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錦濤
眾所周知,地理思維是學生實現智力發展和健康成長的有效因素。當學生具備了地理思維能力,就能夠對于地理現象有更為全面和系統性、科學性的認識。現階段,在實際的初中教學過程當中,很多教學方式常常會存在欠缺,學生只是簡單地對于地理知識進行背誦,而不注重對于效果的實現與思維能力的鍛煉,這種教育是不滿足實際教育所需的,也無法促進教育目標的達成。我們應該對于整體的教學環節給予足夠地深化和研究,強化學生的整體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為其后期思維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相關人員應該對此給予足夠重視。
1. 當前初中地理教學過程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認知不充分
初中生常常會認為初中地理只是教學過程當中非常普通的學科,認為該學科只是初中階段兼顧學習的科目,其并不會對于生活和后期的成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學習更多屬于敷衍的狀態,甚至是對于簡單的地理知識進行死記硬背。
1.2學生對于地理學習興趣不足
初中生處于初步接觸地理學科的階段中,雖然地理學科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然而很多地理知識理論常常會有很多專業的地理要素和知識,這些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抽象性較強,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很難將其充分地具象化,因此會加大學習的難度,學生的地理成績也將很難得到提升。常此以往,由于地理知識難度日益加大,并且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將無法建立科學的系統性思維,進而降低學習興趣。
1.3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局限
雖然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素質教育和思維培養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很難將這種教學理念與具體教學實踐內容進行充分融合。有很多教師依舊為了把握課堂的節奏而采取傳統的理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很難對知識進行主動性思考,無助于其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很多教師雖然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教學的意義起到積極作用,也在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例如通過多媒體來對于相應的地理教學過程進行科學展示,但是該技術的應用只是對于教材內容的動態展現,仍然具有教學方法的局限,并不能夠從地理元素和地理思維、培養要素等多方面出發,長此以往,學生也只是走馬觀花,并不會對于相關的地理問題進行充分思考。
2. 初中地理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地理思維培養的有效策略
2.1通過直觀化的教具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在地理學習的過程當中,空間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指能夠結合地理事物所呈現的具體形象來進行具有空間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的形式可以是普通的想象和聯想,也可以是通過地圖或者是地理的圖像來獲得。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培養這種地理思維,教師應該善于應用直觀化的教具,例如在學習其中度量的素材和模型時,使用地理模型——地球儀以及地理掛件、多媒體等,這些要素都能夠將抽象的內容進行更加具體化的解析,使得學生能夠加強認識地理知識,并且通過這種直觀化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思維,有助于其想象空間能力的提高,思維也將有較強的積極性和活躍度,有助于對于相應問題的思考。例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北極星附近星辰運動的軌跡照片,在照片上有北極星和某行星的運動位置,緊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位置進行照片讀圖,結合圖片的內容理解課本知識,再結合地球的自轉進行認真地講解,引導學生思考從側面來看,地球自轉的方向又是如何呢?從而得出“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這一結論。在學習地球大小的數據時,最形象的辦法就是直接展示地球儀,用直觀的教具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這種應用多媒體和實物教具的動態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刻地感受到地球在運動過程當中,其所形成的空間形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2.2通過疑問教學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邏輯思維其實是非常抽象的,其需要學生能夠針對形式化的結構來不斷地深化地理知識理念,從而進行主動性的思維探究過程。這種具體的思維形式通常以判斷和推理等形式進行展現,當學生具備了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夠從內在聯系角度上找到事物之間的發展本質,并且對復雜關系進行系統性地分析和科學梳理,探究出這些事物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對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當中,可以通過問題導向的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主動對于地理知識進行探究,深入研究地理知識,并不僅僅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地理解知識,而是更深層次地探究理論背后的意義。例如,在初中地理課本當中有“自然災害”這一教學內容,為了幫助學生從地理邏輯思維的角度認識并判斷自然災害,教師可以結合身邊發生的實例,如百年一遇的龍卷風事件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人員受災情況,通過相關新聞或資料的播放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我國常常會發生哪些災害,這些災害一旦發生就會造成哪些負面后果和影響。當學生有了這樣的興趣進行探究以后,就會加強對自然災害的認識與地理知識探究的興趣。在此情況之下,教師引入如何去對自然災害進行判斷,以及對什么是自然災害等問題進行不斷深層次地剖析,讓學生能夠找到判斷自然災害的因素和方法。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去設置疑問,對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拓展。例如,為什么在我國不同的地區,有的地區多發旱災,有的卻多發洪災?為什么不同的地區會發生不同的災害情況?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內容,對于此原因進行解析,這樣就能夠從邏輯發展的角度上,充分地將本節課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延伸,有助于學生對于地理知識進行更為廣泛地邏輯性思考。
2.3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拓展幫助學生增強創新能力
在地理思維當中,創新思維主要體現在對于新事物的思考方面。在地理課堂上,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能力,使其能夠探究新的課題背后的意義,并且積極展開一系列的探究活動,發現更多的新事物。在培養學生形成地理創新思維能力時,教師應該積極地開設更多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體驗式學習的方式,在豐富的課外活動實踐之中進行創新思考,從而為其地理思維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水資源》這一課時,傳統的教學受限于狹小的教學空間,阻礙了學生對于水資源知識深入學習的機會,為此,為了突破局限,教師可以在開課之前播放我國各省的水資源總量情況,讓學生通過可視化的數據直觀認識到有些地區已經出現了嚴重缺水等問題;其次,在水知識和理論的簡單引入之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并且讓每個組成員進行科學合理地安排,從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將探究式的不同學習任務分配給不同小組。例如,整個任務流程可以涉及到問卷調查、資料收集及攝影和撰寫等,然后讓學生能夠實地走訪國土局和水利規劃局等政府部門,并且通過對當地的河流進行實地考察等多種路徑,以及訪談居民對于水資源的認知和其對于水資源使用的心態角度出發,讓學生在系統性的實踐活動安排過程當中,加深自己對家鄉水資源的認知,也能夠通過別人的視角,認識到水資源其在發展過程當中的價值以及當前某些地區在發展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在與多種多樣的人群進行交流和資料收集過程當中,也能夠啟發其產生更多的靈感,不斷形成創新思維。與此同時,教師要注重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去中心化,傳統教學中偏向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去中心化教學模式的滲透之下,更應該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角色,這樣才能夠不斷地鼓勵學生走上講臺進行案例講解,并且對于自己的知識進行總結匯報,不斷地糾正錯誤,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相互點評的方式來不斷地提高彼此的成績,打破傳統教學過程當中的不足,使得這種教學更加具有價值和意義。例如在學習《土地資源》這一課時,教師在講解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時,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主動探究分布特點,并讓學生上臺講解和展示自己小組的成果。學生在這種積極自主的探究過程當中,也會加深對相關地理知識的深入吸收,也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2.4充分聯系實際引發學生學會辯證思考
在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也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完全具有定論的,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地理時喜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去對知識進行學習,會誤導學生的認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該具有自己的內在思維,在學習時應該充分聯系生活,對問題進行辯證性地思考,這樣才能夠對知識進行更為靈活的運用。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當中,不能讓學生只是死記硬背,而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能夠不斷對問題和理論進行拓展和研究,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事物的理解等進行透徹地分析,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去吸收地理知識,并且能夠在后期靈活地運用地理知識。例如,在學習《氣候》這一課時,可以聯系生活實際中的八大菜系對學生進行提問,為什么川菜重麻辣,粵菜以酸甜、味淡清鮮為主,魯菜重咸鮮而蘇菜咸甜適中?緊接著展示中國溫度帶分布圖及中國降水圖,引導學生一探究竟。結合圖像不難發現四川盆地降水較多,氣候濕熱,當地人濕氣較重,所以喜食辣椒,因為辣椒有除濕的作用,故川菜以辣為主;再來看粵菜,粵菜分布區普遍高溫,降低了人體的消化功能,酸能促進食欲的增加;而魯菜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華北地區,降水較少,空氣濕度小,人體汗液蒸發量較大,帶走部分鹽分,需要補充鹽分,故而口味偏咸;蘇菜氣候中正平和,降水適宜,故而咸甜適中。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通過多種角度來認識地理環境對不同菜系口味的影響,從而認識到《氣候》這節課的地理知識點,從而加強對于地理思維的深入理解。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課堂之上有效地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非常有助于其成長,而且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根本所在。為此,應該充分地從教學理念和教學工具以及教學路徑、教學模式角度不斷強化學生的空間思維、邏輯思維、創新思維和辯證思維,使得學生的綜合性地理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而且在此教學過程當中,要認識到教學目標和教學路徑的優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的教學過程當中,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靈活地調整和不斷地優化,進而不斷活躍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思維,為其后期的地理知識學習創造更多積極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