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弘揚屈原精神、傳承端午文化,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舉旗幟”工程,是創造性傳承世界非遺的“聚民心”工程,是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育新人”工程,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文化”工程,是精準傳播中國好聲音的“展形象”工程。建議以“全民抗疫節”為端午節日定位,以全民教育和數字化為手段,緊密結合愛國衛生運動、中醫藥文化振興和文化旅游產業鏈,講好屈原精神、端午文化的愛國主義故事、公共衛生故事、詩歌文化故事、文旅融合故事,通過采取組織保障、政策保障和項目保障措施,重點實施“八個一工程”。
【關鍵詞】屈原精神 端午文化 中華節日 故事化敘事
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節日。2009年,由湖北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湖北黃石“西塞神舟會”、湖南“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和江蘇“蘇州端午習俗”組成的三省四地聯合“端午申遺”成功,標志著中國端午節開始走向世界。千百年來,“屈原”和“端午”都是有著符號意義的中華文化之“根”和民族精神之“魂”。以熱愛祖國、熱愛家庭、熱愛體育和紀念詩人、崇尚健康等為傳統節日內核的端午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絕絕驚艷,成為中華民族的詩魂、國魂、民族魂,屈原精神成為一種“與日月同光,與天地同壽”的不朽精神,成為后疫情時代需要大力弘揚的中國精神乃至世界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重大場合和外交場合,引用屈原作品,談及端午文化,用屈原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塑心”“賦能”“立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推動屈原端午文化(后文中均以“屈原端午文化”作為屈原精神、端午文化的概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迎來戰略機遇期,講好后疫情時代屈原端午文化故事,可以充分推動中國在愛國文化、祭祀文化、中華詩歌文化、端午龍舟文化、節日旅游文化、全民公共衛生文化等方面實現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有機融合,成為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和健康中國戰略的一個文化軟實力戰略。
一、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的重大現實意義
弘揚屈原端午文化,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具有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現實意義和示范價值。
1、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舉旗幟”工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疫情之下,每一個中國人都受到屈原愛國精神的感召,“四個自信”在疫情之下更加深入人心。后疫情時代,紀念屈原,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最大的意義就是深入挖掘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和端午節驅毒避瘟等中醫藥文化對當今時代的啟迪意義,不斷激發中國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共克時艱,以身許國,為國盡忠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促使海內外華人的愛國情懷變成報國行動。
2、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是創造性傳承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聚民心”工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通過講好后疫情時代屈原端午“民本思想”與中國抗疫“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一脈相承關系,可以弘揚不忘本來,面向未來,走向將來的“祖國之戀”,凝聚以民為本、一心為民的“善政之思”①和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中國之治”,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匯聚民心,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
3、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是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育新人”工程。“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中國是一個詩意的國度,而屈原是中華詩祖、“騷體”創始人,集愛國主義和浪漫主義于一身的屈原精神是楚文化的精髓。當前,堅持以屈原愛國精神立德樹人、以屈原詩歌文化熏陶人,以屈原端午文化培育人,以中國抗疫精神傳承屈原文化,有利于培養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4、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文化”工程。“屈”與“儒、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屈原端午文化是兩千多年來最具地標性的中華文化符號之一,通過推動屈原端午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可以繼承中國紅色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國抗疫文化,激發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地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
5、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是精準傳播中國好聲音的“展形象”工程。屈原端午文化中的故事元素如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世界非遺端午節、中華詩詞、國際龍舟大賽等都是具有文化異質性、交流友好性、價值共享性、國際流通性的故事要素,可以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元話語,具有開場白功能,能夠進行中國文化聚合與復誦,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二度敘事和三度敘事。當年,毛澤東把《離騷》印發給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全體人員學習,把《屈原畫像》《楚辭集注》作為國禮送給日本首相和多國領導人,在很多外交場合向海外推介這位先賢。當今在全球公共衛生意識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借機乘勢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可以充分吸引全世界的關注目光,充分展示全球戰疫背景下中醫中藥國際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②
二、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的實踐路徑
目前屈原端午文化面臨著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內涵老化、屈原文學作品內容產品僵化窄化、屈原端午節日意識淡化、端午民俗粽子化空心化、屈原端午文化產業鏈弱化等嚴峻困境,因此應從以下路徑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
1、緊密結合愛國衛生運動和中醫藥文化振興,講好屈原端午文化的愛國主義故事。
以屈原精神為旗幟,不斷創新闡發愛國主義文化精髓,不斷闡發不同階段不同時代的愛國主義主題,不斷挖掘屈原端午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不斷落實和踐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新主張。
講好屈原端午文化的愛國故事,要緊密結合疫情之下的全民愛國衛生運動和中醫文化振興,實現三個貫通:一是要把屈原愛國主義文化與中華優秀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抗疫精神文化相貫通,矢志不渝將屈原愛國精神和中國抗疫精神打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地標,對外輸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二是要把屈原愛國主義文化與國際主義相貫通,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國際主義,弘揚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命運與共、顧全大局的中國抗疫精神;三是要把屈原愛國主義文化與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思想相貫通,以全球化的視野,本土化的運作,將屈原端午節日塑造成為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全球性節日。
2、重新以“全民抗疫節”為端午節日定位,講好屈原端午文化的公共衛生故事。
當前,要率先對中國境內的世界“非遺”端午節進行重新定位,一方面可以有效克服端午節變為粽子節的日趨單一化、空心化的趨勢,創造性恢復、傳承和強化兩千多年來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傳統,另一方面也符合當前國際社會全民抗疫康養意識的覺醒要求,彌補抗疫康養公共衛生產品的缺失。具體實施路徑以大眾參與的娛樂化、生活化為訴求,創新中國端午文化習俗,把屈原端午節打造成為以愛國衛生運動為基礎,以弘揚中醫保健文化、振興中醫醫藥產業為目標,以端午龍舟大賽為公共體育活動的“全民抗疫節”。通過節日化、生活化、公共化的傳統節日平臺,提升全民戰疫素養,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3、以全民教育和數字化為手段,講好屈原端午文化的詩歌文化故事。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評為與哥白尼并列的四大世界文化名人。在后疫情時代,應以全民教育和數字化為手段,創新傳承屈原端午詩歌文化,把屈原端午詩歌文化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地標性的中華文化IP。要運用傳統教育手段,將屈原端午詩歌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屈原端午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編寫屈原端午文化幼兒讀物;開展“少年傳承屈原愛國精神”系列教育活動;創作屈原作品的系列繪本、童謠、兒歌、動畫等;實施中華屈原作品誦讀工程;開設屈原端午文化公開課;持續舉辦中國詩歌節和電視節目等活動;探索屈原端午詩歌文化IP的活化模式,用神話故事、游戲、文學、動漫、影視、戲劇、電視節目等文化創意類型,培養更多熱愛屈原詩歌的年輕人。
4、系統打造屈原端午文化旅游產業鏈,講好屈原端午文旅融合的品牌故事。
以旅游品牌為引擎,打造屈原端午文化產業鏈,培育屈原端午文化品牌矩陣,提升屈原端午文化產品的贏利能力;聚焦高起點、高水平統籌協調和頂層設計,從國際、國內、省級層面重點培育具有標識度的文化品牌,打造屈原形象IP、屈原愛國精神全民教育基地、屈原端午節慶活動平臺、端午康養生活小鎮、端午龍舟體育活動、屈原詩歌長江景觀廊道、屈原端午文化影視制作等;聚焦屈原端午主題的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服務、傳統文化保護、特色文化活動和支柱性文化產業投資等,進行品牌化運營和長期投資。
5、創新對外傳播方式,講好屈原端午文化的媒介融合故事。
以媒介融合為手段,創新對外傳播方式,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嗶哩嗶哩以及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抖音國際版(TikTok)等國內外多媒體平臺傳播故事并吸引受眾積極參與到故事情節的創造性接收、改編和參與式消費過程中去。要善于借鑒世界流行文化的生產和營銷方法,營造自由寬松的創作氛圍,激發全球華人的文化自信和創作熱情,創作出過端午,講屈原、寫屈原、唱屈原、畫屈原、演(cosplay)屈原的文化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遵循主題一致性、媒介多樣性、內容互文性、受眾互動性的跨媒體敘事原則,開展屈原端午文化產品的海內外推廣,建立具有示范意義的中國故事創意傳播方法體系。
三、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的項目措施
根據以上思路,本文建議,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可重點實施“八個一工程”:一場愛國衛生大討論、一個紀念廣場、一套故事叢書、一個與時俱進的傳統節日、一系列城市禮物、一系列文創產品、一條龍文旅融合目的地、一家多頻道“網紅”(MCN)孵化企業。
1、開展一場“愛國衛生大討論”,凝聚中國抗疫精神。全國圍繞中國抗疫精神和愛國衛生運動展開大討論,圍繞屈原端午文化和當代愛國主義精神設置學術課題、公眾話題、媒體議題和政策議程,深入挖掘屈原端午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深入挖掘屈原端午文化和國際愛國衛生運動的時代價值。
2、建設一個“愛國衛生紀念廣場”,打造中華文化地標。圍繞“愛國衛生”主題,設計建造屈原雕像、端午祭祀臺、白衣戰士群像、武漢戰疫紀念碑、中國抗疫博物館、英雄主題公園等,為一年一度的端午紀念活動、抗疫紀念活動、愛國衛生活動提供全民祭祀神圣空間和節日儀式開放平臺。
3、推出一系列“屈原端午文化與當代中國”故事叢書,打造講好中國故事的示范案例。組織相關力量共同編寫“中華詩祖”屈原及其文學作品《離騷》《楚辭》《九歌》《九章》《天問》《遠游》《卜居》等,以及相關主題愛國衛生系列故事讀本;③并進一步改編為游戲、小說、動漫、影視、戲劇等文化創意類型,把領袖人物的治國理念、報國情懷和屈原故事相結合,發揮屈原端午文化的政治作用,把政治轉化為文化,把文化還原為生活,把生活演繹為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開展對外傳播,提高屈原端午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4、推出一系列具有中華精神標記的城市禮物,打造中國形象的標志性IP符號。聚焦屈原端午新形象和愛國主義新內涵,公開招標城市禮物,打造中華精神標記和中國形象標志物,作為中國特色伴手禮和涉外禮品,豐富中國文化貿易市場的文化禮品種類。
5、推出一系列具有屈原端午文化IP符號的文創產品,打造屈原端午文化巧實力。以“愛國主義+詩歌人生”的《屈原》故事主題,和“愛國衛生+全民抗疫+詩意生活”的《端午》故事主題,支持制作以編鐘樂舞、長江畫派、文學鄂軍、湖北大鼓等各種中國特色文化產品;支持制作屈原端午主題的電視欄目、電影、動畫短片、漫畫、游戲、圖書、產品等一系列多模態產品組成,將屈原端午文化軟實力轉化為具有市場消費力的中國文化產品巧實力。
6、推出一個與時俱進的“全民戰疫節”,提升中華文化吸引力和現實感召力。聚焦屈原端午節的“吟詩會、賽龍舟、斗百草、掛艾蒿、薰蒼術、配香囊、吃粽子、沐蘭湯、喝雄黃酒”等傳統娛樂活動,加強中華端午節與“中醫中藥文化”“中國戰疫”成功經驗的內在關聯和對外傳播,為重塑中國端午節為“全民戰疫節”奠定歷史基礎和現實基礎,進一步增強中華傳統節日與時俱進的文化吸引力和現實感召力。
7、培育一條龍屈原端午文化旅游產業鏈,提升端午文旅融合特色產業硬實力。聚焦湖北秭歸、黃石、武漢;湖南汨羅、江蘇蘇州等全國端午旅游目的地,建設以“屈原愛國文化、端午祭祀文化、端午龍舟文化、端午詩會文化、端午粽子文化、端午公共衛生文化”為核心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旅融合產業鏈體系。尤其是在中華龍舟國際大賽申請進入奧運會之際,重點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公共體育賽事產業鏈。
8、創設一家講好屈原端午故事的MCN“網紅”孵化企業,提升講好中華文化故事的市場競爭力。以各級宣傳部為指導單位,以國家級媒體和各類智庫為智力支持,成立屈原端午文化MCN“網紅”孵化機構,以講好屈原端午故事為切入點,以講好中國屈原端午文化故事為突破口,搭建一個跨國別、跨文化合作聯盟平臺,進行屈原端午文化故事產品的系統研究和創作、團隊孵化、“網紅”包裝以及國際傳播推廣,以此示范項目推動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
四、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的保障措施
講好屈原端午文化故事,涉及領域廣泛、部門眾多,必須統籌聯動,保證高效有序推進。首先,提供組織機構保障。把講好屈原端午故事作為一項具有政治性、戰略性和長期性的創造性工作,作為一項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巧支點戰略,要從戰略性、基礎性的高度,加強宏觀指導,提高組織化程度,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發展規劃,要建立相關領域和部門合作共建機制,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文化傳播、公共體育、衛生健康等相關部門的協同發展,以文化旅游產業鏈為引擎,以公共衛生和全民保健為宗旨,以品牌管理和運營為旗幟,實施愛國衛生運動的文化強國重大專題工程。
其次,提供文化政策保障。聚焦屈原愛國文化、經典詩詞文化、端午祭祀文化、賽龍舟文化、公共衛生文化等故事資源;聚焦文旅融合的四大核心要素“創造性人才培養、文化產品IP孵化、文旅產業鏈配套設計、營銷服務品牌塑造”,創新中國特色文化形象放大政策,推出系列專項文化扶持政策。
再次,提供重大項目庫保障。依照以上建議形成《弘揚屈原端午文化重大戰略項目庫》和《屈原端午文化重大產業示范項目庫》,分解任務,分步實施,保障建設按主題、按時序落實,考慮列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工程等相關項目,上升為國際傳播戰略。
總之,通過弘揚中國屈原端午文化,有助于高效整合中華優良文化傳統資源,通過創造性傳承和創新性轉化的示范工程等相關項目,把屈原端午文化打造成為國際愛國衛生運動和中國抗疫精神的文化源流和息壤。
本文是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講好中國故事與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與文化軟實力研究”(項目編號:17JZD038)研究成果。
陳先紅系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注釋」
①游大海:《憂國與脫俗:屈原與莊子思想的比較研究》,《人文天下》2017年第6期,第32-38頁。
②毛炳漢:《毛澤東酷愛屈原〈楚辭〉及其原因》,《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第122-124頁。
③郭曉春:《屈原精神的時代弘揚》,《人民論壇》2019年第19期,第130-131頁。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