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卓卓
[摘 要] 思想政治課堂是開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在中等職業(yè)學校中,思想政治課是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精神、職業(yè)理論及職業(yè)道德的重要途徑。網絡教學是傳統教學在空間上的延伸,盡管已取得諸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現實問題。教師應對網絡教學現存的問題進行分析,尋求新的發(fā)展途徑,從而推動中等職業(y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 思想政治課;網絡教學;中職學校
與普通高校教育模式相比,中職教育體系具有特殊性,中職教育更重視對學生職業(yè)理論、道德情操及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職業(yè)特征明顯。[1]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道德、能力和對職業(yè)選擇的觀點等,都會影響其個人發(fā)展。目前,中職德育的最終目標在于端正學生對專業(yè)學科的學習態(tài)度、明確學生求職方向及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使學生能自主選擇理想職業(yè),并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和就業(yè)觀,制訂與個人發(fā)展相符的職業(yè)規(guī)劃。[2]
一、思政課網絡教學的特點
(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政課網絡教學的對象為學生,利用網絡設置互動平臺,能實現學生的角色轉換,如由消極面對到自主參與、由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選擇者,并且可以在互動平臺與老師、其他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在思政課網絡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促進師生平等關系的建立。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學生能獨立觀察社會,從而形成知識體系與經驗感受;學生在網絡平臺上互動,他們的思想在交鋒、能力在提升、觀點在碰撞,有助于提升其學習興趣,促使其個人發(fā)展需求得到滿足,最終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中職思政課網絡教學的理念是“以人為本”,職業(yè)性不再是中職教學的重點,這種教育模式既權衡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尊重其個性發(fā)展,能使教學工作回歸學生的學習本真,使學生在所學、所想中展現自我價值。通過教學網絡平臺,教師能對不同性別、年齡和專業(yè)的學生,以視頻、文字和圖片等形式發(fā)布學校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點及專業(yè)進行選擇,如此一來,不僅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展現教師的主導地位。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教學載體具有可選擇性與豐富性,既能使學生的需求得到滿足,又能幫助學生發(fā)展個性,使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學習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建構新知識。
(三)彰顯師生和諧共生
思政課網絡教學平臺不僅能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提供給學生全面的教學信息,還能為學生創(chuàng)建交互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能隨時登錄網站,通過向教師在線提問,了解自己參與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并與教師進行情感交流、對話互動。[3]這種雙向交流是平等的,具有有效、平等和民主等特點,能逐漸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其主體地位,發(fā)展其批判思維、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最終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師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交流互動,不僅能使學生在以往學習中的不良體驗、感受得到改善,還能促進師生和諧共處,最終使雙方的知識、能力得到增長,實現共享及共生。
(四)提高實踐教學成效
網絡教學平臺的特點表現在整合教學資源、建立交互學習平臺等方面,能大大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效果。在交互平臺上,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專業(yè)特長選擇教學項目,并通過平臺與教師交流、對話。在互動中,師生間的關系會更加融洽。[4]中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愿景是踐行、拓展理論知識,加強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及增強其觀察、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項目,不僅能使教學的內在價值得到體現,還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最終實現個人發(fā)展。此外,網絡教學具有資源整合能力,能優(yōu)化整合分散在各部門的教學資源,從而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二、思政課網絡教學的必要性
(一)多場景加強教學互動
網絡教學的信息輸出形式十分豐富,通過音頻、視頻和圖片等形式能促進信息流通,這對建設教學場景十分有利。[5]如教師在傳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關的知識時,可通過網絡平臺播放一些人們在景區(qū)亂涂亂畫的圖片,使學生聯系日常生活,從而了解價值觀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并且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從而立足網絡平臺,通過多場景改善自身的思想觀念,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多途徑整合教學資源
人們了解信息的媒介不外乎數字雜志、數字電視、數字廣播及網絡等,而接收資訊的設備則主要為平板電腦、手機等,這種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改變了以往人們取用資源的行為習慣。[6]中職教師應立足信息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在網絡教學中進行思政課教學改革,這不僅能使數字資源得到整合,還能使育人方法更加多樣,從而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的固有印象,學會將理論知識與最新資訊進行有效聯系,最終減輕教師的壓力,育人的有效性可得以提升。
(三)多思路打造混合式課堂
混合式課堂是指在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前提下組織的數字化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能和傳統教學模式形成優(yōu)勢互補,從而打造高效課堂。網絡教學有利于混合式思政課堂的建立與發(fā)展,能幫助教師通過網絡平臺提升教學效率,并且采用講授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學習思政知識。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自學思政課程,增強文化素養(yǎng),彌補傳統中職思政教學的弊端,使混合式課堂的教學優(yōu)勢得到充分體現。
三、思政課網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情感,無法獲得情感共鳴
情感態(tài)度目標是中職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標。思政課的主要目標是立德樹人。教師引導學生時,除了要詳細講述思政理論知識點,還要通過表達情感感染學生,充分利用肢體語言和語氣,以達到共情的目的。[7]但在網絡教學中,共情效果的實現具有一定的難度。在開展網絡思政教學時,無論是直播還是錄播,教師都需要面對攝像頭與電子設備,授課的側重點也僅僅是課程上的知識點,師生間幾乎沒有實時的眼神交流。這種情況容易影響教師的情感流露,而學生也無法切實體會教師的情感變化,最終降低了教育感染效果。
(二)技術要求高,增加教師負擔
網絡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立足于多媒體技術,因此對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要求較高。與傳統課堂相比,網絡教學的師生互動、課堂組織及教學設計均有所不同,教師需要先明確思政課的教程內容,再結合網絡教育的特點,設計教學內容,組織課堂活動,并且還要通過網絡學習平臺討論區(qū)、微信群或QQ群與學生實時交流,以此適應各種聊天軟件、交互式學習平臺支撐的教學新環(huán)境。這對于無法熟練使用網絡的教師而言實屬挑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工作負擔。
(三)無法實時觀測狀態(tài),教學組織缺乏秩序
傳統課堂教學工作開展時,教師能實時關注全體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確保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然而在進行網絡教學時,學生的自主性較強,這對于學生而言有利有弊,其中有利之處在于學生能利用這一特點靈活安排學習計劃,緊跟教師的教學進程;而弊端則在于缺乏教師的監(jiān)督,學生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轉變,在學習中只關心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容易導致課堂氣氛松散。[8]另外,盡管部分學生在網絡平臺學習時表現積極,但產生這種積極性也僅僅是因為網絡教學的教學方式很自由、新穎,并不是因為教學內容本身。
四、中職思政課網絡教學模式實施的方法
(一)優(yōu)化教學模式
中職思政課網絡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首先,要充分發(fā)揮云存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加強數字化改革;其次,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學模式除了需要具備穩(wěn)定性,還要具有實操性,保證其始終具備育人優(yōu)勢,防止教法過于理想化;最后,要通過實踐檢驗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積累“網絡+思政”的教學經驗,并確保教法能在實踐中得到持續(xù)優(yōu)化,從而保證網絡教學模式科學可行。[9]如教師在網絡平臺開展“電影教學法”活動,給學生播放《咱們村來了貼心人》《山歌》等和脫貧攻堅有關的電影時,可指引學生順從內心,自覺擁護黨、愛護黨;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奇跡男孩》《悲傷逆流成河》等與校園霸凌有關的電影,讓學生意識到團結友愛的重要性,并學會傾聽、分享及尊重,從而對自身的言行進行約束,糾正不良習慣,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為了使學生的協作思想、自學能力及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教師還可鼓勵學生自己拍攝微電影,以“改革開放對百姓生活的影響”作為主題,要求學生的作品反映出社會現象、傳承優(yōu)秀文化,使觀影者在歷史、社會和人文等領域獲得靈感,使學生更深刻地解讀思政知識。
(二)改進教學理念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等是國家為促進教育活動科學發(fā)展而發(fā)布的政策,目的是引導教師建立黨管教育意識,明確教學改革目標,構建網絡平臺下的思政教學新體系。為了更好地開展網絡教學,中職教師不僅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養(yǎng),還要主動學習云存儲、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為思政網絡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另外,教師還需要利用網絡平臺精準施力、全面部署,聚焦重點,使自身的思政教育水平持續(xù)提升,并堅定政治立場,厚植家國情懷,加強理論武裝,開創(chuàng)中職思政網絡教學新局面。
(三)創(chuàng)新教評手段
教評手段的創(chuàng)新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在進行教評時,教師要保持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確保學生能接受評價的內容,從而為以評促學打下基礎;第二,教師需要擴大教評的范圍,除了記憶思政知識,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及行為習慣等方面進行教評,幫助學生全面成長;第三,教師需要延展教評活動,使之在協同教育、教學研究及教改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確保中職思政教育符合新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如教師在評價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情況時,可通過收集其在線上線下的表現數據,建立多維圖,定期獲悉教評結論,以展現出教評工作的公正性和直觀性,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
五、思政課網絡教學模式的構想
(一)實現教學改革
網絡平臺通過視頻、音頻、色彩差異、文字及圖形等信息化傳媒手段,使思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這與學生的網絡閱讀需求、感受相契合。思政課網絡教學有望將陳舊、呆板的被動“灌輸式”教育轉變?yōu)樾路f、形象的主動“滲透式”教育。
(二)促進師生互動
網絡教學平臺設置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采用研討式、情景式與案例式教學模式,能通過興趣小組、微信群等進行雙向互動,此舉能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其參與思想互動的意識,繼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解決知識更新
在中職思政教育中充分應用網絡資源,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知識傳播的速度更快,有助于學生政治知識的更新及學生對國內外政治變化的實時掌握,最終使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轉變?yōu)樾蜗笾庇^的網絡語言。
(四)完成學科考核
傳統思政教育主要進行結果考核,而網絡教學的開展改變了這一考核方式,重視過程考核,并且考場由以往的封閉式轉變?yōu)殚_放式。思政網絡教育可通過網站后臺監(jiān)控技術,根據學生使用、瀏覽記錄等更新考核方式,從而達到考核教學成果的目的。
總之,中職思政教育是弘揚時代精神、傳遞正能量的重要陣地。中職教師要想落實德育工作,需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在課堂中引入網絡教學模式,采用與中職學生特點相符的教學手段,使德育水平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文英.慕課教學模式在疫情期間高職思政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3(23):155-156.
[2]石翠華.疫情期間網絡創(chuàng)新職業(yè)院校思政課[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34(1):88-90.
[3]朱文燕.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中師生互動優(yōu)化探析[J].南方職業(yè)教育學刊,2019,9(1):82-87.
[4]楊曉琴.網絡時代中職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2):40-41.
[5]柯強.網絡信息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理念與方式研究——評《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J].人民長江,2021,52(6):232-233.
[6]馬寧.網絡“學習共同體”模式在“課程思政”中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34(18):77-78.
[7]朱嵐.淺談在線教學模式在思政課教學中的融入應用[J].卷宗,2021,11(4):330.
[8] 韋映凡.網絡時代背景下思政教學新研究[J].中外交流,2020,27(6):72.
[9]張楊.“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發(fā)展探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30(3):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