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杰
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也在與時俱進,教師的作文教學也越來越生活化,要想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要引導其更多地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寫作靈感和寫作素材。
小學生的作文通常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其一,對作文題目理解不到位,導致作文內容嚴重偏離主題。其二,作文的內容結構不合理,寫作思路混亂,缺乏對文章的整體布局。其三,作文內容言之無物或者內容雷同,有胡編亂造的傾向。而針對這些寫作問題,教師可以加強生活化教學,引導小學生觀察生活,從中吸取豐富的寫作素材,提升作文質量。
一、教學活動生活化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越來越重視生活化教學,尤其是語文更注重對學科知識的應用[1]。因此,語文教師要努力讓作文教學也朝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在寫作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寫作的主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聯系。
例如,在教授《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階段以生活化問題作為開場白:同學們都吃過花生,但是大家知道花生的果實是在哪里結出來的嗎?此時,學生就會對這個問題產生思考,紛紛給出不同的猜想,如“在樹上結果”“在土里結果”等。接著這個話題,教師開啟本課內容的講解,重點介紹《落花生》的行文結構,當學生了解作者是按照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個思路展開寫作時,就掌握了一種新的寫作思路,同時也能對文中“父親”的話產生自己的理解,從而學到“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出一種同樣在土里結果實的食物,寫一篇作文,如蘿卜、土豆、馬鈴薯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或通過向家長請教等方式收集寫作素材,并要求學生先列出寫作大綱,按照合適的順序展開描寫,避免出現思路混亂等情況。
二、寫作命題生活化
好的作文肯定也有一個好的題目,而好的作文題目應該和小學生的心理狀態相適應[2]。文章命題的好壞往往影響著寫作者的寫作情緒和文章的質量。因此,教師進行作文教學時,可以適當地放寬命題的擬定范圍,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從而擬出自己感興趣的作文題目。
例如,在教授《在天晴了的時候》一課時,這首詩描畫的是一幅清新的雨過天晴圖,詩中出現了較多的景物描寫,如“雨潤過的泥路”“新綠的小草”“潔凈了的小白菊”“抖去水珠的鳳蝶兒”等,為了讓學生對這首詩創設出來的意境有更直觀的了解,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新綠的小草”“潔凈了的小白菊”“抖去水珠的鳳蝶兒”等景物,并搭配清新的背景音樂,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而本首詩中出現的景物都是學生在生活中能見到的,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讓學生根據本首詩的啟發,寫一篇寫景文,并且自擬題目。在這樣的寫作要求下,學生都能積極地思考自己的寫作題目,如有的學生對本首詩的題目進行一定的調整,改為“在雪后的時候”,因此,這篇作文就只能寫下雪以后的生活現象,如小朋友堆雪人、打雪仗等。這種自擬題目的寫作引導,能讓小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進行寫作活動,從而提高寫作質量。
三、素材積累生活化
小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而在其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蘊藏著大量的可供寫作的素材,但是要將這些整理成完整的作文就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3]。因此,教師在習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實際生活,同時帶領學生提煉合適的寫作素材。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中有一篇習作練習題目是《那一刻,我長大了》,根據題目可以了解到,本篇作文的寫作內容主要跟小學生的成長經歷有關。因此,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成長經歷進行回憶,具體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有較強代表性的成長性事件的視頻,諸如“一個小朋友為媽媽洗腳,媽媽夸他是個大孩子了”一類的視頻。而小學生看到這個視頻,能想到自己與父母的相處日常,并從自己的記憶里搜尋可供寫作的片段。接著,教師讓學生對自己想到的事件的具體發生過程進行有效整理,并寫出自己“感到長大了”的具體原因。在這種引導下,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內容具有較強的真實性,有利于增強作文的感染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寫作教學的探索之路任重道遠,還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創新,但是不管用怎樣的方式,教師都要將習作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聯系,促使學生主動觀察生活,并將觀察到的內容融入作文中。在這樣的引導下,小學生才能留心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并將其積累成自己的寫作素材,提高作文內容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石婭.“生活教育”思想運用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4):19.
[2]左婷婷,孫義芳.小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現狀與應對策略的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7):15-16,86.
[3]童柏榮.小學生寫作教學要重視生活化[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