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宇
“守正創新”成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我國高等教育“守正創新”“立德樹人”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近年來,教育部先后召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新文科”建設啟動會議,明確將“守正創新”列為推進“新文科”建設要遵循的三大原則之首。“守”大學之本、“正”育人之心,以“守正”促進“創新”,以創新能力培養來實現“守正”。
一、“守正創新”育人模式的提出
新時代,我國公共管理學科面臨著兩大現實問題:一是如何加強學科的本體化建設,即如何通過講好“中國的公共管理故事”,提升對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的解釋力與引導力;二是如何通過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演繹更精彩的“公共管理中國故事”,從而全面展現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結合華南師范大學位處改革開放前沿地、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意識形態爭奪“前哨站”等現實狀況,從“教育助推區域協同發展”“協同育人”出發,考察灣區高等教育合作存在的短板。這主要包括協同發展觀念欠缺導致多元主體利益整合的現實困難[1],三地管理體制差異性較大及碎片化、無序性和孤立性的交流合作[2],缺乏頂層設計與明確目標[3]等問題。
同時,基于對學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在讀生和往屆生的問卷調查,以及對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和大學生相關調研數據的分析,總結歸納出公共管理類專業在學生培養層面共同存在的問題:教學內容中“重西學傳輸、輕文化傳承”的本源不夠問題,教學考評上“重績點分數、輕人格塑造”的心態扭曲問題,擇業取向上“重個人得失、輕社會擔當”的氣度不足問題,治道追尋上“重‘以洋為尊、輕‘中國之治”的道路自信問題等。
由此,提出以培養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求的公共管理類人才為目標,以“課程思政”建設為主線,以支架式教學為支撐,構建“守正創新”協同育人模式的教學改革思路。
二、“守正創新”的價值內涵與創新育人模式的基本思路
推行教學改革,需要樹立共同價值理念,才能統一認識、目標與行動。
首先,“創新”是一個層次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相呼應,公共管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在三個層次上逐次遞進:一是基于個人成長的專業知識技能與責任氣度創新,二是面向社會發展的管理理論與服務實踐創新,三是面向更高層次的家國情懷的精神境界與文化理念創新。
其次,“創新”的實現離不開“守正”。“守正”簡單來說就是恪守正道,守正者持大道也。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守正”就是要“固正本”“育正心”“揚正氣”“行正道”——固“大學精神之本”,方能育學子之“正心”,進而揚責任之“正氣”,從而引導師生共同“行人間正道”。
因此,培養公共管理“守正創新”人才,從整體上來說就是要培養“堅守大學精神之本(正本)、大學教育之心(正心)、大學責任之氣(正氣)和大學學術之道(正道)”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由此,在明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改革教學培養體系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根本目的,以“守正”為目標導引的教學培養體系改革思路,力圖通過構建“正本、正心、正氣、正道”四大教學體系來構建公共管理類“四正四新”的育人模式,即通過導入“新內容”等方式來增強學理的“深度”,通過創設“新機制”等方式來提升關注社會的“溫度”,通過采用“新方法”、鏈接“新技術”等方式,提升問題導向的“高度”。具體見圖1。
三、構建“守正創新”育人模式的主要方法
把脈“四重四輕”問題,在明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改革教學培養體系相互關系的基礎上,以“守正”為目標導引,通過創設“四新四正”教學體系來實施改革。
1. 新內容+“正本”:重構“文化為本”的培養方案
針對教學內容中“重西學傳輸,輕文化傳承”的本源不足問題,我們系統修訂了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公共事業管理三個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新增了“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行政思想史”“中國教育思想史”等專業必修課,以及“諸子百家與治國理政”“儒家經典與教育資源”“改革開放與創新文化”等專業選修課,實現了教學內容重構,擦亮學生培養的文化底色,涵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為學生奠定好第一塊專業基石。
2. 新機制+“正心”:重塑科教融合的全員育人機制
針對學生片面追求學業績點和分數的心態,我們以重塑全員育人機制為“抓手”,鼓勵輔導員、青年教師、骨干教師、校外導師、優秀研究生參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實現“德育滲透研學、科研反哺教學”的目的。一是輔導員做好學術生涯規劃第一責任人,加強學術道德教育;二是青年教師兼職學業班主任,加強學術規范引導;三是骨干教師擔任本科生科研導師,開展學業上的精準指導;四是校外導師為本科生鏈接調研資源,形成校內外聯合培養機制;五是研究生參與本科生學術幫扶,發揮好“傳幫帶”作用。由此,為學生扣好學術生涯的第一顆扣子。
3. 新方法+“正氣”:重筑黨建引領的內外并舉育人方法
針對學生擇業取向上“重個人得失,輕社會擔當”的氣度不足問題,我們重筑了內外并舉的育人方法:一是黨建引領法,依托“大灣區跨境治理研學創新黨支部”,開展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精神等系列黨建引領活動,提升學生們理解“國之大者”的政策“高度”;二是課堂內專業學習中的課程思政滲透法,寓公共精神教育于專業課程教學中,增強理論課學習的學術“深度”;三是課堂外平臺支撐的實踐德育法,通過發揮大灣區教育與社會融合研究中心、跨境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省校級平臺的資源鏈接優勢,寓責任擔當教育于科教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國家和地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社會“溫度”。由此,引導學生踏好職業生涯第一步。
4. 新技術+“正道”:重整理解“中國治理之道”的技術支持
針對部分學生治道追尋上“重‘以洋為尊,輕‘中國之治”的問題,我們充分吸收“互聯網+”新技術,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一方面,發揮“互聯網+”的乘數效應,構建“跨校、跨境、跨域”的合作研學機制,加強粵港澳師生跨界云上學術交流,增強學生對“中國之治”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借助“互聯網+”的除法機制,善用新媒體做好輿情引導工作,消除學生群體中的負面輿情,達到理性客觀評價中國之“制”的效果。由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國家發展道路的方向標。
四、“守正創新”育人模式的建構過程和主要內容
“守正創新”育人模式的建構過程可以分為模式探索、實踐檢驗和推廣應用這三個梯次遞進的階段。
1. 模式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厘清問題、擬訂方案、推動改革,形成初步成果。主要以支架式教學理論為支撐,以“課程思政”建設為主線來開展教學改革試驗。
支架式教學理論的運用。一是以任務驅動為導向,將常規教學過程分解、重組為一系列環環相扣的環節,并將傳統教學資源“揉碎”后分布到各個環節;二是采取“前重后輕”的方式,通過逐步減少教學資源的“直接供給量”,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課程思政”的實施。一是做好教學內容銜接設計,實現內容的“螺旋上升”;二是鏈接時政(實證)內容,融入理論難點,增強內容的思想性和針對性;三是選材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時空接近原則”,增強親和力和獲得感;四是注重課程與學科間的視域融合,促進多維對話。
2. 實踐檢驗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質量、補短板”,重點是將經驗性的內容,以模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發揮制度建設優勢,保障教改措施順利推行。我們主要以“德育滲透研學、科研反哺教學”為抓手,加強制度建設,從而有效減少了少數教師“單打獨斗”的現象。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鼓勵輔導員做好大學生學術生涯規劃第一責任人,加強學術道德教育。二是設置“兼職學業班主任制度”,鼓勵青年教師,加強學生的學術規范引導。三是規范“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度”,鼓勵骨干教師擔任本科生科研導師,開展學業上的精準指導。四是引導研究生參與本科生“學術幫扶”,發揮好“傳幫帶”作用。
發揮師生黨員模范作用,深化育人方法運用。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是制度落實的關鍵所在。一是發揮好黨委、學科負責人“領頭雁”作用,鼓勵全員參與培育本科生價值觀,實現研讀經典、研學方法、研究問題“三研一體”。二是吸納非黨員教師、青年團員積極參與,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工作實務、治理實踐“三實一體”問題,激發研學熱情。三是發揮骨干教師、校外導師與優秀校友等作用,引導學生探索學業、職業、事業“三業一體”問題,賦能社會擔當氣度培養。
發揮“互聯網+”技術賦能效應,保障創新“效力”。運用“互聯網+”技術,重點在于發揮“互聯網‘+‘-‘ב÷”效應,賦能教與學的融合、賦能課程思政。一是運用好各種教學和管理平臺,發揮“互聯網+平臺、機制、方法、內容”的優勢,賦能全員育人。二是結合“互聯網-層次、環節、成本”的中國實踐,讓學生體驗“中國之治”對西方政治理念的超越。三是利用“互聯網×數效應”,加強跨界交流、鏈接校內外資源。四是運用“互聯網÷負面思潮”工作機制,做好輿情引導工作、亮明底色,端正學生立場。
3. 推廣應用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升成果層次,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推廣“守正創新”公共管理類人才品牌。主要采用品牌化建設的思路與方法,重點通過營建粵港澳大灣區“云學習社群”等方式,不斷吸引灣區資源,擴大育人模式的影響力、輻射力。營建“云學習社群”有五個要點。一是推廣共同價值符號,形成學習社群的共同價值理念:面向灣區培育“守正創新”人才。二是主動引導社群話語:重點是主導共同學習的基本流程和具體內容,即通過把握住學習主題影響社群認知與行動。三是規范社群溝通機制:健康積極的話題、規范的研學流程、嚴肅而生動的在線交流。四是適度拓展社群規模:向“跨境·跨校·跨域”學習社群穩步擴展。五是社群價值延伸:連接課堂教學資源、連接社會調查資源、連接學術交流資源,投射“守正創新”品牌符號。
參考文獻:
[1]高文豪. 京津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問題及策略研究[J]. 中國高教研究,2021(2):23-29.
[2]王志強,張海軍. 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實踐邏輯與未來關切[J]. 大學教育科學,2021(3):110-117.
[3]謝愛磊,李家新,劉群群. 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背景、基礎與路徑[J]. 中國高教研究,2019(5):58-63+69.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粵港澳大灣區公共管理‘云學習社群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21GXJK07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