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優化營商環境背景下民營企業刑事法律風險的防控路徑

2022-05-30 10:48:04駱曉宇劉剛
知與行 2022年4期
關鍵詞:民營企業

駱曉宇 劉剛

[摘 要]民營經濟保護刑事政策對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防范民營企業刑事法律風險而言具有重要意義。關于保護民營經濟主體及其產權的刑事政策以及關于保護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刑事政策為民營企業刑事法律風險的防控提供了指引,為準確處理相關案件中罪與非罪的區分、“不適時”罪名的限縮適用、刑事強制措施的合理運用等實體及程序問題指明了方向。有效防范民營企業刑事法律風險,應以刑事司法最低限度干預經濟活動為理念,在實體層面堅守刑法謙抑性原則、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妥善處理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的刑事責任問題;在刑事訴訟程序方面遵循比例原則、增加對查封、扣押、凍結的必要性審查,建立更為完善的民營企業涉刑案件法律程序保障機制,并通過引入、完善民營企業刑事合規制度,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刑事法治環境。

[關鍵詞]民營企業;刑事法律風險防控;刑事法治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1308(2022)04-0055-08

2020年10月29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再次強調了“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促進民營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了要從法律環境及政策體系的完善方面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從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方面破除民營企業發展的壁壘。《“十四五”規劃》為在新時代背景下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法治環境指明了方向,而刑事法治、刑事司法作為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這樣的系統性工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民營經濟保護刑事政策為民營企業刑事法律風險防控提供指引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圍繞非公有制經濟的保護出臺了一系列刑事政策,指明了從實體法和程序法層面防范民營企業刑事法律風險的方向。這些刑事政策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

(一)關于保護民營經濟主體及其產權的刑事政策

1.關于保護民營經濟主體的刑事政策。關于保護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的刑事司法政策:一方面提出了對非公有制經濟主體提供平等刑事保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打擊侵犯非公有制經濟主體合法權益的要求,為妥善處理涉及民營企業刑事案件提供了指引。201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強調依法懲處侵犯非公有制企業合法權益的刑事犯罪,“準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嚴格執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厘清罪與非罪問題,規范司法行為。從以上《意見》可以看出,對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的平等刑法保護,既要求實體法的準確、平等適用,又要求辦案程序和司法行為的規范化,從實體和程序兩方面避免對企業造成不合理的打擊。

2.保護民營經濟主體產權的刑事政策。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發布了《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 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特別強調“加大對非公有財產的刑法保護力度”。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 切實加強產權司法保護的意見》,同樣強調對非公有財產平等的刑法保護,并指出要“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刑事犯罪”,防止經濟糾紛犯罪化;2017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關于充分履行檢察職能 加強產權司法保護的意見》,要求“嚴格把握產權案件的罪與非罪界限”,強化刑事訴訟監督,保障涉案民營經濟主體合法權益。以上政策均對保護非公有經濟主體產權作出了更為明確細致的規定,也構建了民營經濟主體產權刑事法治保護的框架。

(二)關于保護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刑事政策

民營企業家的合法權益能否得以保障對營造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而言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曾強調,要“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相繼發布了《關于充分發揮職能作用 營造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的通知》《關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 為企業家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通知》,保護企業家人身自由、財產權利、知識產權、自主經營權等合法權益,堅持罪刑法定,引導各級司法機關立足職能職責營造企業家創業的刑事法治環境。此后,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家人身財產安全十大典型案例,對企業家犯罪常涉罪名的適用作出指導。

民營經濟保護刑事政策實施的目的之一在于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的刑事法治環境。防范民營企業觸碰刑事法律“紅線”,須以相應的刑事政策為指導,在正確的司法理念下理解和適用刑事法律,處理好依法懲治犯罪和合法保護企業及企業家權益的關系,從而避免為民營企業發展施加不必要的刑事法律風險及負擔。

二、民營企業刑事法律風險防控中的實體法及程序法問題

當前,我國刑事司法總體上能夠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提供良性保障。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存在刑事政策理解偏差、刑法適用不準確、刑事手段過度干預經濟活動等問題,給民營企業等民營經濟主體帶來了一定的刑事法律風險。

(一)罪與非罪的區分問題

如前所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所出臺的相關意見、通知,多次明確在處理與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相關的刑事案件時,須準確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但實踐中,司法機關在罪與非罪的區分方面有時仍存在一些偏差。

1.合同詐騙案件的罪與非罪界分不準確。民營企業涉罪案件中,民事合同糾紛與合同詐騙罪的界分問題是最為常見的問題之一。

合同詐騙罪的成立,一方面需要行為人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使用欺騙手段騙取他人財物,另一方面,行為人主觀上須具備“非法占有目的”。在欺騙手段的認定方面,刑法第224條列舉了構成欺騙手段的幾種情形。其中,第三類情形是行為人本不具備實際履行能力,但通過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他人與其繼續簽訂或履行合同。而非法占有目的,是指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財物進行支配,并遵從財物的用途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1]當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又實施了欺騙手段騙取對方財物,數額較大的,成立合同詐騙罪。但在司法實踐中,對非法占有目的認識不清、認定寬松,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合同詐騙罪的適用范圍。例如,一些民營企業在簽訂、履行合同時因經營不善而處于虧損狀態,為緩解經營壓力,爭取長期合作,便與對方協商先履行合同的部分義務或先履行小額合同,但在后續經營中,企業并未能轉虧為盈,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一些司法機關在案件處理中,僅因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的虧損狀態就認定其不具備實際履行能力,其先履行部分合同義務的行為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欺騙,以合同詐騙罪對其進行定罪處罰。事實上,這種合同詐騙罪的認定方式對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斷是存在瑕疵的。筆者認為,避免對“非法占有目的”認定的擴大化,準確區分民事合同糾紛與合同詐騙罪應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對實際履行能力的判斷,不應僅局限于財務狀況這一因素,也不宜僅將合同簽訂時行為人的財產狀況作為判斷依據,應綜合考慮民營企業的生產能力、提供貨物、服務的能力、管理能力、以往履行合同的情況、合同簽訂前后的各種情節等因素。例如,企業雖存在資金周轉問題,但其仍具備相應生產能力,有通過生產經營扭虧為盈的機會,實際上其仍然具備一定的合同履行能力,不宜直接認定為“沒有實際履行能力”。因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實際履行能力是動態變化的,經濟活動的盈虧也受到市場規律的支配,收益與風險并存。即便民營企業在簽訂合同之初處于虧損狀態,但根據一般社會觀念,其通過合法經營扭轉虧損是被允許的。在此過程中,與他人簽訂大額合同也屬于正常經營行為。若將觀念拘泥于對法律條文的教條化理解,則企業部分履行合同的行為被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欺騙的概率將不合理增加,不利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其次,正確理解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之間的關系。區分案件是民事合同糾紛還是合同詐騙罪,關鍵在于判斷行為是否符合合同詐騙罪的犯罪構成。如若行為人確有非法占有目的,且利用合同欺騙他人,使之陷入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則其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而行為人主觀上有無非法占有目的是判斷構罪與否的關鍵問題。筆者認為,若行為人對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擔保財產等財物有揮霍致使無法返還、用于違法犯罪活動、不按約定組織貨源而用于冒險投資等行為,或以部分履行合同、支付部分貨款為誘餌騙取對方當事人全部貨物后無正當理由拒不支付剩余貨款的行為,則可以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2.非法經營罪罪與非罪界限區分不準確。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主體涉罪案件中,非法經營罪是常見罪名。非法經營罪有“口袋罪”之稱,司法實踐中也存在罪與非罪區分不清的問題,這與我國刑法在第225條采用空白罪狀的立法方式,在第225條第4項采用兜底條款方式規定非法經營罪的情形有關。對該兜底條款進行必要的限制,這是在非法經營罪司法適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2]

非法經營罪成立的前提是經營活動違反國家規定。《行政許可法》是判斷經營活動是否違反國家規定的重要依據。此外,經營國務院發布的《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目錄》中的項目,應當經過主管部門許可,否則便可能構成非法經營國家限制買賣的物品。司法實踐中常存在這樣的邏輯:違反行政許可便屬于違反國家規定,而違反國家規定的經營行為是非法經營行為,可成立非法經營罪。但該行為究竟是屬于刑法第225條第1項規定的經營“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還是屬于第4項“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似乎顯得不那么重要。實踐中還存在將未取得行政許可的經營行為直接認定為第4項“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情形。此種罪名適用的邏輯會使非法經營罪適用范圍的不當擴大。

值得探討的是,是否能將所有違反行政許可的經營行為都認定為非法經營罪?依據《行政許可法》第81條之規定,應當取得而未取得經營許可,擅自開展相關經營活動的,由行政機關予以制止,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由此可見,未取得行政許可的經營活動,并不必然導致成立犯罪,只有刑法明確規定該行為成立犯罪的,才應以刑法對其行為進行規制,這也是罪刑法定的要求。一刀切地將未經許可的經營行為納入非法經營罪的規制范疇,有違罪刑法定。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也在不斷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企業在創新時,應對創新行為的法律后果有明確的預期。但非法經營罪的司法擴張,非法經營罪兜底條款的不明確性,致使市場主體在缺少行為預期的前提下可能成為刑法規制的對象。[3]筆者認為,營造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需對非法經營罪的擴張進行限制。

首先,對違反行政許可的行為,應區分是違反了一般許可還是特許。一般許可主要包括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生命財產安全等需要批準的事項,特許主要是針對特定行業的市場準入。兩種許可不同的性質關系著違反行政許可的行為是否構成非法經營罪。特許是基于行政、社會或者經濟上的需要,將本來屬于國家或者某行政主體的某種權利(力)賦予私人的行政行為。[4]也就是說,受特許人取得的權利本不屬于自己。此種情況下,違反行政許可開展經營行為不僅違法,也侵犯了國家所有權,具有法益侵害性,在刑法未將該行為列為單獨罪名,法律或司法解釋有相關規定的情況下,可以將該行為認定為“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而一般許可對申請人并沒有特殊限制,違反一般許可應考慮行為屬于形式違法還是實體違法。如果經營主體符合獲得許可的條件,只是未獲取許可,其經營行為只成立形式違法,應受到行政處罰;如果經營主體未獲許可,而其本身也不符合獲得許可的條件,就屬于實體違法,侵犯行政管理秩序,在法律明確規定該行為構成犯罪的情況下,應被追究刑事責任。

其次,充分考慮違反行政許可開展經營活動的社會危害性。刑法第225條第4款是兜底條款,適用該條款首先要求行為違反國家規定,且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其實就是對法益的侵害,是社會危害性。因此,對行為是否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判斷就尤為重要。如果行為人違反國家規定從事某種經營,但實際上其行為并未對市場秩序造成不利影響,便不具備社會危害性,不宜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二)“不適時”罪名的限縮、適用問題

很多民營企業為緩解資金壓力,選擇通過民間融資獲取資金,但其也會因此面臨觸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紅線”。有學者提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如今已是不適時罪名,應予以限縮或取消。筆者認為這一觀點雖有合理之處,但也不完全合理,需予以辯證看待。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適用范圍過大遏制了民營企業的正當融資需求,這對當前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而言確為“不適時”,有必要規范其適用范圍。但也應該看到,不法分子以借貸、融資為名,行非法集資之實,損害廣大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案件層出不窮,對這類行為必須予以嚴厲打擊。從這一點來講,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又是必不可少的,不能以“不適時”為由否定該罪名的作用或完全停止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筆者認為,在市場經濟更加活躍的今天,應避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不合理適用,適當限縮其適用范圍,避免使其淪為“口袋罪”。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立法初衷并不是禁止民間融資。但不可否認的是,司法實踐中確實有將民營企業民間融資作為犯罪處理的情況。這也是造成這一罪名被質疑阻礙新經濟形態發展的主要原因。對民營企業為自身生產經營進行的融資行為是否成立本罪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集資案件解釋》)規定,若行為人非法吸收存款是用于正常生產經營,且能及時清還資金,可免于刑事處罰,情節輕微的,不作為犯罪處理。然而這一規定,有結果責任之嫌。筆者認為,本罪保護的法益是金融秩序和投資者權益,那么是否成立犯罪也要從法益侵害性這一角度進行考量。若行為人未經批準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吸收存款,并將吸收的資金用于從事發放貸款等貨幣、資本的經營,則該行為無疑擾亂了金融秩序。且未被批準開展金融業務的民營企業,風險承擔能力往往不足以支撐其開展貨幣、資本經營,其開展該類業務反而給廣大投資者帶來很大風險,甚至風險遠遠大于收益,這本身就是對投資者利益的侵犯。該罪名被表述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而不是非法吸收公眾資金,也表明成立該罪需要行為人從事的是金融業務。因此,將非法吸收的存款用于貨幣、資本經營的,應成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而將吸收的公眾存款用于貨幣、資本經營外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及時向公眾披露資金使用情況和企業經營情況,并不會擾亂金融秩序,其風險也是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盈虧與否帶來的風險,這種風險并非企業或投資者預期外的風險,行為本身并不侵犯投資者利益,不宜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定罪處罰。況且,將吸收公眾存款用于與貨幣、資本經營無關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之行為認定為本罪,事實上是否定了部分民間借貸的合法性。

(三)刑事強制措施的適用問題

當民營企業等非公有經濟主體在涉嫌犯罪時難免被適用刑事強制措施。強制措施風險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對民營企業家人身采取強制措施上的刑事風險; 二是對民營企業財產采取強制措施上的風險。[5]

在民營企業涉及刑事案件時,針對企業主要負責人的審前羈押十分常見。一些偵查機關在認為民營企業及其主要責任人有涉案嫌疑時,便立即對企業負責人采取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對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而言,主要負責人被羈押后,企業正常經營將受到嚴重影響。此外,司法實踐中也存在對企業家的超期羈押。如趙明利詐騙再審一案,趙明利從被收容審查至二審宣判,羈押長達4年之久。在對民營企業財產采取強制措施時,偵查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數額常常超出企業具體涉案金額。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45條的規定,查封、扣押、凍結財物、財產應當與案件有關,與案件無關的應予以退還。但“與案件有關”應如何判斷,目前并無相應規定,這導致偵查機關采取強制措施時的隨意性較大。當企業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數額過大時,就很難調動足夠的資金維持正常生產經營,一些企業在法院作出有罪判決之前便難以為繼。

早在2017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關于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營造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的通知》中就已明確,要規范司法行為,“采取強制措施時、偵查措施時注意維護企業正常經營秩序、合法權益”,“對不涉案的款物、賬戶、企業生產經營資料等,一律不得查封、扣押、凍結”。這一系列的舉措,都是為了通過規范刑事訴訟程序保障實體公平正義,提醒司法機關處理好案件偵辦和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之間的關系,慎用強制措施。根據最高檢辦理涉企業刑事案件的精神,司法機關在辦理相關案件時,必須使刑事訴訟程序既合法又合理,避免濫用、誤用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查扣凍”措施,盡量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負面影響。

三、有效防范民營企業刑事法律風險的進路:司法理念、法律適用、合規機制三位一體協同配合

(一)實體法與程序法適用的應然理念:刑事司法應保持對經濟活動的最低干預

司法實踐中,民營企業刑事案件的爭議主要集中于罪與非罪的區分、罪名的適用、刑事強制措施的運用等實體和程序問題。從保護民營經濟的角度出發,解決上述問題需樹立刑事司法最低干預經濟活動的理念,并以此理念為指導,從實體方面妥善處理民營企業等主體的刑事責任問題,從程序方面建立更為完善的民營企業涉刑案件法律程序保障機制。

1.實體層面:妥善處理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的刑事責任問題。首先,要恪守刑法謙抑性理念。刑法的謙抑性,是指在使用民事救濟或者行政制裁等其他手段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應當使用其他制裁手段。只有在具有不得不使用刑罰進行處罰的法益侵害或者威脅的時候,才可以將該行為作為犯罪。[6]罪與非罪的區分、罪名的適用等與司法人員如何解釋法律條文有著密切關系,解釋不當會造成罪名的擴大適用和刑罰的不合理擴張。因此,在處理民營企業刑事案件時,必須堅守刑法的謙抑性理念,合理解釋法律條文。其一,在解釋、適用刑法時,遇有行為人違法與犯罪界限不明,而民事、行政手段足以實現對行為人的懲罰或對法益的保護時,則盡可能以“出罪”的思路對案件作出處理。只有在必須使用刑罰對民營企業加以處罰時,才可動用刑法。其二,在衡量民營企業是否構成犯罪時,必須充分考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應由刑法予以規制,主要以行為的刑事違法性作為依據。一旦構成刑事違法性,一些司法人員便想當然地認為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但從王力軍收購玉米案再審改判無罪一案可發現,行為具有刑事違法性并不代表其必然有社會危害性。若行為沒有社會危害性還對其進行刑事處罰,不符合謙抑性原則的寬容性、補充性要求。因此,對涉及刑事案件的民營企業,應充分考慮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對不具刑法意義上的危害性的,應盡可能避免刑事處罰。其次,準確把握并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民營經濟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也通過一系列意見、通知表明,要通過營造良好法治環境支持創新創業。因此,刑事司法必須處理好打擊犯罪與支持創新之間的關系。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要求司法人員既要嚴格落實罪刑法定原則,依法打擊犯罪,又要對經濟活動中符合當下社會發展的創新予以適度寬容,避免刑事手段過度干預經濟活動壓制創新。對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主體具有嚴重危害性的犯罪行為,必須用刑法予以規制的,應當嚴格依法懲處。例如一些P2P網貸平臺,以金融創新之名,行騙取人民群眾財物之實,社會危害性極大,對這類企業之行為,必須依據刑法對其準確定罪量刑,不得以創新為由免除其刑事處罰。而對于一些有利于社會發展、能夠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創新,則需避免刑法的冒進適用,慎用“不適時”罪名。

2.程序層面:設立更為完善的法律程序保障機制。完善對民營經濟的刑事法治保護,不可忽視對民營企業產權的法律程序保障。首先,涉及民營企業刑事案件的訴訟程序須遵循比例原則。公安機關在訴訟過程中干預企業、企業家的基本權利必須適度。[7]對民營企業家的人身自由限制,應盡量采用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等羈押替代措施,若其不具備人身危險性,不存在串供、毀損證據、逃匿等情形,可不對其采取拘留、逮捕等措施。對民營企業財產的查封、扣押措施,應嚴格控制范圍、數額。對“與案件有關”的財物的解釋也應從嚴。筆者認為,“與案件有關的”財物,僅包括與案件直接相關的企業財物及其孳息、違法所得、犯罪工具等等,不能作為證據的財物、維持企業正常經營的資金、合法收入等不應被認定為“與案件有關”。其次,可以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增加對查封、扣押、凍結的必要性審查。如前所述,偵查機關偵查時,可以對與案件有關的物證、書證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措施。但部分偵查機關以保全證據為由,對涉案民營企業的大部分財產進行“查扣凍”,導致一些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受阻。雖然檢察院可對公安機關的查封、扣押、凍結進行監督,法院可對審前訴訟程序中的查封、扣押、凍結進行合法性審查,但當前的監督和合法性審查都對以上措施的必要性缺少前置審查。因此,引入對相關措施的必要性審查具有重要意義。必要性審查應著重關注以下幾方面:第一,審查擬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財產是否與案件有關,與案件無關的財產不予采取強制措施,防止“查扣凍”措施的隨意性。第二,賦予財產所有人提出必要性審查的權利。申請人提出申請的,需提供擔保或保證,防止財產流失或被惡意轉移。

(二)推動構建民營企業刑事合規制度

企業刑事合規,是指企業通過包括合規計劃在內的各種方式構建自身內控機制,督促企業及企業員工的經營管理活動與刑事法律規范的要求相符,并以外部刑事法規范為約束和指引,不斷增強企業自身對刑事法律風險的防控能力,進而避免企業產生刑事責任。企業刑事合規制度是引導民營企業有效降低犯罪風險、節約司法資源的有效路徑,也是健全民營企業刑事法制的有效措施,對完善民營經濟刑事法治保護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民營企業刑事合規制度的建設,不僅需要從企業自身管理入手,也需要司法機關、監管部門從外部予以引導,并以刑事合規制度與刑事司法制度的有效銜接對企業形成激勵。首先,司法機關可以審判實踐為基礎,發布民營企業刑事法律風險指南,對民營企業較易觸犯的罪名加以列舉,并定期更新涉及民營企業刑事案件典型案例,使民營企業能更加清晰地把握生產經營中的刑事法律“紅線”,有的放矢地構建自身刑事合規制度。其次,監管部門在制定企業合規指南時,將刑事合規的相應內容加入指南,從企業如何建立內部刑事合規體系、培育守法文化、評估和防范風險等方面入手作出指引。再次,增設單位犯罪暫緩起訴制度,司法機關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據此制度作出暫緩起訴的決定,由此建立起刑事合規制度與刑事訴訟制度的有效銜接。若企業在本次刑事案件發生前未曾出現過違法犯罪,具備較為完善的刑事合規制度,司法機關可將此情況作為對企業暫緩起訴的參考,要求企業在一定期限內彌補損失。企業在暫緩起訴期間若能夠按要求整改、挽回損失,則可從輕或減輕處罰;情節輕微,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業已消除的,可不予起訴,免除其刑事責任;不采取補救措施、未達到整改要求或在暫緩起訴期間又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則須恢復對企業的起訴,依法對其定罪量刑。

結語

民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長治久安的營商環境。民營經濟的刑事法治保護是營造法治營商環境的重要環節。黨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的刑事政策,為民營企業的刑事法律風險防控指明了方向。當前,在民營企業涉刑案件中,仍存在刑事政策理解不準確、刑法適用有偏差、刑事司法過度干預經濟等問題,引發了司法實踐中關于罪與非罪、罪名適用、刑事強制措施運用等方面的困惑。新時代背景下對民營企業的刑事法治保護,需要以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刑事法治理念和刑事政策為指導,合理調整、不斷完善民營經濟保護的刑事法制和機制,從而形成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良好土壤。

[參 考 文 獻]

[1] 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957.

[2] 陳興良.非法經營罪范圍的擴張及其限制——以行政許可為視角的考察[J].法學家,2021,(2):56.

[3] 韓博雅,鄭雪.非法經營罪司法擴張之檢視與反思[J].人民論壇,2021,(2):99.

[4] 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9.

[5] 盧勤忠.民營企業的刑事合規及刑事法風險防范探析[J].法學論壇,2020,(4):127.

[6] 黎宏.日本刑法精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6.

[7] 汪建成.為民營企業構筑良好法治環境[J].人民論壇,2020,(23):113.

〔責任編輯:張 毫〕

[收稿日期]2022-06-10

[基金項目]2021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新時代背景下民營企業的刑事法律風險防控研究”(NJSY21001)

[作者簡介]駱曉宇(1993—),女,內蒙古阿拉善人,講師,碩士,從事刑法學研究;

劉剛(1973—),男,湖南郴州人,刑法學研究所所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從事刑法學研究。

猜你喜歡
民營企業
構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法治保障
人大建設(2019年5期)2019-10-08 08:55:16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5:58
加強民營企業黨建工作探究
尋租、抽租與民營企業研發投入
2014上海民營企業100強
上海企業(2014年9期)2014-09-22 20:44:06
民營企業組建關工委的探索
中國火炬(2012年6期)2012-07-25 09:41:59
論民營企業創新的載體
民營企業關工委工作發展勢頭好
中國火炬(2010年12期)2010-07-25 13:26:22
民營企業關工委“五抓”出成效
中國火炬(2010年6期)2010-07-25 11:23:55
積極探索在民營企業建立關工委組織
中國火炬(2009年11期)2009-10-14 00:40: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日韩免费毛片|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深爱婷婷激情网|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91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a网站|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1区|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亚洲区第一页| 欧美午夜久久|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亚洲视频无码|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正在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夜夜操天天摸|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99在线国产|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日韩天堂网|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噜噜噜久久|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二区| 亚洲人成网址|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成人欧美日韩| v天堂中文在线|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色视频国产|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亚洲无码91视频|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