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程斌

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了兩張黎錦熙先生的參會請柬,一張為中華民國副總統李宗仁為邀請參加1948年7月3日的雞尾酒會發給北平師范學院(以下簡稱“師院”)教務主任黎錦熙的請柬,另一張為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為邀請參加1948年7月6日的座談會發給黎錦熙的請柬。這兩次宴會、座談舉行之時,正是震驚全國的1948年7月5日北平“七五”慘案發生前后,因此這兩張請柬也成為我們窺視歷史事件的一個重要窗口。
第一張請柬長22厘米、寬18厘米,整體呈淡黃色,為正反兩面,左側三分之一內折。正面有花形平面圖案,淡肉色,花蕊內凹,有字:“甲戌新秋越園為利興紙行制”,字末有“越園”鈐印,均為印制。據此可知,此請柬是“越園”在甲戌年(1934年)繪制,之后由利興紙行制作而成。越園即余紹宋(1882—1949),字越園,為近代著名鑒賞家、書畫家。請柬正面正文部分自右向左第一豎排印有紅字“雞尾酒會”;第二豎排寫明參會時間為“七月三日(星期六)下午五時卅起七時卅止候”;第三豎排印有落款“李宗仁謹訂”。另外,正面正文部分右上角豎寫有“卅七年”三字,為紅色鋼筆手寫。國家博物館所藏“黎錦熙文獻”包括黎錦熙個人書信、請柬、日記、教學資料等,由其女兒黎澤渝于1978年后分幾批捐獻給國家博物館,在捐獻前曾被進行過編排,“卅七年”三字應為當時所寫,這為請柬提供了確切的時間依據,證明宴會時間是1948年7月3日。正面內折部分寫明宴會地點為“中南海居仁堂”(將“居”字改為手寫黑字“懷”,實為懷仁堂)。背面正文部分寫明邀請對象為“師范學院黎教務主任錦熙”。此請柬制作考究、精細,保存相當完好,色彩仍較為艷麗,無褪色,且幾乎無污跡、殘缺、褶皺,雖距今70余年,但仍給人以嶄新之感,為同時期留存下來的品相較好的請柬之一。
第二張請柬長20.4厘米、寬11.8厘米,淡黃白色,無內折,正反面均無圖案,僅正面有文字。正面自右向左第一豎排寫“七月六日(星期二)上午十一句鐘”,“句”即“點”,“十一句鐘”即“十一點鐘”之意?!皾嶉缀蚬狻睘檎埣韺S谜Z,意為“清洗、整治酒杯靜候賓客,極言對客人的尊敬”。第二豎排“傅作義謹定”說明設宴人為傅作義。第三豎排手寫參會地點為“東交民巷御河橋二號聯誼社”。右上角寫“卅七年”及編號392.7,應為整理時所加。與前述李宗仁請柬相比,此請柬無名人繪制底本,僅正面有字,制作不甚考究,但保存仍較完好,無折痕、褶皺,僅左下角處有少量污跡。
1948年春,東北“國統區”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就連大、中學生的食宿也無法保證。4月8日,國民政府宣布將在北平設立東北臨大和臨中,聞此消息后,東北學生蜂擁而至,但國民政府不守承諾,不安排學生上學,也不提供食宿,有的學生只能流落街頭,“學怨驟起”。
為息事寧人,7月3日,北平市參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通過了《關于救濟東北來平學生辦法案》,宣稱“學歷不合者即撥入軍隊,入伍服兵役,期滿退伍”[1]。學生們知道此消息后,認為是被國民政府欺騙,義憤填膺。7月4日晚,東北來平學生骨干集結,決定游行請愿抗議。7月5日清晨,東北15所高校來平學生分三路在北平市區請愿游行,北大、師院等8所院校學生給在市參議會請愿的東北學生送去慰問函。[2]當天中午,游行的東北學生到李宗仁官邸請愿。[3]下午3時,東北學生又來到東交民巷參議院參議長許惠東的家門外請愿。北平警備司令陳繼承宣布東交民巷局部戒嚴,并調青年軍第208師搜索營執行戒嚴任務。當晚7時,軍隊突然向即將離開東交民巷的請愿學生開槍,毫無戒備的學生們紛紛倒在血泊中。
據不完全統計,7月5日當天,游行的東北學生至少被打死8人,傷者不計其數。國民黨慘無人寰的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恨、同情。[4]北平各院校紛紛設立死難學生靈堂,控訴和抗議“七五”慘案的罪行?!捌呶濉睉K案發生當晚,師院自治會開會決定先展開募捐與慰問以及訪問教授[5],后參與成立“慘案后援會”,可見,師院等北平院校對在平東北學生是抱有極大同情和支持的。
“七五”慘案發生前后,黎錦熙是師院的教務主任,并代理院長一職,全權負責院務。在學生運動高漲的1948年,師院學生先后參加了“四九大請愿”和“六九反美扶日大游行”,并且還是“四九大請愿”的主角。黎錦熙在“四九大請愿”中堅決站在了學生一邊,號召教師罷課,呼吁國民黨當局釋放被扣押師院學生。由此可見,作為北平學生運動陣地的師院,一直積極參與請愿、示威等活動。
李宗仁是當時駐在北平的國民黨名義上的最高長官,有平息學怨的責任。東北學生紛紛來平,國民政府希望北平各大中院校接收東北學生入學,但突然增加這么多學生“借讀”,必然會增加學校的負擔,因此,李宗仁宴請北平各校校長及負責人,希望他們做好準備工作,盡快安排接收。根據李宗仁發給黎錦熙的請柬可知,7月3日晚間,李宗仁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雞尾酒會,黎錦熙是受邀人之一。黎錦熙在當天的日記中記:“李副總統懷仁堂雞尾酒會,5.b.-7.b.”[6],說明他當天確實應邀赴會。
“七五”慘案發生后,傅作義出面“收拾局面”,而校長是控制學校、學生的關鍵,這是傅作義在“七五”慘案后立即與黎錦熙等北平各校長座談的原因,希望各校校長可以阻止學生因“七五”慘案而再度示威、游行。1948年7月6日上午11時,傅作義召集東北及北平各校長開會座談。[7]“七六座談”安排在東交民巷御河橋二號聯誼社舉行,傅作義曾將華北“剿匪”司令部設于此,此地相當于傅作義接待貴賓的招待所,如此安排體現了傅作義對座談高度重視,也證明此次座談尤為重要。

在座談中,傅作義首先表示對死傷學生的同情和對警憲人員工作的支持,然后做出申明,稱學生游行受到“慫恿”“,對于如何克服這些不滿人意的現象,同學們有任何意見,不論是代表陳述,或書面說明,只要有一個人一封信,即使是責備我們的,罵我們的,隨時向我提出來,我們都是有勇氣來接受,并盡心采納,作負責的答復”。他號召“政府學生和社會人士,應該盡可能避免造成陰謀破壞份子利用劫持的機會”,最后說:“我個人負華北責任,對此不幸事件,實感到萬分遺憾,□請社會各方面人士,和善良同學們,用一切努力,不使再有此等不幸事件發生?!盵8]黎錦熙收到請柬后按時赴會并在日記中有所記錄,其記:“傅勦搃s.l.Csiing社,院校fuhZeiq jee,tsyi jy.”[9],意為傅剿總司令請各院校負責者到“聯誼社”,提出辭職。黎錦熙關于此次座談會的記錄極為簡短,但仍能佐證此次座談會的真實性,并且透露出傅作義在此次座談會上提出“辭職”的意向。“‘七五事件暴露了傅作義與陳繼承及北平當局的矛盾,……他也確曾致電南京,請求處分和引咎辭職,北平的民眾團體則上書為之辯解。蔣介石最終不得不處分了陳繼承和北平的幾個官員?!盵10]傅作義辭職之事也不了了之。
此次座談會是“七五”慘案發生后,國民黨政府華北地區實際最高長官舉行的最重要的一次座談會。如果傅作義通過此次校長座談會及時控制局面,學生運動可能就此平息,顯然他的目的并沒有達到,轟轟烈烈的“七九大請愿”打亂了他的算盤,但“七六座談”也起了一點“作用”,它給院校負責人施加了一定的壓力,黎錦熙及北大、清華校長等人最終并沒有在《“七五”血案抗議書》中簽字。
文物承載歷史,文物警示后人,70多年過去了,今天再提起北平“七五”慘案,恐怕了解的人已經不多了,只有這兩張經過歲月沉淀遺留至今的請柬,還在無聲訴說著那段令人憤慨的往事。
(圖片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注釋及參考文獻:
[1]于吉楠.北平“七五”事件[M]//《中共黨史資料》編輯部.中共黨史資料第102輯.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177-178.
[2]張在軍.東北大學往事1931-1949[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299.
[3]紀清漪.1948年北京“七五”血案的前前后后[M]//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北京文史資料第49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90-91.
[4]王化一.北平“七五”事件真相[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第42輯.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64:233-234.
[5]中央華北局城工部.北平“七五”慘案及“七九”大請愿[M]//共青團中央青運史工作指導委員會,等.中國青年運動歷史資料第18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405-406.
[6]黎錦熙日記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7]張大中,宋柏,馬句.解放戰爭時期北平學生運動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236.
[8]為“七五”事件:傅作義總司令發表談話[J].知識與生活(北平), 1948(31):21.
[9]黎錦熙在日記中大量使用羅馬字。
[10]張刃.北平電話:大公報里的戰局與時局1945-1949[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9:222.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