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潤平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不同的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的家庭因素中,家庭結構占據主導地位。核心家庭的組成中,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與孩子溝通、交流,在孩子身心發展的過程中產生比較深刻的影響,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另外,核心家庭因為父母的溺愛,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表現。重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這種復雜的人際關系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新的挑戰,對青少年來說,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卑、攻擊性等特點。比如,某位學生生活在重組家庭中,雖然他與母親一同居住,但他總覺得自己是寄人籬下,在家做事小心翼翼,總怕做錯事情,因為家庭緣故,課堂上小動作特別多,敏感脆弱,學習成績不理想。單親家庭結構中的青少年因為只與父親或母親溝通、交流,容易產生孤僻、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在我校就有這樣一位單親家庭的學生,他長期與父親居住,平時的衣食起居都是爺爺、奶奶照顧,當上課講到與父母相關的話題時,總能在他臉上看到失落,這可能是孩子缺乏母愛的表現,課堂上小動作很多,思想總是拋錨,作業完成方面總是拖拖拉拉的。
可見,不同的家庭結構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影響可能會伴隨青少年的一生,所以,在平時的教育中,家長應根據自己的家庭結構對癥下藥,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
二、不同的家庭成員關系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也會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和諧的父母關系會讓孩子在安靜、和平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因為受到良好父母關系的影響,孩子容易形成比較開朗、積極進取的品質;父母長時間吵架、打架,家庭關系比較緊張,青少年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會喜怒無常、沉默寡言等。所以,學生活潑開朗、積極向上,除了其他因素的影響,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主要的因素;學生性格暴戾,總是對身邊的同學充滿敵意,課堂上經常頂撞老師,這些現象與父母不和諧的家庭關系也息息相關。
家庭關系中親子關系也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親子關系中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同的相處模式,對孩子心理健康也會產生差異性的影響,所以在親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應盡量民主,與孩子面對面交流,通過平等的對話,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三觀”。此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改革,會有越來越多的新成員加入原本的家庭,青少年可能會與自己的兄弟姐妹朝夕相處,所以引導青少年正確處理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青少年在未來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網,體驗交往中的積極情感。
三、父母的期望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會對孩子心理發展產生暗示作用。父母對孩子期望值的高低,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對自我的肯定和評價,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較高,可能會對青少年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強化學習的動力,鼓勵他們勇敢追夢。但在確定期望時,一定要合情合理,期望值不可太高也不能過低,過高的期望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產生壓抑和挫敗感;過低的目標又會讓孩子容易失去前進的動力,在不斷體會成就感的同時,容易產生自負心理。我校九年級的一名學生媽媽給予的期望就是“班級前五名”,因為父母寄予厚望,該同學在父母的期望值中一直努力,因為心理壓力比較大,所以成績一直中等偏下,經過溝通,該同學的媽媽一改過去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將“班級前五名” 修正為“超越前一名”,一個是過高的期望值,一個是根據實際修訂的實際目標,沒有過高的期望,卻讓孩子看到了努力的希望,看到了自己付出后的成果,保障了該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奮斗方向,很快該學生的成績一點點進步,最終順利進入班級前五名。可見,父母的期望值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設產生的巨大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這就要求父母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應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期望值,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本文主要從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做了簡要分析,此外,家庭教育中還有很多因素會對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建設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盧瓊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影響因素分析及闡述[J].現代職業教育,2018(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