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珊
一、“立德樹人”對初中語文微寫作的意義
“立德樹人”是指樹立德業、培養人才,即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且二者本就互相融合,有機統一。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教師要積極發揮語文學科在實施立德樹人教育上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教學中自覺促進文道結合。
“統編本”語文教材的課文在選篇上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適當兼顧時代性4個標準,選文大都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情懷,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上有著積極意義。
微寫作因其篇幅短小,學生易于接受,不會產生強烈的抵觸和逆反心理,便于教師開展寫作訓練。教師基于課文主題,相應地布置微寫作任務,能有效檢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為教學提供參考。學生在微寫作任務的驅動下,深掘教材價值,對課文內容進行延展和再創造,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與此同時,微寫作還有助于彰顯學生的寫作個性。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因個人氣質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在閱讀中會產生個性化的情感反應,即使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感悟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文本閱讀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及時寫下閱讀感悟,以選文為寫作靈感的觸發點,在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下自由創作,培養文本感悟能力,彰顯寫作個性。
二、立德樹人滲透進語文微寫作訓練中的策略
(一)提煉課文主題,開展主題寫作
主題寫作訓練對學生的素材積累具有針對性,結合課內所學明確寫作主題,也能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文章中心。如八年級下冊第21課《莊子二則》中《北冥有魚》一文,節選自《莊子》的《逍遙游》。在課文學習中,學生大多停留在對“鯤鵬”的形象分析上,并不能理解“萬物皆有所待”的思想。因而,在文本釋義之后,教師可嘗試發動學生圍繞“逍遙”展開主題寫作,暢談自己對“逍遙”的理解。結合學生的習作可發現,大部分學生會將“逍遙”與“自由”對應起來,展望無拘無束、瀟灑自在的生活。但也有個別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在寫作中根據時代背景,談及自由與規則的辯證關系,在辯證分析中得出“絕對的自由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一觀點。于是教師便可在下一次課中,讓學生分享習作,以此為話題展開自由辯論,最終找到與莊子思想的契合點,攻克教學重難點。
作文的寫作主題可以以單元主題為參考,也可以從課文中提煉,不同作文主題的寫作訓練能夠引發學生對不同問題的關注,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初中寫作主題主要有六個:人生哲理,理想與信念,人間真情,真誠、尊重與寬容,友愛與互助,快樂、幸福與美好。而這些基本是課文所涉及到的主題,學生在文本解讀中都能有所提煉,并且結合自身實際完成記敘文寫作。然而,多數學生雖然能夠完整敘事,但文章感染力不強,缺少畫龍點睛之筆。因而,在習作評講與分享環節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情感,用情緒渲染讓平實樸質的語言煥發力量,抒發細膩真摯的情感,或者是結合時代要求對學生進行進一步提問,啟發學生思考“新時代下的我們應該如何?”學生對自己的習作進行復盤,由與立意相關的社會問題生發思考,選取更為深刻的立意點,增加抒情句或議論句,在原作的基礎上修改潤色,實現文章升格。
(二)抓住熱點契機,開展時事寫作
立足于“立德樹人”理念,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將時事材料引入語文寫作教學,在時事材料中積累寫作素材、提煉明確觀點,進而提高文章立意水平。而在育人方面,學生通過新聞媒介關心社會、了解時事,在與他人交談熱議中發展理性思維,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進而對教材內容、觀點等進行拓展創新,在實踐中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教師在作文教學上可緊扣時代主題,將愛國教育有機融入寫作訓練。如選擇革命領袖毛澤東的詩詞,要求學生對九年級下冊第1課《沁園春·雪》進行散文化,讓學生在北國風光中感受萬丈豪情,向中國共產黨和英勇軍隊致敬。即使身處經濟凋敝、民生困難的蒼茫大地,深陷國民黨百萬軍隊的圍堵和日軍侵華的危局中,毛主席依然懷有氣吞山河、收拾天下的氣魄,千千萬萬的共產黨人則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地探尋真理。學生在詩詞的散文化擴寫中深刻領悟初心使命的本質內涵、厚植家國情懷,明確我輩青年的時代擔當,自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先輩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再如2020年東京奧運會賽場上,中國健兒力爭佳績、超越自我的同時,用行動詮釋團結協作、頑強拼搏、艱苦奮斗、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全面展現新一代中國青年形象,為國爭光。由此素材確定“青春”“榜樣”主題,開展寫作訓練,讓學生在寫作中迸發少年意氣,以榜樣為標桿,唱響青春主旋律。
(三)活動激勵興趣,文字獻禮節慶
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課堂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同時,給學生創設受熏陶感染的環境和氣氛。在節日將近之時,可結合課文給學生介紹節日起源,以節日文化為背景,引導學生主動走進思想教育的氛圍中。如七年級上冊第10課海倫·凱勒《再塑生命的人》一文,莎莉文老師以其高超的教育藝術幫助凱勒再塑生命。師者仁心,莎莉文老師用愛激勵凱勒;正因為有她,凱勒才能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才得以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教師可借課文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并在教師節來臨之際鼓勵學生用文字禮贊恩師。那么在微寫作訓練前,教師先對教師節進行專題介紹,讓學生了解教師的不易,之后再組織學生書寫“三行情詩”,感謝恩師的無私奉獻。三行情詩作為一門獨特的文學體裁,雖僅有寥寥幾行字,卻能發人深思,給人以無限的溫暖和感動。再如八年級上冊第7課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和第14課朱自清的《背影》和兩篇文章,則可以在母親節、父親節時組織學生為父親、母親寫一封感謝信或家書。部分孩子不愿表達,面對父母親人時無話可說。以家書形式要求學生用文字答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抑或是用書信化解昔日親子矛盾,都能起到讓親情升溫的良好效果。
如果說德育能春風化雨,那么意蘊深刻的活動便能潤物無聲。學生在活動中領悟節慶文化,充分理解節慶意義,以筆墨寄情、用文字獻禮,不僅學會了感恩,讓節日過得更有意義,同時也有效訓練了學生書面表達能力,促使學生運用文字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讓文字溫暖靈魂。
(四)寫作服務生活,豐盈寫作意義
應用文是實用類文體,其最大的特點是務實、致用。初中生學習應用文的意義在于打通語文和生活的隔閡,真正實現語文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實用文體在生活中涵蓋較廣,初中主要訓練學生的書信體和演講稿寫作,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寫作任務二是撰寫演講稿。演講稿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要與聽眾對象實現良好溝通,與演講的特定情境相適應,寫出現場感。演講稿的結尾部分多展望號召,演講者在結束之前針對演講的話題,用鼓動性的言辭號召人們共同行動起來,抑或是傳達某種理念,將演講推向高潮。
微寫作中,訓練學生學會寫感謝信、倡議書、演講稿,鼓勵其擔當在先、奉獻在前。學生作為新時期少年,無論是擬寫倡議書,積極向社會各界發出文明倡議,還是聽取倡議進而投身實踐,都是弘揚正氣、傳遞正能量的義舉。他們敢于作為,奮勇當先,將德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實際行動為文明社會助力,賦予寫作以積極的社會意義。
學生的一篇習作,就是一片情感天地。他們在文本品鑒中感悟生活的真善美,汲取精神力量,并在此基礎上用文字抒寫真情,傳遞正能量。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應根據語文學科文道統一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和新時期德育,積極有效地將學科教學與德育相融合,嘗試開展微寫作訓練,以讀寫結合的方式,在主題寫作、時事寫作、應用文寫作中讓“立德樹人”教育落地生根,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德育滲透,育人育心,錘煉學生的品德修為,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