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淑娟
[摘 要] 在當今學前教育界,幼兒語言入學準備一直是理論和實踐層面討論與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預防和杜絕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重要舉措之一。文章基于對幼兒園語言與小學語文學科進行異同辨析,從聽、說、讀、寫四個維度出發,提出生活、游戲、閱讀三種路徑,幫助幼兒做好口語交際準備、閱讀圖畫書準備、書面語言文字意識準備,以期讓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促進幼兒語言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 幼兒教育;語言入學準備;幼小銜接
幼兒語言入學準備是指對幼兒在進入小學一年級時應當達到的語言發展水平的期望或能夠適應小學學習新環境和任務要求的身心發展的水平與狀態。這里的期望是指一種應然狀態,即在研究者主觀意識中,幼兒入學前在語言方面應做好哪些準備,以及幼兒在入學前其語言發展能力應具備的水平和狀態。相關研究指出,小學語文學習適應性的內容應包括語文學習興趣、語文學習能力、語文學習方法等方面,而部分教師及家長對幼兒語言入學準備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有的家長認為幼兒語言入學準備就是做好認字、拼音、背誦詩詞等知識準備,有的家長認為會拼音、識字量大的幼兒在上小學后成績更好、更自信等。其實,這些觀點都違背了幼兒語言入學準備的初衷。
一、辨析“幼兒園語言”與“小學語文”的異同
通過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標》)的辨析,本文從目標、內容和學習途徑進行異同比較。
(一)不同之處
1.目標上的不同。《指南》中幼兒園語言領域的目標是:認真并能聽懂常用語言,愿意講話并能清楚地表達;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喜歡聽故事、看圖書,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級技能。簡言之,就是聚焦于傾聽、表達、閱讀和書寫四個方面。《語文課標》對小學一、二年級階段的目標表述得十分具體,主要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階段目標。
從對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兒園語言領域的目標主要側重三個方面的達成:一是傾向于體驗性目標,如愿意、喜歡等情感性詞語描述;二是注重語言習慣的養成,如認真聽、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當的禮貌用語等;三是聚焦口語表達能力的達成,如講話、日常用語等,閱讀和書寫準備方面目標也僅強調興趣、愿望及初步技能的養成。小學語文的目標從幼兒發展層面涉及情感、習慣、方法、能力,從學科層面包括漢語拼音、漢字認讀與書寫、閱讀、寫作、工具書使用等,目標更加關注語文學科的專業化、系統化。
2.內容及途徑的不同。在內容上,幼兒園語言領域包括看圖講述、談話、文學作品學習、早期閱讀、聽說游戲等活動類型,強調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培養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等。在學習途徑上,《指南》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交往,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
《語文課標》把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分為五個方面,即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而對與幼兒園銜接緊密的一、二年級來說,識字、寫字則是重點,其具體要求則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在學習途徑上,小學語文教師通常采用的是講授法和練習法,學生在教室靜坐聽講,在課堂中學習。
通過對二者在內容和學習途徑上的比較可以看出,幼兒園語言領域要求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運用多種形式培養幼兒對口頭表達、閱讀的興趣及初步的能力;而小學語文則是通過系統的語文教育讓兒童掌握字詞、拼音和背誦,不但注重學習過程的多樣化,而且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評價。
(二)相同之處
1.內容上注重有機整合。《指南》將幼兒園語言領域分為傾聽與表達、閱讀與書寫準備兩個方面,而《語文課標》除了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這些要求,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從這些要求中可以看出,二者雖然對目標和內容的設置有所區別,但是各個目標和內容都不是單獨進行的,都注重內容的整合,注重課程本身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及與其他課程的聯系。
2.形式上強調生活情境。《指南》提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而《語文課標》也指出教師要“結合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成就教育,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小學,都強調了生活情境對提高語言能力的重要作用。
3.重視閱讀理解。《指南》提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而《語文課標》也提到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幼兒園和小學都非常關注閱讀對于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性,并且在對閱讀目標的規定上,也存在很多共性。
4.強化口語交際。《指南》指出“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而《語文課標》也提到“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二者都提到語言能力要在交流和與他人互動中才能得到發展,要為幼兒提供可交流和互動的具體情境,從而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思考幼兒語言入學準備的有效路徑
基于對異同點的辨析,本文從聽、說、讀、寫四個維度出發,提出生活、游戲、閱讀三種路徑,幫助幼兒做好口語交際準備、閱讀圖畫書準備、書面語言文字意識準備,促進幼兒更有效地做好語言入學準備。
(一)多元方式,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良好的傾聽能力是幼兒語言表達的基本前提。傾聽能力是指聽者理解聽到的信息并能在頭腦中將語言內化的能力,是一種后天習得的行為,包括聽到、注意、理解、想象、記憶的心理過程,涵蓋四個要素:專注的傾聽習慣、傾聽的注意分配、傾聽的辨析能力和傾聽時排除干擾的能力。
在生活中,家長需要以身作則,耐心傾聽幼兒的表達,并引導幼兒在與別人交談時不打斷對方,禮貌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培養專注的傾聽習慣;家長可以在生活中給幼兒布置一些小任務,布置任務時要求他注意傾聽,鼓勵他主動提問,觀察他是否能按照指令完成任務,提高幼兒傾聽的辨析能力和排除干擾的能力,增強傾聽的準確性;和幼兒共同傾聽、分辨和模仿生活中及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培養幼兒傾聽的興趣和辨析能力。
當幼兒處于有趣而生動的游戲情境時,對自我的控制能力會有所增強,會更加專注地傾聽。如游戲“聽得準,做得對”:一方說,一方做動作,通過層層遞進、不斷增加難度的游戲指令、聽辨指令來行動;游戲“快樂傳聲”:把一句話悄悄告訴下一個幼兒,依次接力,最后一個幼兒說出或表演聽到的內容。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經常為幼兒朗讀故事,鼓勵幼兒用耳朵“閱讀”,并在朗讀故事的過程中適時進行故事情節的提問,提醒幼兒專注傾聽,聽完之后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多樣情境,提升幼兒的講述能力
講述能力是指幼兒感知理解一定的憑借物,借助對這一憑借物的認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構思自己獨白的能力。幼兒階段的講述能為小學的學業任務提供認知工具,提供情境和分享信息,對于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及理解、分析、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
教師要主動營造安全、積極的講述氛圍,讓幼兒敢講并有機會講。在講述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經驗、興趣選擇恰當的講述主題,讓幼兒有內容講,如描述一個物體, 按時間線索講述一件事情,圍繞一個事件講述觀點。
游戲也是提高幼兒講述能力的有效途徑。如游戲“新聞播報員”:幼兒當播報員,其他小朋友當記者或觀眾。在播報過程中,記者可適當發問,引發幼兒進行思考并應答。游戲“為動畫配音”:可以把動畫片中最能體現主題思想、矛盾沖突最為集中、最有話題性的環節截取出來,與幼兒共同傾聽、模仿和再現表演。
在與幼兒共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繪本的畫面,結合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講述。提問的方式分為描述性提問(有誰?它在干什么?長什么樣子?)、判斷性提問(誰和誰是什么關系?它們在什么地方?這是什么時候呢?)、推理性提問(在說什么?會想什么?)、分析性提問(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幼兒逐層深入,調動他們的觀察、記憶、想象及邏輯思維能力,使之有條理地組織語言來講述。
(三)多類符號,幫助幼兒做好閱讀繪本的準備
《指南》指出,兒童的閱讀發展經歷了從圖像到文字的發展過程。圖畫書中的圖畫、符號、文字等都是幼兒閱讀的主要內容。
家長在生活中可引導幼兒關注各種文字符號,加深幼兒對文字符號的理解。如關注生活中的安全標志,給幼兒講解標志的意義;關注隨處可見的公共場所的名稱、各種廣告牌上的文字和圖畫等,讓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符號的興趣。教師也可以在幼兒園經常組織一些繪本閱讀比賽、講故事比賽,讓幼兒在游戲、比賽中逐步提高閱讀繪本的興趣和能力,從而為小學語文的閱讀學習做好準備。
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一些以情節畫面為主、配有適當文字的繪本,并根據幼兒的興趣及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如幼兒入學適應的需求不一樣,家長選擇的繪本也不一樣,可以是心理適應、社會適應,也可以是學習適應方面的繪本。在閱讀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幼兒正確的閱讀行為和習慣,如引導幼兒在閱讀時逐頁閱讀,仔細觀察關鍵的畫面(如故事中的人物、動作、背景等)、關鍵情景的變化、關鍵細節表情(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等,在閱讀中引導幼兒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創編、續編,通過繪畫或制作的方式再現故事中的場景或角色。
(四)多種形式,幫助幼兒樹立書面文字意識
有研究表明,幼兒一些初步的書寫意識是在閱讀中逐漸萌發出來的,他們可以在對生活中的一些文字信息進行觀察和注意后,慢慢地積累一些基本的書面語言知識,并學習一些書寫的基本方法。
在生活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圍繞生活中的某一經歷進行表達,表達的方式可以是寫計劃、日記等;也可以通過教會幼兒一些生活技能促進幼兒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如自己拿筷子吃飯、自己扣紐扣等。正確的書寫姿勢是做好書面文字意識的基本要求,在幼兒畫畫及書寫的時候,要注意糾正他們的書寫姿勢,提高書寫動作的整體協調性。在為幼兒挑選閱讀書籍時,可以有意識地為他們選擇適合識字的繪本,如《兔子先生去散步》《我喜歡書》等,這些圖畫書本身就是為了展現符號、文字、書籍等功能而創作出來的。
在家庭中,家長可以開展一些識字游戲,在趣味的互動中培養幼兒的書面文字意識。如游戲“小小信使”:爸爸和媽媽各在不同的房間里,爸爸隨機說一個字,幼兒從媽媽那里把相應的字卡拿來給爸爸;游戲“我來寫你來補”:家長寫幼兒熟悉的字,故意漏掉部分筆畫,讓幼兒來找錯,并補齊。游戲中選擇的文字,可以是閱讀中出現過的、生活中感興趣的文字,也可以是容易混淆的、體現漢字的特點和規律的文字。
參考文獻
[1]黃波.幼兒園與小學語文課程銜接問題的探討[J].科技資訊,2018,16(24):189-190.
[2]劉昆.幼小銜接視角下教師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觀念的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30(9):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