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小學語文的大單元教學模式是將整個單元看作一個教學整體,囊括了閱讀、口語、寫作三方面的綜合內容組織的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延長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戰線,將課程拆分成了若干個小單元課,用更加系統化、體系化的方式開展教學,提高了單元教學的效率,貫徹落實了單元主題。本文將圍繞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展開討論,分析問題情境下的教學策略。
一、確定單元主題,布置預習任務
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內容前要先明確每個單元的核心主題,教學設計要時刻注意貼合選題,注重課程講解的邏輯條理,從而發揮大單元教學的系統性的優勢。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要立足于宏觀角度看待問題,注重教學設計的聯系性,把握教學進度和課堂教學的節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主要內容為詩歌,教師可以先根據詩歌主題進行教學設計,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如《冰心詩三首》分別表達了哪些主題”“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分別是什么意思”“三首詩歌的格式有什么異同點”“什么是音律美”“什么是格式美”等,讓學生在預習階段熟練閱讀整個單元的精講課文,并對教師的預設問題進行簡單思考,從而起到輔助教學的目的。
二、橫向對比課文,增強閱讀思考
大單元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橫向對比相同類型的課文,通過對比反思啟發學生的思辨思維。由于小學語文教材采用文選式的閱讀方式,每個單元都有固定的主題,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選取表現這一主題的多篇課文。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注重這些相同主題的課文的異同點,引導學生養成對比反思的閱讀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例如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親情,主要精讀的兩篇課文包括講解母愛的《慈母情深》和講解父愛的《父愛之舟》,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就可以在大單元學習中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兩篇課文都寫了親情,父愛和母愛有什么不同?”“這兩篇課文給了你關于親情怎樣的思考?”通過這種橫向對比的思考引導,學生能夠逐漸養成思辨性思維方式,學會對比分析同類型的文章,并從中找到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增強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創設口語情境,鍛煉交際能力
大單元教學是將一個單元看作整體進行的教學,因此除了閱讀內容外,教師還要設計有關口語教學的內容,從而使教學內容更有聯系性。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為學生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參與課堂,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例如在講解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時,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觀察自然以及自然給人的啟發,教師可以設計交際環節,詢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由科學家從大自然中獲取靈感制造的造福人類的發明”等問題,并讓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自行收集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書寫演講稿。每個小組嘗試用3到5分鐘的時間口頭報告自己搜集到的有趣的資料,并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將自己調查到的內容講解清楚。這種口頭報告的形式可以給學生口語展示的機會,小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
四、豐富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聯動多方面的教學內容,使用多元化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效結合,從而實現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講解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散文內容時,教師在講解完精講課文后,可以讓學生模仿《匆匆》的筆觸寫一篇散文,要求圍繞一個主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看法。散文的重點是真情流露,形散神聚,主要內容都是為抒情而做的鋪墊,因此學生通過模仿作者的筆觸,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可以有效鍛煉散文寫作能力,同時促進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有效聯動。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教學的黃金時期,教師在這一階段采用大單元教學模式,需要充分考慮單元主題,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從而更好地將學生帶入課堂之中。因此教師要立足宏觀角度,將單元教學看作一個整體,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融合閱讀、口語、寫作三方面的內容,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