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建剛
許昌良,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校長,廣東省政府督學,廣州市基礎教育杰出人才,廣州市教育家培養對象,廣州市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廣州市越秀區首批教育名家;教育部首批“國培”專家;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三級)。他倡導“沉靜語文”,在基礎教育領域主張“共生閱讀”,先后三次獲得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出版專著《新平民教育論綱》等16部,主持省級以上重點資助及規劃課題6項。
一所學校,既是區域教育生態的組成,也是所處社區生態的部分。與此同時,學校自身的組成,無論是學生、教師、家長,還是場域、課程、教學,抑或是學校的歷史、文化、制度,同樣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如何正確把握學校教育生態的運行規律,從中找到學校特色發展的關鍵抓手,漸次生發,實現學校教育理想的自我建構,無疑是當下中小學特色建設的應然選擇。
近年來,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僑外”)秉持“為每一個孩子智慧而溫暖的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通過積極推進課程改革,促進學校內涵發展與品質提升,進而深度把握學校教育生態的建構路徑,以鳳凰花文化精神孕育出獨特的“共生”理念以及“五星育人”模式,形成了昂揚奮進的嶄新校園文化。
帶著對“共生”理念下學校教育生態個性建構典型經驗的好奇,本刊記者走進美麗的僑外校園,與僑外校長許昌良就學校的共生閱讀進行了一場對話。
起:多重現實梳理下的理想追求
《廣東教育》:閱讀是每個人知識增長、精神發育必不可少的一種路徑選擇,為什么僑外將其作為學校重點打造的一個項目?
許昌良:我之所以如此重視閱讀,是因為五年前我在江蘇工作時,就做過非常系統而全面的調查。從調查出來的數據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學生的閱讀與學業成就具有非常高的正向關聯,與家長的閱讀也有較高的正向關聯。家長的閱讀價值取向、自身的閱讀喜好度、對孩子閱讀的重視程度、家庭的閱讀環境、孩子身邊親友伙伴的閱讀態度、家庭藏書量等都與孩子閱讀以及學業水平提升密切相關。這就堅定了我的一個方向——抓閱讀,就是抓孩子們的核心素養,閱讀搞好了,孩子們的核心素養自然也就提升了。
《廣東教育》:您在僑外提出的是“共生閱讀”,這種閱讀無論是從內容、方法、方式上,還是在理念、目標和評價上都與傳統閱讀存在較大差別。這又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許昌良:閱讀作為一種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同時也作為學習策略、方式,涵蓋了所有學科的學習,沒有閱讀的學習是不可想象的。閱讀是一種“元學習”,我這十余年來在小學、初中學校也一直大力推進中小學生閱讀。通過大量的實踐,既逐漸深化了我對閱讀意義與價值的認識,也讓我積累了豐富的推進閱讀的實踐樣態。我開始體悟到,有效的閱讀其實是要建設一個生態系統,需要與學生成長的相關人,如教師、家長、親友、同伴乃至社區等一同努力實現。有效的閱讀尤其需要家校互動、課本內外互動、課堂內外互動、考試內外互動、校內校外互動,即實現多方“共生”。這時,共生閱讀便開始進入到我的教育視野中,并且生根發芽。
《廣東教育》: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您提出的“共生閱讀”的本質已經不再囿于閱讀本身,而是期望通過以閱讀作為一種紐帶,來實現學校教育生態的自我構建?
許昌良:您這樣的理解我是認同的。在當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亟待破除的教育生態下,如何實現教育社會文化價值與功利價值的重新彌合,是中小學校長必須深入思考的現實命題。
我認為具有“母題”意義的閱讀不失為學校教育生態自我重構的一條有效路徑。一是閱讀關涉人類的整個生活,關涉學校與家庭,關涉學校教學的全科目,也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具有開放性與延展性;二是閱讀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具有整體性;三是閱讀學習在操作上不受時空限制,具有自組織性。因此,共生閱讀無論對化解當前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的矛盾,促進青少年靈魂覺悟,逐步消解升學的功利價值以及社會公眾的文化缺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從思維層面提供了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參考范式。
承:多元視角考量下的內涵解讀
《廣東教育》:共生閱讀,從字面理解,“共生”是用來界定閱讀的,說明它與別的閱讀是不一樣的。那么,“共生”一詞在這里應該如何理解?
許昌良:“共生”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最早緣于生物學,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Anton de Bary,1879)提出,意指“不同種屬的生物按照某種物質聯系共同生活”。20世紀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滲透到社會諸多領域。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共生指共生單元之間,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按某種共生模式形成的關系。它由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三大要素構成。
基于共生理論提出“共生閱讀”,其實質是在共生理論觀照下,對一種新型教育范式的期待與生發。作為教育事業最主要承擔者的學校,因與其“所依附的具體生活過程、生活情景、生活的時空關系、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種種因素相脫離”,而日漸變為一種“脫水”“提純”的“純理性的教育”。于是學校與地方文化、社區文化、家庭文化時有脫離,“無目的升學”和“非本意就學者”不斷增加。“學校教育忘記了它的對象,他的對象也就忘記了學校”。因此,“共生”在這里就是希望將學校與社區、家庭、社會之間的互相作用通過閱讀來和諧再造。
《廣東教育》:那“共生閱讀”的概念應該怎樣進行詮釋與解讀?
許昌良:所謂共生閱讀,就是以閱讀為紐帶,由學校發起并影響和帶動家長一起行動,積極影響和促進孩子熱愛閱讀,形成一個教師、學生家長共同閱讀、共同成長的學習共同體。并逐步放大其正面效應,形成學習型社區,影響閱讀型社會的形成。
圍繞共生閱讀,我們提出了“一條路徑、五個建設、七大行動”的閱讀體系,即追尋實現閱讀教育價值的適切路徑,通過對校園文化、教師隊伍、學生素養、書香家庭、學校品牌建設,實施晨讀、序讀、趣讀、e閱讀、開設家長“小種子閱讀坊”、家庭書房建設、“帶著書本讀天下”七大行動。以此促進學生走向深度閱讀,增加知識、拓展視野、夯實積淀、熏陶人文、發育精神,為學生成長賦能,以愛讀、趣讀、共讀、深讀來建設書香浸潤的僑外校園。
轉:多維路徑推進下的實踐探索
《廣東教育》:共生閱讀可以說是僑外在學校教育生態重構上的新選擇。你們推進共生閱讀的突破口在哪里?
許昌良:基于共生閱讀理性思考以及實踐期待,促進新時期閱讀生態建構,需要在共生理念的引領下,建構全方位、全學科、全過程閱讀體系,實現閱讀從應然到實然、從隨意性到體系化、從單一到多元、從自發到自覺化、從零散化到統整化的五大轉變。
基于傳統閱讀的現狀,實現三個維度上的突破:一是閱讀內容的拓展,引導學生超越課本,深諳開卷有益之道,讓閱讀者有限的時空變得充盈,將生活的外延變成閱讀的外延;二是在閱讀的方法上的拓展,即教給閱讀技術技巧,引導追求閱讀精度,逐步引導提高閱讀速度與閱讀效益;三是閱讀境界的提升,通過閱讀,引導學生與家長超越考試的羈絆、超越單純的知識積累,拓展學生視界,實現精神敞亮與心靈澄明。
《廣東教育》:一切的教育教學改革,都不能脫離課堂。共生閱讀要在課堂上有序推進,相關的課程建設自然是重點內容。僑外在這方面都做了哪些有益的嘗試?
許昌良:將閱讀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視域之內,通過強化課程建設來切實推進閱讀,是共生閱讀在僑外得以成功的關鍵舉措。學校按照年級序列進行整體規劃,研制了《共生閱讀推薦書目》,書目涵蓋了一至九年級的語文、數學、英語、科學、藝術等。充分利用課間休息、午間休息等“邊角時間”,以一帶多的群文閱讀、整本書的閱讀等方式,把“邊角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管理,引導學生進行全科閱讀,指導學生撰寫《共生閱讀之整本書閱讀札記》。充分利用大數據,采用任務驅動,如“問卷星”檢測、文本閱讀與影視閱讀比較、閱讀過關、盤點收獲等方式,對閱讀的效果進行檢閱,用科學的、及時的數據引導、激勵學校深度閱讀的有效開展。
《廣東教育》:僑外在閱讀活動的開展方面都有哪些設計?
許昌良:學校用豐富多彩的學科閱讀活動推進深度閱讀,如詩詞大賽、科技朗讀、朗讀者、名著閱讀大賽等。我們定期舉辦召開“共生閱讀”學生、教師、家長交流會,共同為孩子們的成長助力,為孩子們智慧而溫暖的人生奠基。自2021年4月起,僑外家長學校舉辦的“小種子悅讀坊”正式開坊。每次活動均邀請社會上著名的閱讀專家引領家長閱讀,借助閱讀坊,打造親密健康的親子關系,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讓學生、家長、社區形成良性的閱讀格局,增強家校合育的力量。
合:多彩呈現局面下的成果收獲
《廣東教育》:僑外的共生閱讀已經開展了近三年的時間,給師生和學校帶來怎樣的改變?
許昌良:自2019年共生閱讀在我校開展以來,僑外便踏上了詩意的旅程。學生、教師、學校三位一體的和諧共生成為僑外的新常態。
學校層面,在欣賞型探究視野下,通過“共生閱讀”的項目實施,三年時間里建立了“共生閱讀”的完整課程體系。通過開展經典誦讀、親子共讀、讀書節等主題活動,打造專屬僑外的品牌特色。
教師層面,我們以閱讀推進教師知識管理,根據教師特點及專業需求,為老師們推薦閱讀書目,通過舉辦蘇霍姆林斯基讀書會、閱讀分享會等活動,引領老師讀好書、好讀書,不斷完善修煉自我。
學生層面,我們以序讀、晨讀、趣讀和e閱讀等系統的閱讀課程,帶領學生走進閱讀的大門;整合班團隊會、紀念日等開展有意義的閱讀實踐活動,進行閱讀積累,以讀書報告會、讀書筆記展示、線上閱讀交流等活動開展閱讀競賽。用豐富的教學活動,匡助學生點亮閱讀心燈。
與此同時,以課程評價標準為基礎,各年級、各學科制定階梯式、任務驅動式的評價標準,如通過“閱讀存折”“閱讀積分”可視化閱讀量,和每月、每學期進而到每學年的各項“書香”評比,形成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助推學生的閱讀動力。
《廣東教育》:您前面說過,“共生”是希望通過閱讀和諧再造學校與社區、家庭、社會之間的互相作用。通過三年的探索,僑外的家、校、社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哪些改變?
許昌良:實施共生閱讀三年來,僑外已經初步實現了家、校、社和諧共生。為加強家庭、學校和社區之間的良性互動,我們以共生閱讀理念為線,以一系列經典書目與閱讀活動為珠,串聯出“共生閱讀”的美麗“項鏈”。開展由學校倡導、家委組織實施、由有愛心且具有專業素養的家長牽頭組織、全體家長均可參與的群眾性閱讀組織——“小種子閱讀坊”,同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家長,根據時間節點推出針對性強的家教文章,即“校長薦讀”,組織家長閱讀,目前已推出近100期。組織符合僑外九年一貫制特色的“共生閱讀家長會”,邀請僑外一年級、七年級新生家長齊聚美麗的僑外校園,共同為孩子們的成長助力,為孩子們智慧而溫暖的人生奠基。推進百個家庭書房建設,對書架、書本數量、書籍內容、書籍種類等進行規定,學校組織專家進行評估,評選出100個“書香家庭”。此外,順應疫情期間的教學實際,組織各年級開展“以‘讀攻毒、 共沐書香”的家長線上閱讀分享會。
《廣東教育》:僑外將如何繼續推進共生閱讀?
許昌良:未來,僑外會一如既往以“在閱讀中共生”為旨趣,通過科學的課程建設,促進孩子們在廣泛深入的閱讀中增長知識、拓展視野、豐富積淀、熏陶人文、發育精神,實現學科之間共生、書本內外共生、家校之間共生、考試內外共生、校社之間共生的目標,最終讓與學校教育相關的所有人都愛讀、共讀、同讀,在閱讀中成長,讓閱讀成為照亮學校、家庭與社會前進之路的啟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