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教師要竭力創新作業形式,增強作業趣味性,提高作業有效性,借此實現提質減負。本文將以小學英語教學為例,以作業形式為切入點,詳細介紹設計小學英語作業的策略,為其他英語教師創新作業形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英語;作業形式;創新策略
作者簡介:湯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朝暉小學。
眾所周知,作業是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的學習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課后活動的豐富。對于教師來說,作業是診斷學生學情,優化教學設計的依據。對于學生來說,作業是通過應用所學增強課堂學習認知水平,強化學科學習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載體。由此可見,作業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情況不盡如人意,具體表現為:作業數量過多,作業難度過大,作業時長過長,作業形式單一。基于此,教師要創新作業形式,精心設計多樣形式的作業,借此提升英語作業有效性,實現作業價值,增強英語教學質量。
一、因材施教,分層設計
因材施教是教師實施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實踐體現。小學生本身是具有個性差異的。基于此,教師要在因材施教教學原則的指引下,以學生的學習差異為基礎,分層設計作業,保證學生能“吃得下”“吃得飽”。
具體地,教師在實施日常教學的時候,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生成長檔案記錄袋內容,將全體學生按照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水平等劃分為三個層級。其中,A層級學生學習態度良好,學習能力較強,能掌握課堂學習內容,可以自覺應用課堂學習所得,學習水平較高;B層級學生學習態度一般,學習能力一般,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學習內容,缺乏英語應用意識,尤其在應用英語的時候會遇到諸多問題,學習水平一般;C層級學生學習態度不佳,對英語不感興趣,課堂上很少與教師或其他學生互動,知識掌握和應用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習水平較差。之后,教師以學生分層情況為基礎,研讀教學內容,分層設計作業。
以PEP 3 Unit 1“My classroom”一課為例,學生們在學習Let's learn和Let's do模板的時候,認知了與教室有關的詞匯,學會了應用“What's in your classroom?”句型進行表達。立足學生的學習所得,教師設計如下作業:
★作業:在作業本上描繪我們的教室,在相應的物品旁寫相應單詞,對教室里的物品進行介紹。
★★作業:在作業本上描繪我們的教室,用所學英語簡單地介紹教室中的物品,如“Look! This is our classroom. I can see...”。
★★★作業:在作業本上畫出你理想中的教室,用英語對理想中的教室進行介紹。
在設計作業后,教師引導C層級學生完成★作業,借此鞏固單詞,夯實英語基礎;B層級學生完成★★作業,應用所學,鍛煉語言應用能力;A層級學生完成★★★作業,拓展思維,鍛煉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此外,全體學生可以通過完成作業,切實鍛煉繪畫能力,尤其增強英語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英語教學活動。
二、類型多樣,講究趣味
學習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保障。作業類型是影響作業趣味性的因素之一。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設計多種類型的英語作業,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一)設計閱讀類作業,拓寬學生視野
閱讀是英語學科的基礎內容。新課標指明了閱讀是學生們獲取知識,建構認知的重要途徑,同時,新課標倡導課外閱讀,建議教師為學生推薦適宜的閱讀內容,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實踐證明,學生們通過不斷地體驗課外閱讀活動,不僅拓寬了視野,儲備了豐富的語言內容,還鍛煉了閱讀能力。所以,在實施小學英語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閱讀類作業。
以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為例,這一本暢銷國內外的英語繪本以形象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講述了小兔子用各種方式向大兔子表達愛,而大兔子表達對小兔子更深刻的愛的故事。繪本內容簡單易懂,契合四年級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同時,繪本內容極具情感,便于學生們通過閱讀對其建立深刻的認知,學會用實際行動表達愛。所以,教師將該繪本作為課外閱讀內容,同時設計自主評價表,為學生指明閱讀方向。表格內容有評價項目和相應評分,如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內容;能應用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方法閱讀內容;能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勾畫,摘抄字詞、語句等。完全做到10分,基本8分,不夠6分,沒有2分。
學生們在課外自主閱讀表的作用下,根據自己的閱讀實際情況,確定閱讀內容、閱讀時間、閱讀方法等,自覺地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由此便于增強自主閱讀效果。教師在每月月底抽出一節課的時間組織讀書交流會,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共享各自的課外自主閱讀表,交流閱讀所得。交流閱讀所得是學生們進行自主表達的過程,也是學生增強閱讀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了解他人閱讀情況,重新樹立閱讀目標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共享課外自主閱讀評價表,由小組成員在自主評價的基礎上填寫表格內容,實現自主評價與生生互評相結合,借此使學生了解自己的閱讀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繼續閱讀,逐步提高閱讀效果。
(二)設計調查類作業,引導學生實踐
調查類作業是學生們走進生活,在生活中獲取英語內容,同時應用英語內容的作業,便于學生們儲備豐富的英語知識,同時鍛煉英語應用能力和調查能力。此外,調查類作業具有實踐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對此,在實施小學英語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尊重學生們的學習情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調查類作業,引導學生親身實踐。
以PEP 3 Unit 2“My schoolbag”一課為例,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識讀了包括schoolbag、math book、notebook等在內的詞匯,掌握了under、on、in等運用,學會用“What's in your schoolbag?”進行對話。基于學生們的學習所得,教師設計調查類作業:
與小組成員展示各自的書包,各自化身為調查者,應用課堂所學知識,調查對方的書包情況,如書包是什么顏色的?書包中有什么?書包中有多少本書等?將調查結果用英語進表達,如:“His bag is blue. There are five books in the schoolbag, English books, math books, Chinese books, art math, and scientific math.”。(注:有不懂的詞匯請查閱工具書,或向小伙伴請教。)
在如此作業內容的作用下,大部分學生自覺回憶課堂所學,做到心中有數,接著靈活地應用語言內容與小組成員對話,調查各自的書包情況,并記錄調查結果,順其自然地增強了對所學的理解,豐富了知識儲備,同時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三)設計視音作業,實現聽說結合
視音作業是以聽說為主的作業。“5+2”模式為師生帶來了課后服務。課后服務為師生提供了聽說英語的機會。教師把握課后服務實際設計視音作業,引導學生們或進行信息介紹,或進行演繹解說,或進行移動展示,可以在豐富作業類型和形式的基礎上,驅動學生靈活應用所學,邊聽邊說,順其自然地鍛煉聽說能力,提高英語學習效果。
以PEP 3 Unit 5“Dinner's ready”為例,本單元重在介紹與食物有關的詞匯以及“What's would you like? I'd like...”句型,引導學生們在情境中了解中西方早餐,了解小伙伴的飲食愛好和習慣,就此制定菜單。根據本單元內容,教師以課后服務為依托,設計演繹解說類作業:
扮演角色地對各自喜歡的早餐進行交流。
具體地,教師先利用課件呈現餐廳圖片和各種各樣的早餐圖片。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形式,毛遂自薦地扮演餐廳服務員和顧客角色,由此創設出生活情境。然后,“餐廳服務員”向“顧客”詢問他們喜歡吃的早餐,或“顧客”直接向“餐廳服務員”說明自己喜歡吃的食物,“餐廳服務員”根據實際情況,為“顧客”制定健康的早餐菜單。由此可見,如此作業極具活動性,催生了交流活動。在學生們進行交流的時候,教師認真傾聽,及時發現表達問題,有針對性地給予引導,幫助學生彌補語言不足。實踐證明,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切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遷移課堂學習所得,靈活表達,潛移默化地鍛煉了聽力能力和表達能力。此外,不少學生在課件和其他小伙伴的輔助下,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內容,有利于提高語言水平。與此同時,大部分學生因為親身體驗,積累了生活經驗,便于在生活中應用英語進行表達,實現學以致用。
(四)設計制作類作業,鍛煉創造能力
制作類作業是學生們進行創造的依據。在實施英語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以詞匯課為基礎,設計制作單詞卡的作業;以復習課為基礎,設計制作單元主題小報的作業等。多樣的設計類作業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應用英語的機會,使學生在鍛煉創造能力的同時,豐富英語儲備,鍛煉應用能力。
以PEP 3 Unit 6“Meet my family!”一課為例,學生們通過學習該單元,掌握了家人稱謂、職業等詞匯,學會用“This is... He/She is...”對家人進行介紹。根據學生們的學習所得,教師設計制作類作業:
在硬紙卡上繪畫家人形象,用英語介紹家人的外貌、職業等,制作出人形立牌。
在此作業內容的作用下,大部分學生動手制止,邊制作邊應用所學。在此過程中,部分學生遇到生字詞,自覺地查閱工具書,實現知識儲備的豐富,同時,通過制作人形立牌,學生鍛煉了繪畫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在學生們制作人形立牌后,教師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共享人形立牌,各自介紹各自的家人。在進行介紹的時候,教師鼓勵學生們認真傾聽,互相評價各自的制作情況、表達情況,賞識各自的優點,指出各自的不足,尤其就不足提出建議,幫助組員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效果。
三、尊重個性,注重多元
新課標要求教師打破學科限制,將語數外等學科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們融會貫通地學習、應用知識,展現個性,實現多元化發展。對此,在創新作業形式的時候,教師跨學科地設計多樣作業,幫助學生實現多元發展。
(一)結合音樂,設計編創類作業
音樂是極具節奏性和律動性的學科。實踐證明,將音樂與英語結合在一起,便于學生們發揮多種感官作用,有效識記英語內容。編創類作業是結合音樂與英語的結果,有利于學生們伴隨著音樂節奏應用英語,或編創英文歌曲,或演唱英文歌曲,由此加深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同時鍛煉編創能力和歌唱能力,實現多元發展。
以PEP 3 Unit 4“My home”一課為例,學生們在參與課堂教學的時候,學習了包括study、living room等在內的詞匯,同時學習了英文歌曲My bedroom。立足學生們的學習所得,教師設計編創類作業:
與同桌合作,聯系課堂教學內容,編創一首chant。如“I say bedroom, you say bed. I say kitchen, you say knife. I say living room, you say TV. I say bathroom, you say towels...”。(注:在編創歌曲的時候,可以和同桌一起搜集節奏感十足的音樂,把隨著音樂一邊律動身體,一邊吟誦歌曲。)
實踐表明,在編創類作業的作用下,學生們各自展示自己的特長,如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承擔編造歌詞的責任,音樂水平較高的學生承擔確定節奏,編創歌曲的責任。在責任到人的情況下,學生們攜手完成作業。同時,學生們也因此鞏固了課堂所學,展現了個性,便于實現個性發展。
(二)結合語文,設計講述類作業
講述類作業是語文與英語的結合,便于學生們正遷移母語所得,增強英語學習效果。在實施英語教學的時候,教師立足學生的英語學情和語文學情,以語文學習內容為基礎,設計講述類作業,引導學生用英語講述語文內容,借此理解語文內容,鍛煉英語表達能力。
以《小猴子下山》為例,這是學生們在一年級下冊學習的一篇文章。文章內容簡單易懂,同時具有啟發性。立足學生們的語文學習情況,教師設計講述類作業:
與小組成員合作閱讀《小猴子下山》這篇文章,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小猴子下山的過程。在此作業任務的驅動下,大部分學生自讀課文,梳理、概括故事內容。之后,學生應用英語“翻譯”故事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們遇到問題自覺地向教師請教,獲得語言內容,進而組建語言,表述故事內容。如此做法,不僅幫助學生們理解了語文內容,還使學生們豐富了知識儲備,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創新作業形式,便于調動學生作業興趣,驅動學生鞏固英語所學,鍛煉多種能力,提高英語學習效果。所以,在進行小學英語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把握“雙減”契機,或因材施教地設計分層作業;或趣味性地設計多樣作業;或跨學科地設計多元作業,由此創新作業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完成作業,使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鞏固英語所學,鍛煉英語能力,增強作業的有效性,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何曉斕,劉明東.“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理念、原則及實施[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21(5):21-26.
[2]楊成霞.小學英語新型作業的設計策略淺探[J].中學生英語,2021(6):70.
[3]王美琴.精彩在作業中綻放——談個性化小學英語作業的設計與評價藝術[J].啟迪與智慧(中),2021(4):44.
[4]王遠真.小學英語創新性、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與實施[J].小學教學設計,2021(15):65-67.
[5]蔡素惠.實施“四性”策略? 優化作業設計——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英語作業優化設計策略探究[J].校園英語,2021(1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