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功的班主任,其行為首先表現出的特點是:有理想,愛學生,能為學生的成長奉獻出身心,具有做好自己班級工作的各方面的才能。那么,在實際工作中,班主任應采取怎樣的符合自身角色的基本行為模式呢?綜合班主任工作的過程、方式及職業性質等特點,筆者以為,班主任應努力做到“五勤”。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要想從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須從一切方面了解人。”班主任對班級中的人、事、物進行有效的計劃和調控,必須建立在對班級及學生了解和研究的基礎之上。實踐證明,班主任走進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面貌、智力狀況、健康狀況、生活經歷、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及生活環境等,從而掌握班級總貌、特點及基本傾向。當今的青少年學生與過去的學生相比,心理上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即希望班主任和他們打成一片,參與他們的各種活動,希望得到教師的尊重、愛護和關心,希望能直接得到班主任的多方面指點。班主任如果能抓住這一契機,抽出一定的時間接近學生,深入學生,對他們充滿熱情,那么學生便會對他(她)產生心理認同,“親其師,信其道”,教育也便成功了一半。如果班主任總是以尊者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那么,即使是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也難以熟悉自己的學生,更談不上結合實際對學生進行教育了。
班主任要獲得關于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就要事事留心、時時注意、處處發現。比如,在課堂上觀察學生的注意狀況、情緒表現、答題的正誤和角度、作業的質量和速度,在課外活動中觀察學生的活動能力、意志品質、個性傾向、人際關系和集體觀念,在家訪中觀察學生的家庭表現、家長對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優秀的班主任老師從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露出的一絲怪笑,訪到了該生與社會后進青年的秘密交往。從家長為孩子系鞋帶的極普通的小事,發現了獨生子女教育的嚴重問題。可見優秀班主任就是一位優秀的觀察家,他們不僅勤于觀察,而且目光敏銳,能從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或是極微小的情緒變化上,感知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態,把握偶發事件的萌芽,及時采取針對性教育和防范措施。
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從曉理、動情到導行的過程,理的闡發、情的表達、行的引導,往往要借助于語言“媒介”來實現。班主任整天和學生打交道,就要做到“嘴”勤。一方面,在了解學生的過程中,“嘴”勤可彌補眼觀之不足,拓寬獲得學生信息的渠道,避免了解學生過程中的“暈輪效應”;另一方面,“嘴”勤在說服、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能收到鞏固和強化學生知行的效果。要學會與學生交心,班主任必須經常深入到學生的學習、校內外生活中去,與學生廣泛地接觸,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思想動態,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幫助他們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班主任與學生交心還要善于選擇方式、技巧以及態度,并且營造恰當的氣氛,以消除學生的緊張拘束感,使學生無所顧慮地傾吐真實的心理活動。這樣,再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對他們進幫助和教育。稱職的班主任無不與學生有大量的語言交流。他們或及時向學生傳遞最新信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或提出敏感的人生問題供學生思考,給學生以有益的忠告;或對學生所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才能予以肯定和贊賞,對偶發事件進行藝術處理和巧妙的引導……這些在學生思想、品德、學習、生活等諸方面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言傳”,其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多方面而巨大的,切不可等閑視之。
在學校,與學生接觸最頻繁的是班主任,學生受班主任的影響也最大。學生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不只聽其言,還會觀其行。班主任只有用行動做出榜樣,使學生“耳濡”和“目染”。久而久之,才能產生影響學生的巨大效能。我剛開始接了一個差班,學生大多有隨手扔紙團、紙片的不良習慣,我既不批評,也不言語,而是躬身——撿起印有泥跡的廢紙,送到教室后面的“衛生角”,此后,教室地面開始清潔起來。在以后學校教室衛生隨機檢查中,我班積分總居榜首。正所謂“話說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學生工作面廣量大,要想取得好效果,班主任必須抓住每一個“用手說話”的機會,做到手勤。比如,清除衛生死角時,首先扒開又爛又臭的陳年垃圾;放學了,隨手關上一扇門窗;走進教室,調整一下桌凳用品的位置;主題班(隊)會上,主動寫幾個瀟灑的美術字;體育比賽中,及時為學生遞上一條毛巾、一杯糖水;天冷了,為學生送上一杯熱水;生日晚會上,為學生燃起象征生命旅程的蠟燭;學生發燒了,用手測一下學生的額溫……諸如此類的細節和動作,都能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暗示,成為學生仿效的榜樣,進而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獨到效果。
當然,班主任角色的行為模式還涉及到許多方面,還有待從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析研究。可以相信,班主任如果具備一套比較系統的行為模式,班級工作就一定會日臻科學和完善。
(作者單位:山東省諸城市密州路學校 朱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