表及服務機構代表三方溝通,初步確定一周里提供一次湯、一次牛奶、一次糖水,或者提供三次牛奶等方式,午餐費用根據不同方式適當增加。隨后,學校給全體家長發放調查問卷,征求家長意見,一周提供一次湯、一次牛奶、一次糖水,午餐費用增加1元的方案,獲得90%以上的家長的同意,最終落地實施。
“學校的管理和教育,不是自己關起門來做的,必須要開放。家長們來自社會各行各業,能夠提供不同的角度,有利于學校更好地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雖然過程可能會復雜一些,但是也的確彌補了學校考慮不夠周全的一些方面。”吳海華表示。
在課后服務課程方面,學校也積極挖掘校內資源,提前摸底了解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全程參與和指導第三方機構的課后服務課程體系的建構,確保基本托管課程能照顧到各年級有需求的“三困生”(學困、管困、接困),素養提升課程能涵蓋時政素養、科技素養、人文素養、藝美素養、新勞動素養等方面,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雙減”政策實施的第一個學期,課后服務時段,農林下路小學所有場室和場地都能開盡開,每周為學生提供課后服務課程達117班次,每周有3765人次參加課后服務,平均每天753人次。2021年寒假校內托管服務,報名參與人數高達1200多人次,占在校學生總人數的78%。有家長說:“學校寒假素養提升班最受歡迎的是體育類和科技類的課程,報名基本靠‘搶。”
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農林下路小學積極探索育人新模式,不斷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努力達成“學校盡心、學生開心、家長放心、社會安心”的終極奮斗目標。吳海華說:“在農林下路小學,我們關注學生的不同狀態,接受學生的不同花期,我們愿意陪學生一起快樂成長。”
(本欄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本欄責任編輯? ?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