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昕



摘 要:文化的差異產生了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又促進了文明的發展,書籍的譯介流布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改革開放之后,百廢待興,在“虛心學習、走向世界”的號召鼓舞下,科技類圖書版權貿易高潮迭起。其中,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引進翻譯出版了上千種有關建筑方面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的圖書,為我國建筑業界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同時也輸出了上百種有關優秀建筑文化、特色技術的圖書版權,為世界的文化技術繁榮做出了貢獻。圖書版權貿易,隨著時代的變化,不同階段迥然各異。本文將以建工社為例,以小見大地解析我國科技類引進輸出版圖書發展之路。
關鍵詞:引進版 輸出版 圖書版權貿易 建筑業 文化技術交流
新陳代謝是物質、能量的交換與更新,出版業中涉及的引進輸出,則好比文化與技術的新陳代謝。《海國圖志》為日本的崛起打開了一扇窗,《共產黨宣言》為睡眼蒙眬的中國指出了一條光輝道路……更不用說《論語》《圣經》《國富論》這些“燈塔”之作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一個開放的環境,才能吐故納新,有更多的機遇、發展與繁榮。
科技類圖書與行業發展關系密切,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引進來和走出去,科技類圖書引進與輸出為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引領先進理念、技術,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影響力的作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以下簡稱建工社)作為建筑類圖書的領軍社,在一代代版權人的努力下,其國際合作從探索到成熟,對我國建筑業的發展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文梳理改革開放以來建工社不同時期的圖書版權貿易情況,并根據時代特征總結成表,詳見表1。
表1? 改革開放以來建工社圖書版權貿易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建工社就開始了圖書的翻譯出版,那時引進的均是蘇聯的圖書,如《建筑藝術》《俄羅斯建筑史》《鋼筋混凝土結構學》等,為當時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指導借鑒作用,也為專業院校提供了基礎的教科書。另據不完全統計,1980年代前,約有數十種圖書被海外出版機構翻印。建工社真正意義上的對外合作,則始于改革開放之后,接下來,按年代逐一介紹。[1]
一、1970年代末至1990年,引進輸出版權井噴式發展、百花齊放
改革開放之初,百業待興,國內學術界、文化界等各行業普遍渴望了解國際先進的學術動態與科技發展;而外界對隔斷多年、有深厚傳統文化的中國興趣也很大。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出版業綱領性文件《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提到,“圖書是商品,出版工作也是一種經營活動;社會主義出版工作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注重經濟效益”,對出版業明確方向、統一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個時期,建筑類圖書的引進輸出版權井噴式發展,百花齊放。
1.引進版權很靈活
據老編輯回憶,當時,他們多是去外文書店或者通過中圖、國圖尋找國外的優秀圖書,雖然渠道有限,但找到后加班加點翻譯、出書;加之當時尚未加入《世界版權公約》《伯爾尼公約》,引進多為“拿來主義”。建筑學類的《建筑十書》《建筑美學》,城市規劃學類的《城市發展史》《城市的印象》,景觀設計學類的《設計結合自然》《大地景觀——環境規劃指南》,土木·材料類的《彈性結構力學》《水泥與混凝土化學》等幾十種引進版圖書彌補了我國在專業與行業等方面理論與技術的空白,有些暢銷至今。其中清華大學汪坦教授主編的“國外建筑理論譯叢”尤為突出,這套書為建筑學專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視野,深受幾代建筑學人的喜愛。它們不但促進了建筑學專業蓬勃發展,還為建筑業的提升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2.輸出版權多以合作為主
初期,建工社與近鄰日本、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頻繁交易版權;之后,合作的范圍擴大到蘇聯、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瑞士、南斯拉夫等。
1980年,建工社與日本的每日新聞社、小學館、彰國社先后簽訂了《蘇州古典園林》《西藏古跡》《古建筑游覽指南》等日文版圖書的出版合作協議;1981年,借訪問三聯書店香港分店之際,與之達成了《中國古建筑》繁體字版、《中國園林藝術》中英文版的出版協議。此后,建工社拉開了新一輪對外合作出版的序幕。據統計,《中國美術全集》《長城》《神州古跡全覽》等二十多種圖書,被翻譯成英、法、日、德、意等不同語種;僅《中國園林藝術》就有6種文版,單德文版就印行40000冊,版稅收入當時高達600000港幣,對世界重新認識、了解中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1991年至1999年,重視規則,加入世界版權貿易大舞臺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加入了《世界版權公約》《伯爾尼公約》,開始注重知識產權保護;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速,建筑業也進入快車道。此后,建工社定期參加國際書展,擴大了業務渠道,開始大量地、有目的地、系統地引進版權,輸出版權則走向精品之路。
1.引進版權以經典圖書為主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版權公約》《伯爾尼公約》,建工社毅然決定投入重資對之前出版的翻譯圖書購買版權,并花大力氣搜集購買具有較大學術影響力的理論經典著作,然后根據學科整合分類,分別以“國外城市規劃與設計理論譯叢”“國外建筑設計理論與實踐”等開放式叢書形式出版,這幾套叢書都獲得了不同年度的“引進版科技類優秀圖書獎”;自意大利引進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叢書”(12卷)為1999年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建筑師大會的獻禮圖書,榮獲了“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這些圖書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建筑類圖書與建筑業發展緊密相連。隨著國家開始逐步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此間引進的《世界建筑大師優秀作品集錦》《日本著名建筑事務所代表作品集》等畫冊類的圖書銷售火爆。
2.輸出版權精打細磨
同為1999年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建筑師大會的獻禮圖書“20世紀世界建筑精品集錦”(10卷),建工社是在國際建筑師協會支持下與中國建筑學會合作編撰的。其中收錄了20世紀內建造的1000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對20世紀世界的建筑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回顧與總結,以較高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文獻史料價值、藝術水準獲得了國內外的認可,中文版榮獲了“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第十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與施普林格合作的英文版則獲得了國際建筑師協會頒發的“2002年度建筑教育與理論獎提名獎”。說明建工社的策劃、編輯水平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另外一個豪華本《中國古建筑大系》(10卷),由建工社自主策劃,與臺灣光復書局、施普林格合作推出繁體字版、英文版,深受海外讀者的喜愛;中文簡體版則獲得了“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2]
三、2000年至2008年,目的明確地引進輸出圖書版權
隨著新世紀到來、我國加入WTO、北京奧運會場館投入建設,建工社圖書版權貿易、建筑業都進入快速發展軌道,在此期間,專業圖書的需求大大增加。
1.大量引進理論、技術類圖書
這一時期,國內外政治、經濟比較穩定,建工社也得到快速發展;國內基礎建設大力推進,對國外的先進建筑理念、技術需求旺盛,建工社的引進版圖書成規模、成系統,連續幾年都在100種以上。《路易斯·康的空間構成》《人性化的城市》等經典圖書至今暢銷不衰。
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建筑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科技水平進步顯著,海外承包項目也迅速擴大。由于國內建設規模大、在整體設計水平上與國外有差距,于是我們開始成為世界著名建筑師施展才華的表演舞臺,但質量良莠不齊也是問題。因建設規模的擴大,致使行業內對新的技術、設計理念的需求也擴大。《盾構法的調查、設計與施工》《西方經典設計理論譯叢》《景觀規劃經典譯叢》等一系列出版物不斷重印,也多次榮獲“引進版優秀圖書獎”,為國家建設做出了貢獻。
2.輸出版圖書異軍突起
此期間,輸出版圖書的品種、數量、質量提升快速,尤其是單品種多文版輸出。這主要是因中國加入WTO及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建工社由此打造了一大批精品圖書,僅奧運圖書《奧運建筑總覽》與《室內設計圖集》等圖書,就推出了英文、日文、俄文、法文等多種版本,說明我們的建筑學術、設計開始被世界認可。建筑文化類圖書也收獲良多,僅《中國的世界遺產》《圖說民居》就有日文、英文、韓文等版本。這說明我們的國際影響力在迅速提升。
四、2009年至2019年,引進輸出圖書版權走向大眾化、多元化
后奧運時代,雖然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但因中國的經濟形勢很好,加上慣性因素,以及國家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擴大,很多國內出版社在國外設立分社,這些分社與國內出版機構的合作逐漸增加,其中建工社的圖書版權貿易表現良好。引進版圖書走向科普化、大眾化,并開始嘗試國際組稿,輸出版圖書則向語種多元化發展。
1.引進版權轉向科普化、大眾化
一直以來引進版圖書都是以專業理論和技術為導向,隨著我國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眾對認知、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水漲船高,科普類、大眾類的圖書開始進入視野。《助你打造一個井井有條的家》《日本造園心得》等印量達上萬冊。另外,隨著市場需求變化,一些國外的教材教輔讀物《圖解建筑基礎知識問答系列》《圖解建筑課堂》等因編排方式獨具特色也受到了學生的青睞。
隨著建筑業水平的提高,其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裝配式建筑、BIM技術開始成為業內爭相學習的對象。建工社則適時引進了《裝配式住宅建筑設計與建造指南》《BIM經典譯叢》等圖書以滿足讀者的需求。而港珠澳大橋的建成、矩形盾構法的發明等表明了我們在橋梁、地下空間建設等方面已經從學習階段發展到世界頂級水平。
2.輸出版權向更多的國家、不同語種進軍
在國家走出去政策的支持下,除了常規語種,建工社還向蒙古、哈薩克斯坦、越南、以色列、印度等國家推出了不同文版的技術、文化類優秀圖書,如《中國建筑精致100》《手把手教你看懂施工圖叢書》等,讓不同國家、民族的更多讀者受益。
與此同時,建工社還進行了國際組稿的探索,充分發揮國際合作部門員工語言、專業的優勢,直接向國外知名作者約稿,為國內讀者著書。《書筑》就是其中之一。該叢書共12本,作者均為中、日、韓頂級建筑師,裝幀設計也是由三國頂尖設計師完成,出書后數次獲“中國最美圖書獎”。
五、2020年至今,引進輸出版權發生變化
2020年元旦前后,一場措手不及的疫情,在世界上掀起的波瀾至今仍在持續,對正常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取得勝利。在此特殊時期,出版業的表現仍然良好,建工社的引進輸出版科技書表現出了新的特點。
1.引進版權緊跟國家政策,更加有針對性
圍繞國家的城市化布局、城市老舊社區改造、新農村建設,以及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對既有建筑適老化改造成了重中之重。除了《建筑再生學》《城市興衰啟示錄》等的引進,還組織中日專家以合作出版的形式根據實際情況聯合編寫《透視日本養老》,避免了因國情、痛點不同而導致的閱讀不適性;另外,“生態保護與環境修復技術叢書”的翻譯出版則是對“兩山理念”的最好回應。[3]
2.輸出版權趨向精準、形式多樣化
疫情時代,與以往不同,輸出版權更加精準,《管道更新技術規程》英文版的技術性更強,《敦煌建筑研究》與絲綢之路上的哈薩克、吉爾吉斯成功結緣;展現北京風貌的《京城繪》則斬獲日、英、蒙、烏爾都文版。隨著數字出版的快速發展,以及考慮全球疫情傳播情況,建工社還與外商簽約了電子書,可以按需印刷、數字化,既降低了成本,又使用方便,踐行了低碳環保的理念。
文化是基礎、技術是紐帶;從不同時期的圖書版權引進輸出可以看出行業專業的需求與發展,看到中西方國際文化技術交流的相互促進。與此同時,也感到一些不足:①國際化參與的程度不夠,致使交流不充分;②市場化分工不夠精細,致使效率不高;③對基于紙書之外的知識產權開發不夠,致使資源浪費,希望在今后不斷完善提高。
六、結語
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近年來版權貿易與圖書進出口的狀況,筆者收集數據繪制了圖3。
從圖3可以看出,引進版權數量隨時間穩步增長,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對外開放是穩定的;輸出版權在2010年后快速增長,反映國家發展越來越快,對世界文化影響越來越大;網絡時代到來后,隨著出版業數字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強、閱讀水平提升等變化,進出口圖書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與之不同的是科技圖書的進出口數量在2012年前后達到波峰,然后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之前因科技水平落后我們對科技信息的需求量較大,隨著國家的重視與投入,科技水平提升較快,需求量隨之減少,加上網絡越來越方便,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
科技類圖書出版的發展與行業、專業的進步相輔相成。我國的建筑業與國家的基礎建設、國民的居住環境改善息息相關。改革開放后,廣袤國土上形形色色的建筑、四通八達的交通道路網、獲得的各種設計獎項、來自海外的訂單……是我國發展的最好見證。這里面,建工社的圖書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從先進理念、技術圖書的引領、推廣,到標準規范的保障、促進,以及學術專著的總結、承傳,無不凝結著出版人的心血。
綜上所述,作為版權經理人、圖書策劃編輯,經歷了21世紀以來出版業、建筑業的變革,我們將會更加自信,加強與不同國家、民族、文化交流,虛心學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讓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作者單位系中國建筑出版傳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