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 王敏
摘 要:高中階段學生身心處于重要的發展時期,為了在高中班級管理當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將展開相關研究。首先論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意義,其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應用方法與注意事項,最后通過本文研究,能夠將心理教育充分融入高中班級管理當中,做好該項工作能夠預防、矯正學生不健康心理,而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學生學習與成長。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班級管理
高中班級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學生專注于學習,同時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但以往高中班級工作管理在功能上比較單一,主要側重于班級秩序、規范管理,以避免學生做出不當行為,因此忽略了學生的成長,導致學生容易受到不健康心理的影響。不健康心理不僅不利于學生成長,還會對高中班級管理工作的質量造成影響,即學生在各種不健康心理影響下可能抵觸教師管理要求,這將導致工作在有效性上出現問題。從這一角度出發,現代理念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班級管理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環,教師應當予以重視,故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有必要展開相關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意義
(一)保障學生心理健康
雖然經歷了小學和初中的成長,但高中階段的學生思想依然不夠成熟,且處于重要的發展階段,因此非常容易受外界環境或信息影響出現不健康的心理,而任何不健康信息,或多或少地都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造成一定影響,一旦思想或觀念出現問題,學生對一些事物的看法、日常行為舉止都會發生改變,諸如學生可能會產生學習不重要的想法,由此在課堂上做出一些不利于學習的不當行為,不僅會影響自己,甚至可能影響到其他學生。從這一角度來看,高中班級管理應當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因此秉持“對癥下藥”原則,教師必須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就是避免學生出現各種不健康心理,或者對已出現的不健康心理進行矯正,促使學生心理始終處于健康狀態,這種狀態下學生才會專注于學習,不會做出不當行為,利于學生身心發育。
(二)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
高中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弱,在日常的學習或其他場景中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若這種現象頻繁出現會給學生造成影響,容易出現不健康心理。需要注意的是,學生自控能力比較弱的成因大多也與他們的心理狀況有關,即學生如果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健康心理,那么他們就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從這一角度出發,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讓學生始終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使得學生可以在這種狀態下面對自己的不良情緒,用正確的方式消解這種情緒,漸漸地學生將學會自控,只有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從根源解決問題,后續影響便不會發生,這也是心理教育應用意義的一大體現[1]。
(三)可提高高中班級管理有效性
以往教師在高中班級管理中很少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經常會遇到阻礙,例如:學生會抵觸教師的教導、應付教師提出的管理要求,甚至可能表面附和,內心卻不以為意,對自身的問題屢教不改,這些現象均說明高中班級管理的有效性不足。從這一角度出發,學生在面對教師管理時的種種表現都說明他們存在不健康的心理,這種心理是導致高中班級管理有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當教師開始在高中班級管理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改善師生關系,讓學生愿意與其溝通,這樣以上表現就基本不會發生,高中班級管理的有效性自然提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應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高中班級管理中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就以學生為中心,掌握相關的應用方法,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策略進行疏導,現介紹四種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具體內容如下。
1.加強彼此溝通,建立理想師生關系
大部分存在不健康心理的學生,在與教師進行交流時會有不良表現,或抵觸,或消極應付,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建立師生關系,即良好的師生關系代表師生雙方內心距離比較近,學生在這種關系狀態下愿意向教師傾訴,以便教師了解學生具體情況,同時學生也愿意聽取教師的建議,認真反思自身問題,這樣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起到應有效果。這一基礎上,如何構建理想的師生關系就成為教師要重點思考的問題,針對該問題建議教師加強自身與學生的溝通,通過合理溝通不斷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雙方交流成為常態。關于師生溝通的合理方式,通常需要教師主動與學生接觸,過程中要對學生表示關懷,不要太過注重于學習話題,也可以與學生分享一些生活趣事,向學生展現親和力,促使學生信賴自己、親近自己,這樣才能和學生“打”成一片,逐漸形成良好關系。但同時,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交流時要注意保持自身的形象,最好是將自己塑造成“容易親近的長者”形象,這樣是為了避免學生將自己完全視作“朋友”,導致學生在后續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聽從自己的建議。另外,為了讓教師有意識地去建構理想師生關系,學校應當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意識到理想師生關系的重要性,促使教師樹立建構理想關系的目標,并依照目標與學生進行溝通[2]。
2.創設情境,做好日常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為了矯正學生的不健康心理,也要承擔預防學生出現不健康心理的責任,而預防性的教育工作應當作為日常工作展開,過程中建議教師采用情境教育方法。情境教育方法是一種利用具有引導性的情境對學生傳遞信息,促使學生對情境產生代入感,能夠借助情境對自己進行反思,讓學生能夠依靠自己來解決問題,該方法同樣可以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當中,能起到良好的不健康心理預防作用。首先,教師應當結合日常溝通、交流中自身對學生的了解來創設情境,情境可以某個不健康心理為主題,以學生為主角來創設。例如:某教師就創設出“某學生總是與其他學生起沖突,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大打出手”的情境,該情境提出后使得學生產生了代入感,開始想象自己是否也存在這樣的想法或做出過這樣的舉動。其次,教師在情境提出之后,要向學生提出一些具有引導性的問題,促使學生貼合情境主題進一步思考,并且深入反思自己,即同樣在以上情境中,教師可以提出“情境中,學生的行為是否說明他們有不健康心理,同時你們認為這種心理對他有哪些影響”等類似問題,問題提出后學生通過自身思考會意識到不健康心理對個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自己不想要變成這樣的人,故學生自發開始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盡可能避免自己陷入這種心理狀態,使學生出現類似不健康心理的概率大幅度減小,如此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預防性作用。另外,此處提出的情境教育方法同樣也可以作為一種矯正學生不健康心理手段來使用,即教師通過情境能夠讓學生反思自己,發現自己存在不健康心理,并加以改進,但作為這樣一種手段來使用,情境教育方法的有效性相對薄弱,僅適用于不健康心理程度較弱的情況下,教師要認真分辨[3]。
3.分析學生不健康心理,針對性展開教育
學生在整個學習或成長過程當中,隨時隨地可能出現不健康心理,單靠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很難完全規避,因此當教師發現學生存在不健康心理之后,一定要第一時間展開心理健康教育。這種情況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具有針對性,否則無法有效矯正學生不健康心理。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要注意兩個要點:第一,教師必須對學生不健康心理進行分析,確認學生具體存在哪些不健康心理,以“自尊心過強”的不健康心理為例,具有這種不健康心理的學生普遍存在情緒容易波動、行為比較極端、性格相對孤僻等特點,教師根據這些特點即可確認學生是否“自尊心過強”。第二,針對學生具體的不健康心理,教師要“對癥下藥”地進行教育,必須合理選擇教育方式。同樣以“自尊心過強”為例,如果程度比較輕,教師可以選擇上述的情境教育方法來處理,但如果程度比較嚴重,教師則要選擇“換位思考法”來處理,讓學生從其他人的角度上感受自己的行為,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然后即可按照常規方法來干預學生心理,這種情況下學生是比較愿意配合的,例如:某教師與學生“約法三章”,如果學生再出現類似行為,就要和教師一起打掃教室,相反,如果學生再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就可以得到一些獎勵。
4.建構良好氛圍,保障學生心理狀態處于健康常態
人的心理狀態分為常態、特殊狀態兩類,而不健康心理屬于特殊心理,出現后就代表學生處于特殊心理狀態,就需要及時干預。從這一角度出發,因為不健康心理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氛圍,所以教師應當建構良好的氛圍,通過這種氛圍來避免學生出現不健康心理,同時,也要持續性地去矯正學生不健康心理,使得學生心理狀態長期處于健康常態。氛圍的構建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列舉其一以供參考:教師可以在班級管理當中偶爾組織一些班級活動,諸如定期大掃除,或者是一些體育活動,這些活動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讓他們的友誼更進一步,初步形成良好的氛圍。例如,在大掃除活動當中,學生就會相互配合,力求更快、更好地完成大掃除工作,其間一些朋友間的舉動能夠讓學生感到愉悅、快樂,氛圍非常良好。同時,教師也要參與到這些活動當中,教師要在活動中做好榜樣,幫助學生去完成一些大掃除工作,引領學生互幫互助,營造更好的氛圍,又或者教師在活動中與學生開開玩笑,讓氛圍更加輕松愉悅。通過這樣的氛圍,學生心理就能處于健康常態,原本的不健康心理也會慢慢消失,朝健康心理方向發展[4]。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班級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當中,教師應該注意兩大事項:一是主動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為學生與家長提供最為科學的教育指導;二是意識到這一工作的開展并不是教師單打獨斗,要加強家校溝通,努力實現家校共育,具體方法如下。
1.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因為很多教師在以往的班級管理工作中沒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經驗,所以并不了解相關知識,這種情況下教師很難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這一基礎上,教師應當加強自身學習,積極學習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第一,教師要學習學生常見不健康心理特征,即學生的不健康心理多種多樣,每一種都有多種特征,且部分不健康心理的特征還可能重疊,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自主學習來獲取知識,以便做出區分,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夠針對性地展開工作;第二,教師要學習處理學生不同不健康心理的方法,即不同不健康心理的處理方法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自尊心過強”的心理就要通過柔和的方法來處理,而“過于消極”的心理就要通過一些刺激性的方法來處理,教師應當學習這些知識,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第三,教師要學習各種不健康心理的形成、發展原因,這樣才能對學生不健康心理的程度進行判斷,并且設計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另外,考慮到部分教師可能沒有足夠多的資源去學習這些知識,因此學校要給教師提供一定的幫助,予以他們充足的資源或外出學習機會,提升教師這方面的教育能力。
2.加強家校溝通
學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單純是因為學習壓力大,也可能是因為家長教育方式、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多重原因形成的,同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家校合作效果更為理想,如果教師不重視家庭方面的原因,與家長缺少聯系與溝通,未能實現家校共育,就可能導致學生不健康心理反復,或者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失效。針對這一點,教師在校內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要積極與學生家長溝通,告知家長不健康心理的影響,引起家長重視,然后讓家長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配合教師校內教育工作來應對學生不健康心理[5]。另外,考慮到部分家長可能不知道如何與教師配合,不知道如何與學生進行正確溝通,對此教師應當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提出一些關鍵要點,也建議家長學習相關知識。
結束語
不健康心理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有重大影響,甚至會使學生誤入歧途。而高中階段學生處于人生重要的轉折點,這種影響造成的后果難以想象,因此教師必須對他們的不健康心理保持重視,在班級管理中積極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時刻關注學生心理發展變化,并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6]。為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當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加強家校溝通,采用正確的方法來預防、矯正學生不健康心理,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胡小麗,任建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開展的策略探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5,25(3):6.
[2]沈潔.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途徑及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導學(上旬刊),2017(8):1.
[3]陸文賢.初探寄宿制高中班級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科學咨詢,2018(15):56.
[4]楊艷華.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管理中的相關應用探討[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3).62-64.
[5]李虹.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21.
[6]吳加軍.巧用心理效應引導學生進步[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0(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