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嚴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對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和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精力旺盛,好奇心重,很難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當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就成了小學語文教師重點關注的教學難點。對此,教師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展開教學,既能鞏固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一、閱讀積累,養成習慣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摘抄積累,以豐富自身的寫作素材,做到以讀促寫。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閱讀和摘抄作業,讓學生每日摘抄一句優美的好詞好句,將自己的每日閱讀情況記錄在閱讀卡片上,并利用課前兩分鐘的時間反復閱讀。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時深入思考閱讀內容,而不是單純地閱讀故事。同時,閱讀摘抄積累還能夠豐富學生的詞句積累庫,并化用在寫作當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每日摘抄一句的書寫內容并不多,卻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養成每日閱讀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摘抄作業中了解學生最近閱讀的書籍類型,并借此推導學生可能對什么類型的書籍感興趣,從而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
二、口頭報告,閱讀分享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口頭報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分享自己閱讀到的優質內容,并從學生的視角對書籍進行點評和分享,而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同齡人推薦的優秀書籍。教師可以在課前五分鐘讓學生進行自由演講,指定閱讀分享的學生,讓學生上臺推薦自己閱讀的文章或者書籍,概括故事梗概,并說明推薦理由。這種口頭報告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將長篇的故事精簡化,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轉述,從而增強自身的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口頭報告時還要介紹推薦書目的原因,即被故事所吸引的理由。學生對書籍內容的點評,往往能夠反映自己的閱讀思考,教師可以從中把握學生的閱讀深度,并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點評和引導。學生推薦書籍的方式,還能夠讓教師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推薦閱讀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三、文化熏陶,營造氛圍
將班級精神文化建設與閱讀教學有效融合,可以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利用班級文化建設,如黑板報、圖書角、張貼欄等位置,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一期以書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主題的黑板報,讓學生自主節選書中最動人的情節摘抄在黑板報上,學生通過閱讀板報了解書籍的節選內容,并從節選內容過渡到全篇閱讀。再如,教師可以在圖書角放置一批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讓學生進行自主借閱,以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當教材內容正好涉及愛國主義精神等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順勢在圖書角放置《紅巖》《林海雪原》等書籍。最后,教師可以有效利用班級張貼欄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將課文的拓展內容放在張貼欄中,讓學生自由閱讀。例如講解《少年閏土》時,教師可以將《故鄉》的原文張貼在公告欄中,這樣既能拓展延伸課堂內容,又能為學生提供閱讀方向。
四、豐富形式,多管齊下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閱讀形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碎片化閱讀的潮流,為此教師可以有效利用網絡技術,以現代化的閱讀方式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喜馬拉雅”“為你讀詩”等優質的有聲書平臺,讓學生通過“聽書”的方式養成堅持閱讀的習慣,例如每晚睡前半小時,打開“喜馬拉雅”聽取半個小時的精美有聲書,伴隨著閱讀入眠,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教師還可以借用公眾號等新媒體為學生推薦優質的閱讀內容,讓學生通過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豐富閱讀量,增強自身的閱讀感悟。
綜上所述,本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了討論,提出了“雙減”政策下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四種策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閱讀反饋掌握學生的閱讀興趣,據此為學生推薦更有針對性的閱讀內容,從而真正發揮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