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晶
小學數學非常重要,但由于它比較枯燥,除了數字就是符號,所以在學生還沒有走進數學世界,深入認識數學魅力的情況下,他們很難對數學產生學習的欲望和熱情,導致數學課堂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而如果學生對數學有了內在的學習動力,他們在學習中就不僅僅以喜好來推動學習,還會用目標保持學習的沖勁,逐漸深入數學知識,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優異的成績,從而推動數學教學。
一、通過教學藝術提升教師的個人魅力
如果學生對學習數學沒興趣,應付式地學習,那數學對他們來說就顯得非常枯燥。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再不夠新穎、沒有特色,學生不但更加討厭數學課,還會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影響自己也影響其他同學學習的積極性。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不僅要讓學生愛上數學課堂,對數學產生興趣,還要熱情投入學習過程,這樣才能保障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想讓學生愛上數學課堂,就要從自身入手,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性。首先,要懂得如何更好地安排內容,使重點突出的同時,知識的密集度也要有梯度、分布合理,才能科學地掌握節奏,把關鍵的知識點有計劃地傳授給學生的同時,還讓學生感覺不到強烈的接受壓力;其次,教師平時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幽默感,在教學中運用幽默的語言講解知識,使用學生愿意聽的語言風格,既能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又易于學生理解內容,也會讓學生因為喜歡教師的教學風格而喜歡上數學課堂,從而為更好地學習創造條件;最后,教師對學生數學作業的安排要有技巧性,不要嘗試通過數量來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學習效率。練習題要新穎、巧妙,要讓學生感覺有意思,吸引學生去做、去鉆研,才能真正讓學生愛上數學,更好地學習數學。
二、重視教學過程的啟發,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數學是一門啟發學生思維、開啟學生智慧的學科,如果教師能認清這一點,并在具體的教學中注意運用數學的這一特點與優勢,對于學生思維的激發、智慧的開啟是非常重要的。但筆者在教學調查中發現,有些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講解,就是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講練結合練習看似很合理,學生也應該有收獲,但恰恰相反,由于教師在教學中缺少對學生的啟發,學生對知識理解不透。練習本來也是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手段,可教師對學生練習中出現的錯誤,也只是直接指出,講解“淺嘗輒止”,既不會針對普遍問題細講,也沒有針對個性化的問題分析、點撥,讓學生對知識點一知半解。比如,在“分數乘法”的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沒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要領、方法,總是計算錯誤。我就針對幾個錯誤例子,根據他們的問題,強化點撥,把“分子乘整數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這一知識點詳細講解一遍,既幫助學生掌握了方法、要領,強化了學生的理解,又避免了學生出現同類錯誤,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
三、通過對學生作業的反饋,建立獎勵機制
作業是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手段,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了解教師教學情況的途徑,更是教師與學生互動,拉近師生關系的橋梁。作為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客觀、認真地對待學生的作業,并認識到作業的價值,通過學生作業積極給學生意見反饋,并根據情況進行獎勵或懲罰,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重視,也引起學生對作業的重視,激起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比如,像前面講到的“分數的乘法”,學生在作業中出現錯誤,教師不僅要指出來,還要找到他們出錯的原因,通過作業給他們點撥,讓其改正。教師看到學生的改正,如果正確了,說明學生不但對課堂內容進行了再學習,而且通過教師點撥強化了對知識點的理解。這個時候,教師就要給予學生小小的獎勵,在作業后面畫一朵小紅花、寫兩個贊等,對于小學生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更能激發他們的內驅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總之,內驅力雖然不易建立,但只要建立起來,教師再在教學中采用一些手段,加強引導、鞏固,也很難消失。這就像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樣,一旦激活,加以引導,一定能讓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幫助學生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周凱.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9(19).
[2]齊躍霞.小學數學教學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J].好家長,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