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減負增效是“雙減”政策下的重要策略方針,切實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提質,減去學生過重的學習壓力,改善學習實效是“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向。基于這一目標,教師要明確“雙減”政策的含義,圍繞減負增效這一核心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合理優化,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保障,同時構建語文高效課堂,以真正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圍繞課程,優化課堂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緩慢單調,不能快速切中核心,容易降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興趣,長此以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而“雙減”政策的核心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減去學生的課后學習壓力,以實現減負增效的提質效果。
例如,在統編版六年級上冊《宇宙生命之謎》的學習中,這篇課文主要是告知學生宇宙之間存在著許多奧秘,從側面激發學生對科學奧秘的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圍繞課文內容,教師可以采取互動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首先,多媒體輔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打造動態教學,運用動畫片等方式調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興趣。其次,互動模式。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地球之外是否有別的生命存在”等問題,針對這一問題,部分學生會按照課文內容進行回答,表示現代科學還沒有證明宇宙當中有其他生命體的存在。但部分學生在結合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圍繞自己的課外閱讀經驗,與教師進行了互動探討,這也證明學生具備一定的探索精神。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不能因為超出了課文內容而急于否定,而是要正確引導學生,以免降低學生的探索興趣。這樣的教學既優化了課堂,也貼合“雙減”政策的要求,保證了減負增效的質量。
二、作業改善,貼合雙減
“雙減”政策下,課后作業也需要進行改良。傳統語文作業給予學生的既定印象是繁重、枯燥,時至今日仍然是語文作業的主要形式。只有改善作業情況,才能進一步實現減負增效。
例如,在統編版六年級上冊《故宮博物院》的教學中,按照傳統作業模式,教師一般讓學生抄寫課文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印象。但這樣的作業形式無法從根本上深化學生的理解,不但不能提升作業實效,還會讓學生產生厭煩之情。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模式,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學習,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個渠道搜索與故宮有關的信息,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文內容對搜索到的信息進行有效整合,最后各小組選取代表進行概述。這樣的作業形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也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如針對課文中“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的說法,學生可以結合小組內部搜索到的信息以及課文內容,進行一定的拓展——“故宮博物院原為明清兩代皇宮,現在是我國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這樣的作業形式代替傳統的書面作業,既能夠讓學生切實了解課文內容,也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既具備實效,同時貼合雙減,實現了減負增效的目標。
三、整合活動,有效滲透
教師要利用多樣化的活動模式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通過活動對學生進行有效滲透。“雙減”政策的宗旨就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減去學生的課后負擔。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當堂訓練,當堂指導,以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統編版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課文內容組織專題活動,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這篇課文主要圍繞北京春節的一些習俗展開描寫,教師可以以“地方習俗”為主題組織活動,讓學生對自己家鄉過春節時的一些習俗進行說明。學生在介紹習俗的時候,要注意與課文內容形成對比。如北京春節時要吃餃子,而一些地方春節時卻吃湯圓。學生在介紹習俗的時候,要以課文中的語句作為對比,這樣才能對課文內容加深印象。這樣的專題活動形式既能夠提升教學效果,也能夠實現減負目標。
總之,“雙減”政策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已經勢在必行。教師要圍繞“雙減”政策規劃教學內容,構建高效課堂,切實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