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啟



摘要:本文通過對幾個典型物理試題的分析,指出了平時教學中一味尋求解題捷徑的誤區,指出物理教學貴在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思維能力的提升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是提高物理解題能力的根本.
關鍵詞:物理思維;解題能力;化簡為繁;過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2)19-0115-03
化繁為簡往往是廣大物理教師和學生追求的目標,在做題時往往都想找到做題的捷徑,很多老師也善于給學生總結一些短平快的解題方法,但在平時的教學中過度的追求短平快的方法,而忽略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猶如舍本逐末,緣木求魚,一旦題目條件發生變化,學生將會無以應對.我感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是應該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只有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提高,他們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考試中發揮出自己正常的水平,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把簡單的題目復雜化,復雜的題目簡單化,反復錘煉,只有這樣他們的物理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下面就通過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例題1如圖1所示,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長木板A的左端放著小鐵塊B(可視為質點).它們一直以v0=2 m/s的速度向右運動,A、B的質量分別為mA=1 kg,mB=2 kg.A與豎直墻壁碰撞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反方向彈回,若A板足夠長,在整個運動過程中B沒有與墻相碰也沒落到地面,A、B間動摩擦因數μ=0.5(g=10 m/s2).求:
(1)A與墻第一次碰撞后A離墻最大距離時鐵塊B的速度大小.
(2)在整個運動過程中,B相對A所能滑動的最大距離.
點評本題以“板塊模型”情景設置問題,考查了能量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等基本規律.第(1)問根據動量守恒,很容易算出A離墻距離最大時鐵塊B的速度,第(2)問用能量守恒很容易算出最終B相對于A滑動的總距離,這個方法可以說是解決這類問題最簡潔的方法,但是我們能不能化簡為繁,采用另外一種方法呢?
點評本題第二種解法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不僅需要較強的計算能力,還需要一定的微元分析能力,還要求學生掌握微積分的知識,所以能充分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過程分析能力,對學生的思維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
通過上面的三個例子,我們可有看出有時看似簡單的題目,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將會變為一個很有難度的問題,我們常常習慣于尋找簡單的方法,做題時常常愿意走捷徑,但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每一道題目都想著用這種簡單的方法,反而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有時我們把簡單的題目,用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反而變的非常有意思,這樣不僅鍛煉他們的解題能力,還能鍛煉他們的過程分析,計算能力等,適合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拔高.
參考文獻:
[1]李紅偉.情境化物理試題的特點及解題策略[J].中學生理科應試,2021(8):21-26.
[2] 江四喜.高中物理競賽輔導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40-71.
[責任編輯: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