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亞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較枯燥,教學效率偏低,不利于學生快速掌握知識,而運用單元整體教學可以改變這一教學現狀。它能幫學生梳理語文知識,健全學生的知識體系。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特點及能力,科學制定單元整體教學辦法,保證學生能自主融入教學活動中,對語文學習越來越感興趣。
一、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應用必要性
(一)可以做到觸類旁通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如若碰到過于煩瑣的知識點,常常會存在記憶困難的情況,在學習完知識點后很快會忘記,這不僅導致學習質量無法提升,還阻礙了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提高。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階段可以加強對單元整體教學方式的運用,將語文課本中細碎的知識點、閱讀片段串聯起來,保證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時更有針對性。教師通過單元整體教學,將相同主題融合起來,學生能有側重點地學習語文知識,熟練掌握文章的寫作方式、表達手法等,輔助學生分析閱讀中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通過比較和聯想,學生可以快速深化知識點,加強學生的記憶力,拓寬開闊學生眼界,讓學生在思考和研究中提高語文水平。并且,教師運用單元整體教學,能使學生反復學習同一類型的課文,深層次理解課文,并在前幾個單元的學習中觸類旁通,自主預習后面章節。在學習造句層面,學生甚至能做到舉一反三。在長時間且反復的訓練下,學生會憑借記憶下來的知識進行寫作,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
(二)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傳統語文教材中,每個章節選擇的教學內容并沒有太大關聯,但新課程標準下,教材內容可以從整體出發,章節中的每篇文章內容都能有機結合,讓課文得到了合理調整,教學重復率低。在以往教學期間,大多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被動聽課,采取的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再加上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強,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使教學效果無法提升。但在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后,教師采取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能主動學習知識,這樣能促進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三)幫助學生深化認知
通過分析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可知,課文之間的聯系很密切。教師利用單元整體教學開展教學工作,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讓學生能快速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輔助學生深化認知。運用單元整體教學,可以讓教師精準了解每一個單元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從學生層面考量,他們能通過相似的課文深層次地接收知識,促進了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二、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不足分析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落實使教學工作面臨了很大挑戰,為更好地滿足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時應該在思想上加強重視,打造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合理制定教學方案。但是,由于長時間被應試教育觀念制約,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即便應用的教學方式和理念較為先進,但依舊依賴于傳統教學手段,使教學效率無法全面提高,教學任務繁重。所以部分教師為提高教學有效性,習慣性地應用“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構建的課堂氛圍單一乏味,創新性不足,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要求。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體性很強,教師經常以課堂主導者的身份出現,這樣無法從學生角度考量,忽視了學生的訴求和想法,不能強化與學生溝通和互動,沒有意識到學生才是教學主體,最終導致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探索和研究,整個學習過程十分被動,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不利于語文教學課堂的順利開展。從教學角度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每個環節都發揮著重大作用,包括寫作、閱讀等,都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綜合提高。目前,部分教師制定的教學內容散亂,無法將知識串聯在一起,學生對知識記憶不深刻,經常存在學習完后很快忘記的情況,無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三、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一)制定教學目標
教師在以往語文教學期間,課堂缺乏趣味性,設計的教學方案也不新穎,這樣不僅會影響教學效率,也會削弱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思想,明確教學目標,精準定位單元主題,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向,讓學生可以輕松學習語文。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并非羅列各欄目教學目標,而是由單元學科大概念統領和貫穿的。在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的學科概念提取出來,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策略。比如,教師在對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講解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單元的學科大概念為:“借助寫作背景資料,深入體會愛國之情”。然后以此為基礎,確定單元的整體教學目標。1.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認識32個生字,學會寫24個詞語。2.結合注釋以及相關資料,掌握文章的大致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不同歷史時期作者的愛國之情。3.通過網絡、圖書館等不同渠道,搜索與本單元學習的相關資料,初步整理并篩選出對課文理解有幫助的資料,感受并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4.搜集整理與家鄉、科技發展有關的資料,嘗試將資料與寫作融合,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感情。在學習任務布置上,教師應該結合單元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任務。如《古詩三首》的學習任務是要采取多種方式收集三首古詩的寫作背景等資料,嘗試整理能幫助理解詩歌情感的資料;而《少年中國說(節選)》的學習任務是要利用不同種手段收集作者寫作的背景等資料,篩選出能說明“少年中國”與“中國少年”關系的資料;《圓明園的毀滅》的學習任務則是要學生圍繞課文的學習需求列出并找到相關資料,自主整理和篩選出“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一資料;在《小島》任務布置中,讓學生利用學習到的收集資料方法,自主查找資料,用自己的話介紹這些資料,體會守島部隊的日常生活以及愛國之情。從單元整體教學出發,落實單元語文學科大概念的子目標以及具體路徑,利用整理以及篩選的方式,讓學生先學會自主整理,之后應用學習到的收集資料方法,自主查找資料,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讓課堂教學目標能切實落實,將課程核心素養與實際教學相融合,保證單元目標與課時目標能逐一對應,這有利于單元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合理應用閱讀方法
教師對組織開展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期間,應該合理運用閱讀方法,對學生正確引導,將單元閱讀的探究性、創新性特點展現出來。
1.精度課文方法。在閱讀語文文章期間,精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學習方法,課后習題、小練筆等都圍繞精度的語文要素展開。在單元整體教學期間,教師采取精讀課文的方式,通過對學生的合理引導,靈活閱讀和對比,再加上討論和分析,可以將各個語文要素整合起來,有利于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比如,教師在對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講解過程中,可以將《祖父的園子》與《吟唱》《童年的螢火蟲》組合在一起,并結合課文的內容對學生提問,讓學生思考諸如:在對園子里的“物”學習時,作者在園子中最喜歡的“物”是什么,并能說一說為什么;三篇文章都寫了“物”,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在哪里。再比如:在學習園子里的“事”時,結合“在我的記憶中,祖父真愛笑”的原著節選,思考其余兩篇文章是否也像《祖父的園子》文章一樣詳細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對話,通過小組探討說一說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文章受到了哪些啟發。在思考探究后,學生能理性地思考問題,逐步掌握文章的含義,如讓學生明白《祖父的園子》雖然是在寫園子的事和物,但卻能從中體會到愛和懷念。利用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快速掌握文章大致內容,也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
2.略讀課文方法。該方法能讓學生的閱讀時間、思考等在比較以及整合中得到快速遷移,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略讀課文是檢驗并建構思考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加深對單元語文要素的認識。比如,教師在對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知識講解過程中,學生可以略讀課文《月是故鄉明》,并與《冰糖葫蘆》《家的味道》構成議題“故鄉有什么”,之后教師為學生設計學習任務。1.季羨林、冰心等作家的故鄉有什么?他們所描繪的故鄉是怎樣的?通過作者描繪的故鄉,你們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內心感受如何?2.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討分析三篇文章,說一說在閱讀文章之后有哪些感想。學生通過思考和研究能明白,雖然文章寫的是月亮、冰糖葫蘆,但本質是在寫思鄉之情,季羨林利用概括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感情,時間跨度大,而高洪波則是將一件事的重點部分清楚展現出來。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快速掌握文章的寫作手法,能為后續寫作打下良好基礎。
(三)通過對比教學幫助學生內化知識
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期間,經常會面對很多含義相同或者相近的內容,因此教師在組織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將這部分內容有機整合,讓學生針對某一內容重點學習,幫助學生積累并內化知識,以便學生的語文能力全面增強。在教學期間,教師要科學地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通過類比的方式,深層次地剖析文章,主動與同學、教師討論和分析,在文章中找出自己的個人觀點,保證學生在研究和探索中強化自身閱讀水平。當然,教師也可以選擇利用“座談會”的手段,輔助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討論的平臺,盡可能讓學生在一個輕松且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比如,在對以“父母的愛”為主題進行教學期間,其中的單元文章包括《父愛之舟》《慈母情深》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座談會”,讓學生對文章中的父母深層次地剖析,說出哪種父母之愛更好。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大膽地發言和討論,從文章中摘錄語句,說明父親和母親的偉大之處。學生通過學習《慈母情深》,可以從細節描寫中感受母親的愛;通過閱讀《父愛之舟》,能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利用這種方式,學生對單元整體的認識會更加深刻,能快速學生理解文章含義,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四)強化對素材的選擇和運用
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各個單元具有較高的整合性,雖然課文中的內容較多,但文章的編排卻十分合理,每一個單元都有鮮明的主題。教師通過研究教材可知,各個單元的文章都得到了良好分類,難易適中,學生學習難度不大,并且各單元的主題相同,同一單元的主題一致,能在單元學習期間深化學生對主題的認識,讓學生快速理解并內化知識。雖然教材中各單元的文章主題相同,但描寫的角度、篇章的構建方式卻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利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同主題的文章,有利于學生閱讀效率和水平的提升。為增強教學有效性,教師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從學生角度出發,依照教學內容以及學生需求,合理選擇并利用素材。比如,教師在對以景物表現為主題的文章講解過程中,《四季之美》《鳥的天堂》這類題材是學生寫作期間經常遇到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可以從學生實際需求角度分析,選擇一個單元作為教學素材,對這些文章合理整合,結合標題編寫教學知識并將知識集中起來,讓學生能有更多積累,快速掌握景物描寫方面的知識,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確保學生在后續寫作時能更順利。
(五)科學創設直觀教學情境
在教學期間,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單元整體教學,合理對教材中的資源和素材加以整合,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保證學生能在較輕松的氛圍下學習,讓學生能對語文知識學習充滿欲望,感受與語文學科的魅力。教師在情境創設過程中,需要將教學內容作為基礎,在考慮學生能力和需求的基礎上制定教學計劃,保證學生可以自主融入教學活動中,深入感知單元內容。比如,教師在對小學語文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知識講解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將本單元的文章展現出來,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能感受教材中的主題,讓靜態的內容以動態化的方式呈現,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文章表達的內容,感受并體會不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在觀看視頻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讓學生歸納出文章的寫作方法,賞析文章中的重點詞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最后學生之間通過交流互動,分享自己所學知識,相互促進。這種方式進行有效利用,學生不僅會獲得美的體驗,還能對語文學科產生濃厚興趣,對教師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很有助益。
綜上所述,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的應用,可以打破以往單篇文章教學的局限,響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號召,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也能幫助教師節省大量教學時間,避免重復教學的問題。學生通過單元整體教學,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增強學習的主體性。為保證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教師應該加強對這一策略的運用,不斷研究和探索,合理設計單元整體教學內容。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