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笑笑
近日,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化妝品檢測”,發現仍有不少商家涉及此業務,包括化妝品激素檢測、重金屬檢測、化妝品質檢報告等服務內容。
《中國化妝品》以買家身份對多個商家進行業務咨詢,大部分商家均表示可以出具化妝品注冊備案檢測報告,只需要在常規檢測的費用上,再額外增加風險項目檢測費用及備案費用即可。
“現在有部分第三方檢測機構在檢測能力方面確實跟不上,但是不妨礙他們開展業務,只要有相關資質,就能開出檢測報告。”某檢測機構負責人說。
近年來,隨著我國化妝品行業的高速發展,化妝品檢測行業也隨之快速增長,諸多的檢測機構擴展了該領域的檢測業務。市場的火爆催生出眾多的檢測機構,卻也暴露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鍵下單出報告、機構無相關資質、低價競爭等負面新聞不斷曝光,化妝品檢測機構亂象頻出,行業整改勢在必行。
檢測市場火爆
《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明確規定,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申請特殊化妝品注冊或者進行普通化妝品備案的,應當依據本規范的要求對化妝品的功效宣稱進行評價,并要求其對資料的真實性負責。
按照國家藥監局設定的期限,2023年 5月 1日前,所有注冊備案的化妝品都應完成功效宣稱評價。
一時間,整個化妝品行業對于化妝品質量安全檢測和功效宣稱評價的需求激增,政策監管和市場需求的雙面效應,讓化妝品檢測機構成為行業里的“熱門屬地”。
目前,在國家藥監局官網能夠查詢到的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檢測機構已達323家。而2021年 7月時,具備相關資質的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檢測機構有287家,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增加了36家,足見行業增長速度之快。
近日,譜尼測試發布2021年報顯示,公司2021年實現收入20.07億元,同比增長40.70%,實現歸母凈利潤 2.20億元,同比增長 34.54%。2022年 Q1收入增速65%~ 75%,食品、環境、醫學、化妝品、汽車等板塊實現較快增長。
從機構營收的增長也不難看出化妝品檢測市場的火爆現狀。
化妝品檢驗檢測行業一位資深專家指出,化妝品檢測行業為我國化妝品的高速增長提供了科學保障,也為化妝品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該專家同時表示,化妝品檢測并不是簡單的檢測,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既要有完善的質量體系,也要有匹配的技術能力。然而,“目前,很多檢測機構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檢測能力良莠不齊”。
機構問題頻發
今年1 月20日,廣東省檢迅檢測科技有限公司因出具虛假檢測報告而被罰款35000元人民幣,成為開年就“吃罰單”的化妝品檢測機構。
3月 18日,國家藥監局通報58家化妝品檢測機構能力考評結果處置,包括譜尼測試等的知名企業也在此次被點名的機構中,還有5 家機構在去年的監督檢查中就被暫停過權限,今年再度上“黑榜單”,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出具虛假報告的廣東省檢迅檢測科技有限公司。
虛假報告問題,一直是國家監管的重點。
去年7 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曾督促電商平臺核查處理買賣虛假檢測報告行為,規范網絡平臺的主體責任,落實相關處罰情況。
今年3 月3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整治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專題新聞發布會上提出,對于檢驗檢測機構及人員偽造檢驗結果、出具虛假檢驗檢測報告的,市場監管部門和有關部門除可以處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等行政處罰外,情節嚴重的取消其檢驗資格;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盡管國家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但是仍有個別檢測機構“我行我素”。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檢測機構并不在國家藥監局可查詢到的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檢測機構名單中。
上述專家表示:“如果檢測機構不在國家藥監局批準的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檢測機構名單中,則不能進行注冊備案化妝品的檢測,也不能出具化妝品注冊備案檢驗檢測報告。”
據介紹,依據化妝品的檢驗檢測目的不同,對機構的資質要求不同,檢測機構主要分為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檢測機構和非注冊備案檢驗檢測機構(如進行微生物相關測試、重金屬污染測試等項目)。《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和《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工作規范》中規定,從事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工作的檢驗檢測機構,應當取得化妝品領域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CMA),并經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
新規施行以來,在不斷調整和更新的監管措施中,化妝品檢測機構的各類問題暴露無遺,檢測報告只是其中一環,檢測機構的資質認定、技術水平的標準同樣存在問題。此外,由于市場需求和機構暴增導致的“低價競爭”,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既不能保證良好的測試結果,保障檢測產品的質量安全,更不利于化妝品檢驗檢測機構和化妝品企業的良性發展。
整改勢在必行
4月 8日,廣東省藥監局發布了15家檢驗檢測機構被責令整改的通知。通知要求15家存在問題的檢驗檢測機構需查找本機構存在的問題,采取糾正和整改措施,并主動報名參加相應項目的能力驗證或者測量審核,驗證整改效果,形成整改報告,于2022年 5月 9日前報送廣東省局。
責令檢測機構自行整改,不僅是政府監管的體現,更是對檢驗檢測機構落實主體責任的要求。
作為化妝品上市前的“把關人”,檢測機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檢測機構,應當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并遵循客觀獨立、公平公正、誠實守信的原則,恪守職業道德,對出具檢驗報告的真實性、可靠性負責。
近兩年來,化妝品行業法規及市場變動巨大。處在這樣一個戰略機遇期,誰能過關上岸?除了“多管齊下”,更需要自我要求。
專家指出,化妝品檢測機構只有堅持創新,不斷提升技術實力,積極構建高標準的檢測技術服務體系,才能在化妝品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抓住機遇,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