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艷 陳新文
[摘要]《“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是我國首次編制的國家級職業技能培訓五年專項,其提出的構建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為職業院校參與國家職業技能培訓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對此,職業院校必須加強自身變革,主要實施路徑有:突出類型化特征,全面落實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強化高質量發展,全面融入并有效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增強辦學適應性,全面服務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建設信息化資源,全面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和技能供給能力。
[關鍵詞]職業院校;技能培訓;技能培訓體系;技能型社會;教育變革
[作者簡介]周志艷(1975- ),女,湖南湘潭人,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副教授;陳新文(1970- ),男,湖北襄陽人,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教授。(湖北? 襄陽? 441050)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4-0021-08
2021年1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印發國家級職業技能培訓五年專項規劃《“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以下簡稱“培訓規劃”)。這是繼2018年5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之后,國家系統謀劃職業技能培訓的又一頂層設計,也是對2021年全國職教大會提出的建設技能型社會、實施技能中國行動的具體落實和行動部署。《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到2035年,職業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會基本建成。建設技能型社會已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培訓規劃”也明確提出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在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在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下,職業院校面臨較多的機遇,也迎來新的挑戰。職業院校應如何變革以應對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提出的具體訴求,是當前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必須努力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試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下職業院校的機遇
“培訓規劃”至少有20處提到“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或“院校”,盡管使用“職業院校”時的語境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職業院校與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關系密切,在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中地位明確,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一)基礎性地位有利于更好地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
“培訓規劃”對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表述,是國務院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以來對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最為清晰的描述。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中長期目標是建成技能型社會,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學校形態,承擔了職業教育的主要職能。職業院校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為其直接參與并更好地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據和切入視角。“從技能形成理論的角度看,技能型社會就是增加技能形成的多元化經驗,提升技能形成的效率;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看,技能型社會就是推動勞動者從初級勞動市場進入次級勞動市場,幫助勞動者更牢固地把握好自己的生涯發展;從職業教育學的角度看,技能型社會就是創造人人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人人接受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的社會氛圍與教育機會。”①可以說,職業院校與技能型社會的發展目標是高度一致的,都要進行技能傳承和技能培訓。
職業院校在職業技能培訓中的基礎性地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離不開職業院校的參與。職業院校擁有其他機構不具備的培訓師資、課程資源、實訓平臺等,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供了條件。第二,強化重點群體就業技能培訓離不開職業院校的參與。當前我國技能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5000萬人,占比25%,尚未達到《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提出的28%的目標。“一方面我國技能人才的培養尚無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要求;另一方面,培訓的供給能力還不足,針對性、實效性還需要進一步提高。”②尤其是重點就業群體的就業創業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存在差距,這為職業院校發揮專業優勢、擴大技能培訓規模提供了良好機遇。
(二)共建共享機制有利于快速提升技能培訓供給能力
當前,國家職業技能培訓的載體主要包括行業企業、公共實訓基地、普通高校、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等。由于各載體的社會職能與功能定位不同,擁有的培訓資源和平臺差異很大,因此,在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時存在能力、水平和培訓質量方面的差異。根據“培訓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組織實施政府補貼性培訓7500萬人次以上。如此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需要職業技能培訓載體結合自身特色和優勢,開展系統化設計、協同化推進。同時,為了保證規模和質量,必須建立和完善職業技能培訓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加大技能培訓供給,這是職業院校加快技能培訓資源建設、提升技能培訓供給能力的重要機遇。一方面,職業院校長期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與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的聯系較為緊密,且已經建立起相互信任、互利共贏的工作機制;另一方面,職業院校有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強大動力和可以共建共享的項目與設施,在與政府、行業企業合作共建共享培訓資源和平臺方面具有良好基礎。
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共建共享涉及多個層面,既有國家或地方政府層面的,也有區域內職業院校、培訓機構、企業層面的,還有職業院校內部的,包括完善企業、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公共實訓基地開展技能培訓實訓的有關制度,規模以上企業建立職工培訓中心、網絡學習平臺,健全職業院校開展職工培訓的相關政策等。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學校形態,始終堅持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在校企合作開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擁有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絕對優勢。主要有三種方式推進培訓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建設:一是職業院校之間在實訓基地、培訓課程、培訓師資、網絡學習平臺等領域實現共建共享。二是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通過合作共建共享各類實訓、培訓資源和平臺;職業院校與企業、社會培訓機構、高校共建共享培訓資源庫等數字職業技能培訓資源。三是職業院校內部通過實施“崗課賽證”融合育人,不斷完善不同專業技能的形成與考核標準;通過職業院校技能培訓行動,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和就業培訓。
(三)技能培訓質量提升有利于增強職業院校的社會吸引力
相關數據顯示,全國職業學校開設1200余個專業和10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十三五”期間,累計培養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本專科畢業生5452萬人,開展社區教育培訓約3.2億人次;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雖然職業院校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但人們仍然普遍認為,職業教育和職業院校的吸引力遠遠不夠,“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重要基礎,是職業技能培訓質量的重要保證。增強職業院校的社會吸引力需要職業院校發揮好職業技能培訓的職能。
“培訓規劃”將關注點投射到四個重點領域,即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增強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高質量推動產訓結合,加強全民數字技能培訓。這四個方面既是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領域,也是其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更是其高質量發展的具體體現。當前這些方面仍是職業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短板,需要結合職業院校“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和“雙高計劃”建設加以全面完善,尤其要完善職業院校技能培訓的職能,重視與職業技能培訓相關要素的內涵建設,如培訓師資水平的提升、培訓資源質量的提升、培訓設施功能的完善、技能培訓模式的創新等,將技能培訓與人才培養有機融合、同等對待,而不是簡單地進行職能區分。要加強相關機構建設和區域內職業技能需求調研,研制符合區域發展需求的職業技能培訓規劃,不斷提升職業院校在技能培訓方面的貢獻度、認可度和影響力。
二、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下職業院校的挑戰
建設技能型社會是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發展的戰略選擇。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是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擴大就業的重要舉措。職業院校積極參與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全國職教大會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是職業教育在新形勢、新背景、新階段和新發展格局之下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創新。國家推行的培訓規劃對職業院校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一)技能傳承與培養能力需要提升
《2020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職業院校對社會的服務貢獻成效顯著,為社會輸送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但是,當前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如中職學校教師缺編嚴重,“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貢獻度仍然較低,還存在諸多現實的局限性”③。具體表現為: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存在“校熱企冷”“渠道不暢”“合而不深”等問題,對促進技能形成的作用甚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效果“參差不齊”,部分職業院校畢業生雖然有較好的就業機會,但整體就業質量不高。這些都反映出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對技能就業、技能成才的理解和落實不夠,缺乏應有的社會適應性。對此,有研究者指出,“我國的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各個方面整體照搬或模仿應用型和研究型院校面向學科式的模式和方法,其自身的職業特色被逐步弱化”④。
職業院校要履行職業技能培訓職能,必須在增強自身適應性上下功夫,重點要提升自身培養和傳承技能的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深入推進“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改革,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對接;二是深入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真正發揮服務企業培訓主體,夯實技能培訓基礎的作用。“中國的企業技能投資意愿、個體技能學習意愿以及職業教育類型地位也相對較低。”⑤“培訓規劃”明確提出,在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中,職業院校是基礎,企業是主體。這一定位決定了職業院校在技能培訓方面的能力取決于其服務企業的質量,即政府部門要把校企合作開展高質量技能培訓的成效作為評價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技能培訓與開發水平需要升級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迎來了快速發展的五年,但“同時也要看到,職業技能培訓的規模和質量與建設技能型社會的需求仍有差距”⑥。作為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基礎部分,職業院校受普通教育思想的影響較深,雖然已經走出“象牙塔”,但并未走進社會發展的中心。面對新技術、新業態、新趨勢,職業院校并未展現應有的優勢,尤其在服務企業技能培訓、產業工人技能積累、重點群體就業技能培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面對“十四五”期間我國繁重的職業技能培訓任務,職業院校的培訓水平和質量亟須升級,否則將無法滿足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需要。
職業院校技能培訓與開發水平升級是一項系統工程,重點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根據《2021年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0年,高職學生發展指數靠后的100所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均是36%,比2019年高職“雙師型”教師比例平均值40.5%要低4.5個百分點。可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地區與院校之間不平衡的情況。同時,受“雙師型”教師隊伍短缺的影響,與“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相統一的模塊化、系統化實訓課程體系仍存在較大不足,無法滿足職業技能培養與培訓的需要,中職學校的辦學能力和高職學校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三)培訓基地與資源建設需要拓展
當前,職業技能培訓還難以適應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要求,開展培訓的基礎能力薄弱,其針對性、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支持服務體系亟待完善,這些都是職業院校在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尤其是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建設中不可回避的挑戰。對職業院校來說,提升職業技能傳承和培養能力、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與開發水平是當務之急,但前提是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和培訓資源建設,這也是職業院校參與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服務國家技能培訓規劃的重要基礎和能力支撐。一直以來,“在技能積累方面,中國不斷推動‘機器換人步伐,以減少對勞動者技能的依賴,并未嘗試在自動升級過程中通過勞動者的‘再技能化實現更好的人機結合”⑦。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愿相對較低,尤其不愿投資技能培訓。
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機制不暢的影響,職業院校在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和資源建設方面缺乏校企共建共享機制,各地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還相對滯后,企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剛剛起步,數字化培訓資源尚不構成體系,職業院校1+X證書試點缺乏基礎性支撐。職業技能培訓的能力和水平受到制約,技能培訓質量也不能滿足經濟轉型所帶來的產業升級和技術更新、迭代升級的需要。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技能培訓基地和培訓資源的水平不高,無法滿足職業技能培訓要求和技能型社會建設需要。這不僅是職業院校開展高質量職業技能培訓的關鍵所在,也是職業院校應對國家職業技能培訓的又一挑戰。
三、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下職業院校的變革
為應對國家職業技能培訓戰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職業院校必須全面審視未來發展,尋找變革策略。近年來,在“雙高計劃”和“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的雙重動力推動下,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發展迅速,辦學質量穩步提升,但從技能型社會建設和技能中國行動的要求來看,從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來看,仍急需圍繞類型化特征、高質量發展、辦學適應性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刻變革。
(一)突出類型化特征,全面落實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并要求職業院校全面落實培訓的法定職責,面向在校學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高質量職業培訓”。“高度重視培訓工作,是對職業教育法賦予職業院校法定職責的履行,是對職業教育規律的尊重,也是職業院校功能的回歸。”⑧開展高質量的職業技能培訓是職業院校類型化發展在職能上的表現。長期以來,許多職業院校并不重視職業技能培訓能力和資源建設,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貢獻度和社會認可度不夠。職業教育類型化更多是從職業教育整個領域來說的,視野宏大,涉及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問題、改革職業教育招生考試制度問題等,較少從職業院校的視角去討論。我們認為,從職業院校的視角來看,職業教育類型化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觀念層面,職業院校要牢固樹立并不斷深化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的觀念,推動校企合作、雙元育人,全面落實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能,培養大批適應行業企業需要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以合作的方式參與地方產教融合城市與技能型社會建設,有效促進技能就業、技能創業,營造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良好氛圍。二是實踐層面,職業院校要全面推進面向市場的專業建設改革與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及項目化、任務式、模塊化的教學改革,因為“課程類型是教育類型的本質內涵”⑨。職業教育“三教”改革的推進,各種新形態活頁式教材的出版,正在改變職業院校的課程與教學形態。
從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來講,職業院校類型化發展就是要全面落實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能。為此,職業院校需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變革:一要提高對技能培訓工作的認識,將職業技能培訓擺在與學歷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系統規劃,科學實施。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是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翼,建設技能型社會,兩者缺一不可。二要成立專門機構,組建專業團隊,研究制定學校職業技能培訓規劃。對現有繼續教育機構職能進行升級改造,以適應技能型社會建設與不斷增長的職業技能培訓需要。三要積極爭取地方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和政府補貼性培訓項目,以培訓為切入點,全面服務地方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職業院校要立足本地、服務區域、輻射全國,以高質量的職業技能培訓爭取地方培訓資源和項目,增強與地方發展的互動與合作。四要爭取政府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和數字培訓資源建設項目,不斷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基礎。這是當前職業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最為缺乏也最為緊迫的需求,也是職業院校爭取地方技能培訓資源的重要基礎。五要實施教師職業技能培訓能力提升工程,將培訓能力與教學能力充分融合,提高人才培養水平。重點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個體技能水平與團隊合作能力。
(二)強化高質量發展,全面融入并有效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
2017年,陳寶生同志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第二十七次全體會議上總結講話時指出,高等教育抓質量、抓公平、抓改革、抓開放,首要重點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新發展格局下,職業教育面臨許多新變化與新要求。《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就是建成技能型社會。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職業院校與技能型社會建設之間的耦合與互動關系是由高質量發展所帶動和體現的。當前,我國技能型人才比例偏低,產業工人進行技能積累的自覺性和程度不夠,技術技能人才結構性短缺現象較為突出,職業教育吸引力依然不足,技能人才隊伍、技能型社會與職業院校改革發展之間的聯系也未得到明顯強化。這些都是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回應國家、社會和人民的關切,高等教育面臨兩大任務。一是全面構建更有質量、更有效率、更有活力的高等教育體系,為實現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及教育愿景目標奠定扎實基礎;二是在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在更廣領域、更高水平上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維護國家安全提供堅實支撐。”⑩
新發展格局下,建設技能型社會,既是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職業教育面臨兩大任務,在職業院校中具體表現為:一要全面打造以高水平專業群為主要標志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當前,高職院校基本完成對接地方產業集群的專業改造,普遍形成了專業群人才培養新模式。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尤其強調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全面對接區域產業需求,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加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依托專業群發展平臺和資源優勢,聯合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建設產業學院,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等,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適應國家技能培訓戰略的需要。尤其要在全面提高質量的基礎上,著力培養一批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二要全面打造以產教融合為標志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要全面對接地方產業布局,靈活調整專業結構,依托專業群與支柱性企業建設示范職業教育集團,強化與地方政府、產業園區、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以技術技能積累為紐帶,共建共享區域性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產業創新或產教融合聯盟等,積極參與國家產教融合城市試點建設,全面開展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服務企業技術研發與產品升級,推動形成職業院校與地方政府、支柱產業、重點行業、中小企業等之間的命運共同體。
(三)增強辦學適應性,全面服務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
當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已成為比較緊迫的改革任務,具體到職業院校,就是要準確理解和科學把握職業院校的基本職能,充分發揮學校職能,增強辦學適應性。長期以來,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主要表現就是“埋頭拉車”,對國家改革與企業需求回應不夠;在科學研究方面的主要表現就是“自娛自樂”,對地方發展與技能形成缺乏探討;在社會服務方面的主要表現就是“力所能及”,對行業企業和產業需求對接不夠。面對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需要,職業院校必須不斷調整、完善自身職能,全面回應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應對市場與產業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從職業技能培訓的視角來看,“‘十四五時期職業技能培訓面臨新的挑戰,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對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養培訓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現象進一步加劇”。11我國長期以來嚴重依賴學校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與技能積累的模式,對勞動者技能水平要求不高,且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較低,與當前我國產業結構逐漸向高端邁進的趨勢不相適應,這也在客觀上要求職業院校進行適應性變革,全面對接并高效服務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
職業院校辦學適應性,主要指其不斷完善的社會職能與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之間的對接程度,表現為職業院校對地方產業與技術發展的貢獻度、地方政府與行業企業對職業院校的認可度。從貢獻度的角度分析,職業院校可以從四個方面增強辦學適應性:一是自主改革,自覺引領區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人才培養,如開展適應技能人才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二是自主融入,努力支撐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如打造區域高端智庫、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等;三是自主創新,全面推動形成一批國家層面有效支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標準等,如推動基于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的職教集團實體化改革等;四是自主創新,積極改革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尤其是在“十四五”時期面對職業技能培訓的新挑戰,需要全面提升培訓能力和水平。從認可度角度分析,職業院校可以從三個方面增強辦學適應性:一是不斷提高行業企業認可度,如用人單位滿意度,行業企業委托培養、培訓和技術研發滿意度等,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進行技術研發與技能培訓滿意度等;二是不斷提高業內影響力,如提高學校、專業群在區域的影響力,加強區域內學校與學校的合作、專業與專業的聯合;三是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如參加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世界技能大賽、國際合作辦學等。
(四)建設信息化資源,全面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和技能供給能力
近年來,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現代信息技術逐漸從“喬布斯之問”中走出,教育信息化建設突飛猛進,信息技術手段及信息化教育資源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職業技能培訓中發揮了獨特優勢。《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12。“‘職業教育信息化不能等同于引進新機器、新設備,而要進行學習思想觀念的轉化,是從信息角度對職業知識和技能學習過程進行系統分析和認識的過程。”13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在于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建設以及基于信息化的教學形態創新。
具體來講,新發展階段的職業技能培訓,客觀上要求職業院校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進行教育形態變革,加強數字職業技能培訓資源的開發和信息化教學的應用,尤其要加強智慧課堂、數字培訓資源庫和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職業院校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重視和利用行業企業的優勢,發揮企業在技能培訓中的主體作用,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建共享智慧教室、遠程技能培訓系統,圍繞不同培訓群體有針對性地開發數字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形成共建共享的機制。數字職業技能培訓資源是職業院校服務國家職業技能培訓戰略的重要基礎。推進培訓資源庫開發應用、支持職業技能線上培訓平臺建設,不僅是“十四五”時期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應對新冠疫情和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職業院校開展技能培訓形態變革的需要。
此外,職業院校還要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水平,促進信息化教學與創新,不斷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和職業技能供給能力。當前,要重點開展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強化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新理念的學習。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帶來了技術變革,也要求對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教育基本形態進行改革。尤其是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學習變得無處不在,教學活動得到了極大延伸,學生不再被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且僅能從課堂獲取知識,而是能運用自身知識經驗主動進行知識、技能建構。其次,應重視提升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能力。隨著新形態教材的開發與應用,與教材相適應的課堂教學資源顯得特別重要,尤其是對課堂教學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其涉及在線課程資源、素質拓展資源、素材模塊資源、學習檢測資源等。對此,職業院校應加強該領域的技術培訓,提高教師在模塊化課程設計、新形態教材分析、信息化技術應用等方面的能力。最后,要持續推進教師信息化教學改革與創新。通過開展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研究、信息化教學展示等多種實踐活動,將信息化理念充分融入教學過程,使信息化手段全面服務教學活動、信息化理論有效促進教學改革。
四、結語
技能型社會建設是國家為適應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參與國際產業與技術分工、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國際競爭力而開展的一項綜合改革。職業教育作為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主體,必須與技能型社會建設進行有效嵌入和深度耦合,以高質量、高水平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的出臺,不僅是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擴大就業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深入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全面實施技能中國行動,完善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技能就業、技能創業與技能創造的重要舉措。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確立與完善,需要職業院校全面參與,抓住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的重大機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高水平建設為目標,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圍繞主體需求發揮好基礎作用。
[注釋]
①石偉平.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建設技能型社會[J].職教通訊,2021(5):1.
②⑥李心萍.我國首次編制國家級職業技能培訓一年專項規劃[J].職業,2022(2):4,4.
③張馳,趙良偉,張磊.技能社會:技能形成體系的社會化建構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1(13):8.
④徐堅.國家主義技能形成制度中高職院校發展困境及現實路徑[J].職教論壇,2019(3):27.
⑤⑦郝天聰.職業教育何以成為類型教育——基于國家技能形成體制建設的觀察[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4):67,67.
⑧孫誠,聶偉.齊抓共管,大力推進職業院校職業培訓工作開展[EB/OL]. (2019-11-18)[2022-05-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91/201911/t20191118_408704.html.
⑨楊金土.課程類型是教育類型的本質內涵[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3):14.
⑩劉國瑞.新發展格局與高等教育質量發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1(1):28.
11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發展改革委,等.關于印發“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的通知.[Z]. 2021-12-15.
12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4-25)[2022-0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13吳學峰.2.0時代視域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邏輯與模式選擇[J].職教論壇,2020(2):7.
[參考文獻]
[1]張爍.我國職業教育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N].人民日報,2020-12-09.
[2]中國教育科學院,全國職業高等院校校長聯席會議.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報(202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教育部.目前我國高職招生占普通本專科的52.90%[EB/OL].(2020-12-08)[2022-05-15].https://www.eol.cn/news/meeting/202012/t20201208_2054119.shtml.
[4]陳寶生.寫好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奮進之筆”[EB/OL]. (2017-12-29)[2022-05-31].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9/content_5251616.htm
[5]王慶環.“喬布斯之問”問出什么教育問題?[EB/OL].(2015-12-08)[2022-05-15].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208/c49157-27898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