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華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古詩文比例大幅提升,使古詩文教學越來越重要。文章針對古詩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古詩文教學方法并經過課堂實踐,總結優化策略:營造古詩文學習情境,創建疏密有度、聲情并茂、開放探究、個性彰顯的詩意課堂;實施意境賞析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文韻律美、意境美;課內外“雙軌并行”,深入學習古詩。
[關鍵詞] 古詩文;鑒賞;意境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比例大幅提升, 使古詩文教學越來越重要。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共安排古詩詞112首和文言文14篇,這些篇目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因此教師應重視和深入思考教學策略。
一、小學古詩文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師重背誦,輕鑒賞感悟
大部分教師以技術性訓練為主,課堂采用字字解釋、句句翻譯的包攬式教學,最后要求學生會讀會背。古詩文的言辭之美、意境之遠、立意之深,統統被教師忽視。由于教師忽視學生自主感悟和審美愉悅感,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入境怡情,體會不到濃厚的詩香味。古詩文的學習并沒有真正發生,古詩文教學的核心任務也沒有落到實處。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面臨古詩文學習困境
古詩文創作背景距離學生的生活久遠,使得學生對詩歌內容的認知產生距離。在互聯網時代,學生更傾向于卡通漫畫、短視頻故事等視圖文化,造成理解古詩文的障礙。古詩文語言精練、意境深邃,需要學生有更沉靜的心態才能學懂、學透。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要深入古詩文情境,對他們來說比較困難。
(三)古詩文教學方法缺少創新
部分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無論哪首詩作,都按照“讀詩文—背詩文—講詩意—背詩意—默寫”的模式。詩詞教學一直在“重復昨天的故事”。毫無新意的陳舊做法,使古詩文教學失去鮮活的生命力。
二、小學古詩文教學優化策略
(一)營造古詩文學習情境,創建詩意課堂
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底蘊深厚、文質兼美。教師要挖掘文字中的深層蘊意,營造情境,引導學生在詩意化的體驗中完成學習過程。
1.教師合理把握課堂進度,構建疏密有度的詩意課堂。在古詩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喜歡簡單地將詩詞知識進行海量灌輸,快速完成教學目標。高密度的教學過程,不利于學生靜下心來欣賞和感悟古詩詞。教師合理設計課程進度,讓學生在疏密有度的過程中觸摸詩“魂”。例如,教師在教學《夜書所見》時,抓住要領由淺入深對課堂進度做整體規劃,“引”著學生走進秋夜,激發鄉愁。從“見”字入手,在詩句中找出描寫秋天的景物的詞“梧葉、寒聲、江、秋風、兒童、促織、籬”,接著讓學生抓住“蕭蕭、送”,體會秋之蕭瑟,再由“動、明”,感悟那份孤獨與愁思。整節課,學生多層次、有梯度地充分感知秋夜的凄涼,領悟“客情”。
2.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聲情并茂的詩意課堂。意境是作者主觀的生命情調和自然環境相互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師要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元的教學元素有效融合,把“移情于景、境中藏情”變為視覺畫面,豐富學生的感知,增強情境代入感,由境入情,理解作品主旨。例如,教師在教學《漁歌子》時,讓學生觀看多媒體畫面,一邊閱讀,一邊聯想詩詞“暮春時節,桃花水漲,鱖魚水美,斜風細雨,樂然垂釣”,悠閑自在的生活景象如在眼前。“什么樣的西塞山?什么樣的白鷺?什么樣的水?”靈動的畫面仿佛就在學生面前,學生觀其圖,思其意,感其境,聽其音,領其情,興趣濃厚。
3.教師引導學生互助合作,構建開放探究的詩意課堂。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積極思維、探討研究的學習能力。例如,在《 詠柳 》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四種合作學習:一是學生分組,一起描寫春天景物的詩句;二是各組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畫面想象春天中柳枝、柳葉的形狀、顏色,并與組內同學一起交流“剪”字妙在何處;三是同桌合作,以對讀的形式誦讀詩文,一個人讀,另一個人想象畫面;四是小組探討,還可以把柳枝、柳葉比作什么。在合作過程中,學習任務是學生思維碰撞、集思廣益完成的,很自然地構建出和諧合作、開放探究的詩意課堂。
4.尊重學生獨立表達,構建個性彰顯的詩意課堂。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美在意境、貴在含蓄。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理解的廣度和深度也不盡相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表達,也使詩作的含義更為豐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一詩描述了在漫天飛雪、萬山歸寂的環境里,一位老人乘一葉孤舟獨自垂釣的情景。讓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感悟:老人在冰雪中獨坐釣魚,讓你想到哪些詞?他在想些什么?你想畫一幅怎樣的圖畫來表達意境?學生循著問題走進作者孤寂落寞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有的學生說出“孤獨”“潔身自好”“清靜無為”“落寞”“苦悶”“清高”等心理感受,有的學生給作者寫一段話來表達對柳宗元當時處境的理解,還有學生畫了一幅《江雪垂釣圖》。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古詩文欣賞價值和學生的創造精神就會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實施意境賞析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文美感
1.讀出自然節奏,體會古詩文韻律美。小學教材中的古詩文節奏感強,誦讀時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賞析詩中意境。古詩的節奏是由詩的內容決定的,與作者的感情基調相一致,愉悅之情讀出輕松歡快之節奏,昂揚之情讀出急促有力之節奏,悲寂之情讀出緩慢沉穩之節奏。《早發白帝城》是李白遇赦后從白帝城順流東下返江陵時所見所感,水流急速、舟行若飛,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朗讀時把握詩歌情調的歡悅感,掌握頓挫,讀出韻味: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讀出親切輕快的節奏,使人置身于三峽之間,快船快意,體會到李白輕松豪邁的心境。
2.圖文結合,創設古詩文意境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形容描寫景物的詩能使讀者如置身圖畫中,也形容詩的意境非常優美。教師采用詩配畫、插圖等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依詩賞畫,再披文入畫感受意境美。例如,學生看《嫦娥》插圖并觀察:室內,燭光暗淡,云母屏風上籠罩著深深的暗影,透露出主人公在長夜獨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銀河逐漸西垂,牛郎、織女隔河遙望,寥落晨星也將隱沒。主人公孤清凄冷的情懷可以從圖中觸摸到。《春曉》一詩,教師出示五幅畫:萬物吐綠圖、繁華滿樹圖、清風鳥語圖、臥聽風雨圖、清晨殘花圖。通過畫面感知惜春、愛春之意,吸引學生“淺詩深讀”,融入悠遠的意境中。
(三)課內外“雙軌并行”,深入學習古詩文
1.圍繞同一主題整合學習。教材中的古詩文選例,雖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數量太少,學生難以形成對詩人、風格的系統認識。教學主題可采用“1+N”主題學詩模式進行,即以課例為切口,擴增詩歌容量,進行縱深的擴展閱讀,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貫穿學習“詩群”,進行更深層面的解讀和探究。如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深入對比研究《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贈汪倫》等其他離別詩。隨著活動深入開展,教師和學生一起開發多類主題,對山水田園、自然風光、邊塞征戰等主題類古詩進行有效整合,歸類比較,明辨異同,可以加深學生對同類詩作的感悟。
2.品悟古風古韻之美。一是教師借助傳統節日鼓勵學生進行對聯創作,如中秋對聯、春節對聯、元宵對聯等,學生從學習和創作中品味古風古韻的醇香。二是教師開展“飛花令”游戲,行令中學識博弈的趣味與引人入勝的形式,充分展現古詩意趣,激發學生熱愛古詩的興致。
教師要轉變古詩文教學理念,把詩格、詩韻、詩情植入學生的血脈,讓學生浸潤在充滿靈性風韻的古詩文中,使學生的精神生活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