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健
2022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獨立設置勞動課程,從國家層面凸顯了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課程要堅持育人導向,“注重挖掘勞動在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方面的育人價值”;并指出,要將中華傳統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勞動課程,增強勞動課程的思想性。勞動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勞動課程的理念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育人的導向性。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在勞動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對于豐富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內涵,推進新時代小學勞動課程育人具有重要意義。
中山市港口鎮中心小學是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驗學校”,一直以來十分重視勞動教育,從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積極探索和實踐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勞動教育的思想滲透于勞動教育教學和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凸顯小學勞動教育的課程目標
為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港口鎮中心小學用心策劃各種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點燃學習渴望。
1. 依托傳統文化經典文本,進一步實現勞動教育的課程目標
例如,組織學生學習《三字經》中六谷、六畜等知識,了解朝代更替背后的勞動因素等內容;通過學習《千字文》,如“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等內容,讓學生完成一幅有關勞動的繪畫作品,或者將勞動場景拍照匯編成冊;以傳統文化經典文本《孟子》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勞動中尋找規律,如懂得個人的保潔和防護,學會釘紐扣、補衣服、搭配衣服等;學生通過誦讀,進一步深化對傳統倫理道德的認識,從而形成勞動慣性思維。通過學習《道德經》,鼓勵學生知與行相融合,盡其所能幫助別人,充實自己。以《中庸》為依托,開展勞動教育創新實踐活動,如鼓勵學生通過上網查詢傳統工藝品、食品制作方法,動手制作并加以創新,開展“廣府文化推廣周”等活動,豐富學生勞動體驗,培養新時代的接班人。
2. 打造“非遺課堂”,開設勞動教育主題活動
學校邀請“非遺”傳承人、民間手藝人、“非遺”講師開展“非遺課堂”活動。以“制作傳統工藝中山咀香園杏仁餅”為例。咀香園始于1918年,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其杏仁餅的傳統制作工藝已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導學生學習傳統工藝的制作,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的同時,也獲得了勞動課程帶來的美好體驗。
3. 組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學活動
例如,組織學生游覽“水鄉生態島”,把課堂轉移到校外,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原生環境,進行扎稻草人等農耕體驗,品味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凸顯小學勞動教育的課程目標。
4. 以傳統節日為主題,建立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引領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探尋傳統節日的由來,了解與節日相關的古詩詞、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等,深挖傳統節日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體會傳統節日的魅力,理解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具體見下表。
二、滲透傳統文化提升小學勞動課程的實踐內涵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在勞動實踐活動中注重動手實踐和學創融通,注重引導學生通過系列探究等方式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在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感悟、體認勞動價值的同時,培育勞動精神。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立足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勞動的過程中,深挖傳統文化特色資源,在課堂內外創設有趣的勞動實踐活動,豐富勞動課程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全身心參與勞動活動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發展勞動創新能力,將學生的勞動體驗內化成文化自覺,充分發揮勞動育人功能,提升文化自信。
我校的勞動課程滲透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形式豐富多彩,深受學生喜歡。一、二年級開展五谷粘貼畫。根據低年級年齡特點,粘貼畫課以傳統農業中的五谷為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傳統農業文化中的五谷,感受五谷的顏色美、形態美,學習運用五谷制作簡單的平面手工繪畫作品。
三、四年級主要開展毛線粘貼畫,自古就有“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把溫暖人心的毛線聯系美術創作,開展毛線粘貼畫學習。其次開展團花剪紙,剪紙藝術在中年級從剪團花入門,主要以軸對稱、中心對稱為內容讓學生初步了解到對稱圖樣特點與剪貼技巧,鍛煉手部力量,讓學生在創作中感悟傳統剪紙文化的藝術底蘊,感受民間手藝人的用心和工匠精神。
五、六年級主要開展彩珠粘貼畫。一顆彩珠,好比一名中國人;一串彩珠,好比手牽手的中國人;一幅彩珠粘貼畫,就好比團結在一起的中國人。彩珠粘貼畫是學校原創粘貼畫題材,運用點成線、線成面的原理,把多種尺寸、切面的彩珠,粘貼出具有色彩變化、凸顯質感的畫面,從而鍛煉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造型能力、色彩運用分析能力。
毛線粘貼畫也是高年級學生在繪畫基礎上進行的手工制作,是粘貼畫的一個分支。校本課程中常用的技法有平貼法、碎貼法、繞圈法等。運用毛線的粗細與質感,粘貼出效果豐富的畫面。此外,還可開展豐富多樣的書法活動課程,高年級軟筆書法進入臨摹、創作的階段。學習內容以唐宋的楷書、行書和秦漢的篆書為學習重點。在臨摹的基礎上加入創作環節,著重引導學生認識唐、宋的書法文化,認識歷代楷書、行書的代表書法家及他們的書風特點,提高學生對中國書法的感性認識。
勞動教育作為“五育”融合的關鍵樞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勞動教育課程中,是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重要舉措,對于切實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進一步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深遠意義。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審美情趣,也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從而提升文化自信,為全面育人創造有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