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美
摘要:目的 探究全程心理管理程序在惡性腫瘤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98例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全程心理管理程序,比較兩組心理狀態情況、生活質量情況、預后評分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 觀察組焦慮(SAS)及抑郁(SD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預后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惡性腫瘤患者采用全程心理管理程序應用措施,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預后情況良好,護理效果顯著。
關鍵詞:惡性腫瘤;全程心理管理程序;護理效果;應用價值
惡性腫瘤往往需要漫長的治療時間、高昂的治療費用,且預后較差,對患者的生活生存質量帶來嚴峻挑戰[1]。被確診為惡性腫瘤后,多數患者內心本能地產生恐懼、煩躁、緊張、焦慮及抑郁等負面情緒[2]。全程心理管理程序可以有效對患者的負面情緒進行有效干預,糾正患者的消極心態,轉變其思維方式,培養其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治療過程中全程激發其治療積極性及自信心,有利于提升治療效果,延緩惡性腫瘤的進程[3]。本研究就全程心理管理程序在惡性腫瘤患者心理護理中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98例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男32例,女17例;年齡48~75歲,均值為(59.86±1.53)歲;病程為1~4年,均值為(2.21±0.43)年;文化程度:以小學及以下學歷30例,初中或者中專12例,高中及以上7例。觀察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51~72歲,均值為(59.93±1.42)歲;病程為2~3年,均值為(2.14±0.46)年;文化程度:以小學及以下學歷28例,初中或者中專15例,高中及以上6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診斷確診為惡性腫瘤疾病;年齡小于45歲,大于75歲,溝通交流無障礙;臨床資料比較完整;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的相關流程及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有精神系統疾病;合并有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情緒波動較大,不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依從性欠佳;患者同時參加可能會影響本次醫學研究結果的醫學活動;患者中途退出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采用全程心理管理程序護理措施。入院前,對患者的性格及心理狀態進行初步了解、評估,了解患者的心理承受及抗壓能力情況。住院后3-5 d,觀察患者知曉自身病情后的情緒及心理波動情況。住院后的6-8 d,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腫瘤發展進程及自身性格,進行疏導安慰,引導患者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去對待自身疾病;告知患者醫院雄厚的醫護團隊、先進的醫療設備以及治療惡性腫瘤的成功案例,增加患者治療信心及勇氣,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住院9-21d,制定適合患者的心理管理程序護理干預措施,給予患者心理上的良性刺激,增加內心安全感;通過給予患者推拿按摩,放松患者的肌肉,緩解患者緊繃的神經,促進負面情緒的緩解;引導患者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將患者的注意力轉移到興趣愛好中去,有利于減輕患者內心的負面情緒,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與病友進行相關疾病治療經驗、情緒、心態上的交流,緩解自身的焦慮及壓抑等負面情緒,有利于培養積極的心態,促進病情的好轉。
1.3 觀察指標
(1)采用焦慮(SAS)自評量表及抑郁(SDS)自評量表評估兩組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情況。SAS、SDS評估標準:50分為分界值?!?0分,代表伴有重度焦慮、重度抑郁;≥60分且≤69分,代表伴有中度焦慮、中度抑郁;≥50分且≤59分,代表伴有輕度焦慮、輕度抑郁;得分≤49分,代表無焦慮、無抑郁。
(2)采用生活質量(EORTCQLQ-30)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包括角色、認知、社會、情緒、軀體功能以及總體健康狀況等內容,各項功能的評分越低,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3)采用卡氏評分法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對疾病預后的評分。評估標準:≥90分,表示可以進行日常活動,有輕微癥狀;≥80分且≤89分,代表可以勉強進行日常活動,有部分癥狀;≥70分且≤79分,代表生活可以自理,但不能正常生活及工作;得分<40分,代表生活不能自理。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情況對比
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對比
觀察組在生活質量方面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預后評分情況對比
觀察組在預后評分方面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惡性腫瘤對于多數患者來說就是死亡的代名詞,無論是惡性腫瘤給機體帶來的劇烈癌痛、強烈不適感以及身體機能障礙,還是高昂的治療費用,較長的治療周期,都會讓患者的身心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內心深處的精神壓力較大。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周期比較漫長,患者身心承受的壓力及痛苦來自多個方面,內心容易產生較多負面情緒,且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治療及康復效果[4~5]。一般來說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較差,患者對惡性腫瘤帶來的恐懼、緊張等負面情緒極為嚴重,常規的護理對患者不僅無效,甚至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因為護理干預方案不當,容易加重患者的癥狀及心理狀態,還會延誤護理干預的最佳時間,延誤病程。全程心理管理程序護理措施將以往彈性化的心理護理轉變為標準、規范的心理護理計劃。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加強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改善對患者心理護理方面的護理干預質量,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拓展了護理服務的范圍,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質量,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
本研究顯示,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掌握患者的臨床癥狀、性格特點以及負面情緒等具體情況,再制定患者住院后不同時間段的心理干預方案,循序漸進地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減輕其內心深處的精神壓力,鼓勵、安慰患者,提升其治療積極性,所以觀察組焦慮(SAS)及抑郁(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在患者負面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后,全程心理管理程序護理人員適時地引導患者參與到功能性鍛煉以及其他正向的興趣愛好中,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可以讓患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養其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每日定期的按摩推拿,有利于促進患者的新陳代謝,促進多個系統功能的正常運行;護理人員還鼓勵患者與其他病友進行治病經驗、心態等方面的交流、探討,以增加患者的社會認同感以及歸屬感,因此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較高。護理人員良性的心理干預可以有效轉變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升其治療疾病的信心,所以患者對醫護人員的配合度較高,遵守醫護人員的叮囑,按時服藥,定期進行相關指標的檢測,且生活方面規律作息、飲食,所以觀察組患者的預后評分較優。護理人員全程以患者病情的好轉、康復為出發點,制定多個維度的心理干預方案,積極改善患者的消極心態,端正患者的生活態度,激發其治療惡性腫瘤的勇氣,所以患者的消極心態得以轉變,生活質量水平得以提升,且預后較好。根據患者住院后不同階段情緒波動情況,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以患者為中心,全方位為患者著想,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生活質量較高,預后良好。
綜上所述,全程心理管理程序應用于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護理中,可以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預后較好,護理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李珂.應用心理護理對惡性腫瘤放療患者心理狀況的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校醫,2020,34(11):844-846.
[2] 歐陽燦,仇燦紅,葉沙,等.階梯式心理護理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心理痛苦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20,19(10):57-61.
[3] 祁娟,錢松梅.對晚期癌癥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對其負性情緒、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果探討[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20,(4):322-323.
[4] 周洪,劉潔.婦科惡性腫瘤癌癥患者經濟負擔、焦慮抑郁情況及相應心理護理研究[J].河北醫藥,2020,42(6):957-960.
[5] 王建芳.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對婦科惡性腫瘤術后化療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5):846-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