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梅 李冬梅
當前,協同共育的理念獲得了廣泛的認可,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有意識地開發和利用家庭和社區的資源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社區教育實踐基地是一種協同共育模式的探索,旨在豐富幼兒園教育資源,拓展幼兒學習空間,拉近幼兒園與家庭、社區的關系,營造完整育人環境,構建良好育人生態。
一、社區教育實踐基地的內涵及特點
社區教育實踐基地是指幼兒園對社區教育資源進行評估與整合,并與優質教育資源所在機構和單位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集中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滿足幼兒發展需求,為幼兒園教育提供多方面支持的場所。從定義來看,社區教育實踐基地(以下簡稱“基地”)有四個特點。
(一)基地是適宜資源的綜合體
社區是資源的綜合體,而基地是適宜資源的綜合體。只有經過開發、評估和整合,與幼兒園內的資源形成優勢互補的社區教育資源,才是基地的教育資源。
(二)基地反映穩定的合作關系
幼兒園更容易直接獲取社區中草地、體育器械等公共資源,較難直接或持續地使用專門的資源,有時需要借助家長力量才能接觸到社區資源。建立基地是讓幼兒園與社區之間形成合作的關系,讓兩者之間的聯動有實體平臺支撐,為持續協同育人提供保障。
(三)基地是實踐的場所
基地是實踐的場所。基地對幼兒開放,接納幼兒走進基地,為幼兒開展現場參觀、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同時,基地的各種資源也可以通過助教、培訓、展覽等多種形式融入幼兒園的活動中,“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凸顯其靈活性。
(四)基地活動以幼兒發展為核心
幼兒園和基地所開展的各種活動都應該使幼兒得到發展,兩者互不相同、互不可替。幼兒園應基于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點統籌規劃、全面布局,確定不同類型的基地,為幼兒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二、社區教育實踐基地建設與運行的策略
基地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要經歷選擇、建設、運行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需要制定相應的策略,維持基地從建立到良性運作。
(一)基地選擇的策略
任何一所幼兒園,只要對社區資源進行開發與評估,就會發現其擁有的獨特資源。選擇基地可以采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開發資源,第二步是評估資源,第三步是篩選基地。
1. 開發資源——做主動的資源開發者
幼兒園應該主動開發社區資源。首先,建立異質資源開發團隊。資源開發團隊包括教師、家長以及社區人員,每個團隊基于自身對社區的認識,開發出不同的教育資源。其中家庭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區和幼兒園的重要連接,幼兒園可以優先開發家長資源,建立好家長資源庫,從而幫助幼兒園開發社區資源,并逐步吸引社區人員加入開發團隊中。其次,關注事件性、情境性的資源。社區中的超市、銀行等顯性資源很容易被關注,一些時效性較強的事件如社區修路、社區標志性建筑修繕等則容易被忽視。如果幼兒園能及時捕捉到這些信息,創設相關的活動,這些便能成為提升幼兒作為社區居民責任感的重要資源。最后,注重資源的縱向挖掘。結合幼兒的需求,開展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活動,打造立體的探索網絡,為幼兒深度學習提供支持。
2. 評估資源——做有原則的資源評估者
在資源開發后,需要對資源進行評估。在資源評估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四個原則。
安全性原則。(1)場地的安全。設施設備能夠定期維護,環境無污染和無毒害,場地遠離危險源,有著較為完善的安保體系。(2)內容的安全。社區資源不存在違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或教育規律的內容。
教育性原則。社區資源對幼兒的身體健康、思想品德、認知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多樣性原則。社區資源不僅有場地、人員等方面顯性的資源,也包含基地文化等隱性的資源。可以對資源的類型和功能進行分類,全方位地豐富幼兒園的資源,但要避免同質資源過多重復,要求精而不求多。
獨特性原則。社區擁有的資源是幼兒園自身所不具備的,但又是幼兒發展所需的,與園內資源形成優勢互補。
3. 篩選基地——做有標準的基地篩選者
社區單位篩選為基地需要一定的標準。首先,以幼兒可以徒步到達為宜,既達到鍛煉的需要,又能確保幼兒有足夠的精力在基地進行學習活動。其次,能為幼兒園提供反映當地特色的資源,體現本土化的特點。例如社區中的中草藥文化、龍舟文化、軍旅文化等,這類基地可以幫助幼兒提升對社區、對家鄉、對祖國的文化認同感。再次,和幼兒園要有一定的組織親近性。例如,幼兒園和小學都有著推進科學幼小銜接的教育要求,幼兒園和博物館都有著文化推廣的教育責任,所以幼兒園可以優先考慮與這些單位共建基地。最后,有合作意愿。社區單位有意愿參與到幼兒教育中,且具備一定的保障基礎,能保證活動的時間,有相應的專業人員給予支持,有一定的設施設備適合幼兒操作。
(二)基地建設的策略
在開發、評估和篩選社區資源之后,幼兒園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充分調動各個主體的能動性。
1. 加強引領作用
在建設整體育人環境的過程中,幼兒園應該發揮自身主動引領的作用,在社區中開展多種形式的幼兒教育活動,例如組織幼兒到社區探索自然、認識職業等,同時可以通過宣傳欄、微信公眾號、直播課等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向社區人員提供科學育兒資訊,宣傳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逐步調動社區參與協同共育的積極性。
2. 爭取多方支持
幼兒園可以向教育主管部門、行政部門或社區部門尋求支持。幼兒園向教育主管部門提交協同共育的方案,分析共育的價值和建立社區教育實踐基地的必要性,以及初步擬定想要合作的社區單位,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認可,并以發函的形式要求社區單位支持幼兒園開展基地建設,為后續基地建設的推進奠定基礎。
3. 形成協同共識
首先,幼兒園需要對自身有清晰的認識,明確當前發展的優勢與短板,理清需要社區單位給予何種支持以及支持的程度。其次,幼兒園可以通過實地調研、圓桌會議等方式與社區單位進行深入的交流,向社區表達合作意愿以及發展需求,了解社區單位對幼兒教育的期盼,明確基地能夠給社區單位帶來積極的影響。最后,獲得社區單位的支持和認可,形成協同育人共識,共繪協同育人的藍圖。
4. 簽訂共建協議
在達成共識之后,由幼兒園、家庭、社區單位分別派出代表,組成家園社區共育領導小組,制定并簽訂基地共建協議,授予基地牌匾,形成穩定的契約關系,明確幼兒園和基地的責任和義務,并成立工作小組,具體推進基地建設和打造基地項目事宜。
(三)基地運行的策略
基地成功建立之后,在運行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為了實現基地的良好運行,可以采取以下四項舉措。
1. 保持共育團隊的密切交流
幼兒園和基地的共育團隊,尤其是核心團隊要保持密切的聯系,讓共育的意識始終存在于團隊中。交流的主題可以有近期的活動計劃和進度、項目方案的完善與調整、各個共育主體的新需求等,加深對彼此需求的了解,及時掌握項目開展的情況。
2. 定期持續地開展共育活動
每個基地可以形成一些定期開展的、相對固定的、獨具特色的項目,融入幼兒園的課程中,例如每年9月與紅色基地共建“小小兵”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此外,還可以根據特定的需求,開展具有時效性的活動。例如為了深刻了解臺風對生活的影響,幼兒園設計了“臺風中的英雄”主題活動,帶領幼兒到社區后勤部門(基地)調查訪談。
3. 開展共育成果展示與交流
基地的運行要做到“有活動,有反饋”。幼兒園在每學期末或年末主動舉辦教育成果交流會,將一學期或一年內與社區基地共育的成果以視頻、照片、成果展覽等形式呈現出來,邀請主管部門、基地人員與家長觀摩幼兒的項目學習,共同回顧共建歷程,從而堅定社區和家長共育的信心。
4. 重視對基地的反哺
基地的運行不是社區單位單方面的給予和付出,幼兒園也有責任反哺基地。幼兒園立足自身幼兒教育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優勢,向社區單位提供早期教育服務和家長學校課程,也可以根據基地的特點,提供專門的教育服務和支持。幼兒園還可以開展感恩主題活動,以多種形式引領幼兒回顧在基地開展過的活動,讓幼兒感受到基地的幫助和關愛,激發幼兒的感恩之情。如以繪畫的形式回顧一年的基地活動,幼兒園把繪畫作品做成新年臺歷,帶領幼兒將臺歷贈送給基地,不僅讓幼兒學會感恩,而且讓幼兒園與基地之間產生了有溫度的聯結,進而維持了和諧的協同育人關系。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項目“基于幼兒園教育實踐基地的‘社區研學課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9ZJK026)、廣東省2021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項目“幼兒園社區共育課程評價指標及評價方法的研究 ”(項目編號:2021YQJK626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