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映君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公眾言論自由度提高,互聯網空間作為人類現實活動的虛擬延伸,成為信息傳播和情感表達的強大場域——網絡場域,是國家治理的“第五疆域”。近年來,國際社會不斷涌現的“黑天鵝”事件,將主觀認知、情感好惡作為描述客觀現實標準的“后真相”語境帶進公眾視野?!昂笳嫦唷痹诨ヂ摼W空間輿論場涌動,現有研究聚焦社會主體行為價值觀塑造、網絡輿論場的社交異化及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爭奪三方面。因此,從場域理論出發,探析后真相時代網絡場域的話語生態治理具有現實意義。
一、網絡場域:話語生態治理的新陣地
1. 場域理論:“場域——慣習”下的社會建構
根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ヂ摼W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社會關系,加深了人與人之間跨越時間、空間的社會聯系,網絡力量對人口、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越來越大,網絡空間的實踐活動愈發體現出社會發展的運動邏輯。根據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場域體現的是一個有自身結構和運作邏輯的社會空間,社會成員按照其習慣與邏輯共同建設。網絡空間作為一個具有自身運作邏輯和規則的強大場域,極具開放性、虛擬性、流動性、互動性。因此,將網絡場域作為分析的空間框架,用社會慣習實踐的角度去認識不同行為主體話語的內在邏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話語生態:跨社群、跨文化理解的對話推進
話語是一種符號,更是一種交流工具,對社會關系、現實認同具有建構功能。一定的意識形態總是借用一定的語言和術語來敘述的,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想與觀點的重要載體,反映著階級利益與意識形態的屬性。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網絡場域逐漸成為不同社群主體的話語聚集地,網絡輿論場的話語特征呈現出情感優先、利益先行的“后真相”特點。因此,后真相背景下,如何重建話語規則,重塑網絡場域的話語生態,成為擺在眼前的重要治理實踐問題。
二、后真相現象的生成邏輯
“后真相”一詞最早由美國學者史蒂夫·特西奇提出,指情緒情感對輿論的影響力超過客觀事實?!昂笳嫦唷爆F象既包括媒體為了“吸睛”、炒作、謀利等選擇性地發布信息,也包括個人在海量信息中基于個人情感和立場以建構事實真相。在后真相語境下,人們不自覺地被帶入魚龍混雜、真假互滲的場域之中,呈現出“成見在前—事實在后、情緒在前—客觀在后、話語在前—真相在后、態度在前—認知在后”的詭異狀態。
1. 技術賦權:轉型中的信息繭房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革了信息分發機制,網絡空間成為信息交流、信息共享、信息互通和信息擴散的新場域。社交傳播途徑的快速更新,形成了“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的全媒體格局,信息傳播逐漸碎片化、娛樂化、情緒化。此外,智能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的獲取受限,同類信息得到“重點推介”。久而久之,個人的信息空間在“算法挾持”下形成“信息繭房”。人們頻繁接觸同類信息,僅關注屬于自己圈層的信息,喪失思考與接納的能力,陷入“娛樂至死”的處境,同質化信息帶來的社會慣習造成了后真相時代困境。
2. 利益至上:傳播中的真假互滲
將網絡空間里追求的流量轉換為經濟利益是信息商業化的表現,多元群體在各種利益的博弈和驅動下,走向“有關注即有流量,流量即消費,消費即利益”的歧路。信息發布者根據自身的利益立場,對事物進行競爭性真相描述,通過信息重構讓內容介于真實與虛假之間,當公眾對某一話題展開激烈爭辯或立場偏移,就可實現以流量吸引促使“金錢入甕”。在這樣的環境下,信息發布者不再考慮立場正確與否,只關注是否有利益收入。物質利益通過信息傳播的社會資本大量疊加,網絡空間充斥后真相的語境狀態。
3. 情理倒序:評判上的感情用事
后真相時代是情理錯位、感情為先的時代,客觀事實與真相總是隱匿于被營造的話語之后??陀^現實發生后,公眾通過自己的知識認知對信息結構進行拼接與重塑,使信息帶著“個體的特征”進入空間并擴散。此外,公眾在網絡空間中缺乏理性思考,急切地通過網絡場域尋找共識,通過集體行動對某個議題施加情緒力量,導致后真相現象的出現。
三、后真相時代網絡場域的話語生態挑戰
尼爾·波茲曼在《技術的壟斷》中對技術進行了思考,其認為技術的隱藏面——對社會、思想、制度的影響,才是更重要的。后真相時代的網絡場域中呈現信息主體的多元化、情緒化及信息內容的碎片化、偏頗化,給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帶來挑戰,影響話語生態治理。
1. 后真相時代網絡場域的話語自由性沖擊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權威性
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言說主體是指實施向公眾言說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機構和組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代表國家意志的主流媒體。在傳統媒介環境下,主流媒體是“國家發言人”的代表,以其特有的專業性、公信力和權威性向公眾傳遞話語,代表統治階級的意志。在后真相時代下,網絡空間具有高度的自由性。這一方面為信息互享、信息互通、公眾發聲自由提供條件,但另一方面助長了罔顧理智、肆意泄憤、是非不分情緒的蔓延。在此基礎上,網絡空間非理性化,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趁機喧賓奪主,公眾在缺乏思考、辨別能力的情況下,借助網絡空間的高度自由性隱匿身份,以個人主觀情緒評價客觀事實,甚至挑戰社會共識和官方話語。因此,在公眾尚未具有完備的思辨能力情況下,主流媒體的官方話語權被消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權威性被網絡空間的高度自由性所攻擊。網絡場域內社會行為主體在自由獲取信息、自由發表觀點的同時,出現了暗諷、不信任官方言論的負效應,沖擊了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權威性。
2. 后真相時代網絡場域的話語離散性破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引領性
后真相時代,傳播方式和信息格局發生裂變。網絡場域內話語發言的自由性與便利性,大大加強了公眾的話語表達欲望,加劇了網絡話語生產和傳播的去中心化和離散化。自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打破了傳統媒介下信息發布的重重審核格局,割裂了傳統媒介下信息內容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將話語切割成碎片。信息權力的主導者不再是代表國家意志的機構和組織,而是逐漸分散到普通的社會公眾手中,信息內容呈現“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特征。此外,各話語主體發表主觀立場觀點時處于不同的利益中心,非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如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等大量涌出,而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僅通過官方媒體或少數公眾有意識地進行傳播,效果甚微。因此,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面臨被“稀釋”的挑戰,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難以通過正式的、官方的渠道,有效地進入大眾視野,弱化了其應有的引導力和指引力。
3. 后真相時代網絡場域話語的全球性攻擊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導性
傳媒技術的全球化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國內的問題,更是國際上的重大挑戰。網絡場域話語生態的危機不僅來自國內,更來自國際,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助網絡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西方思想邏輯的輸出。后真相時代下,國際社會的各種思想涌入我國網絡空間,外網輿論利用了情感優先、利益先行的手段,對我國網民進行思想滲透,甚至對國家政策妄加評議,顛倒黑白,利用公眾的情緒挑戰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權威。西方國家利用其“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不斷鼓吹中國“威脅論”“陷阱論”“陰謀論”,以虛假歷史抹黑中國,以資本主義觀點包裝利益、金錢理論,以卑鄙的手段丑化中國的治理成就,攻擊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導地位。全球化發展下,后真相視域下的公眾缺乏對信息的理智甄別,讓別有用心的西方思潮有機可乘,沖擊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導性。
四、后真相時代網絡場域話語生態的治理優化
網絡輿論場中的信息閉環、利益至上、情理錯位生成的后真相語境,沖擊了網絡場域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權威性、引領性、主導性。網絡強國戰略要守住“后真相”時代下的意識形態這一陣地,就要堅持科學引領、貫徹群眾路線、深化媒介融合、推動技術創新,弘揚主旋律響亮、主基調鮮明的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把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
1. 穩固理論武裝,匯聚公眾價值,放大主流引導力
公眾價值引導和社會認同構建不足,是后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呈現主客顛倒的重要原因。在后真相時代的網絡場域內,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審視和指導輿論工作,把握發展的觀點應對“后真相”時代下的網絡場域的話語失序,主動研究網絡輿論生態的環境,抓準輿論引導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有效放大網絡空間的正能量,切實提升網絡場域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凝聚力和引領力。
2. 關切人民利益,暢通表達渠道,強化平臺互通力
群眾聯系渠道不暢,是后真相時代的網絡場域呈現話語離散、價值空虛特點的重要原因。后真相時代,黨和政府需明確第一責任人的角色定位,完善網絡平臺管理技術,構建多種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搭建反映人民群眾呼聲的平臺,為構建和諧的群眾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3. 凝聚價值認同,做強主流媒體,增強媒體公信力
官媒話語權威的弱化,是后真相時代的網絡場域呈現話語引導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后真相時代,需做大做強主流媒體。主流媒體應堅持群眾路線,著力提升內容生產能力,提高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現實解釋力,有針對性地為公眾提供思想指引和幫助。
4. 優化算法技術,豐富傳播載體,加強話語敘事力
算法限制與技術創新驅動力不足,是后真相時代的網絡場域呈現話語同質化、無序化的重要原因。后真相時代的網絡場域信息繁雜,應從意識形態角度出發,用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打破后真相價值困境,創新話語言說載體,轉變話語風格,提升話語力量,與公眾思維、話語同頻共振。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