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 吳永平
【摘要】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因此在面對西方文化的傳入引起的挑戰時,要求一要加快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增強紅色文化話語權建設;二要利用新媒體優勢重塑價值觀念講好紅色故事;三要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創新宣傳方式和手段,多種路徑一起協同用力,不斷增強人們紅色文化的自信。紅色文化包含著傳統優秀文化的因素,為民族復興和繁榮提供了經驗和發展思路,具備著頑強的生命力,是中國走向偉大復興的文化見證和歷史底蘊。因此,在新時代世界疫情和復雜的國際背景之下,推動紅色文化自信建設成為重要目標和任務。
【關鍵詞】新時代;紅色文化自信;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45-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45.036
基金項目:2019年馬克思主義基礎研究重點項目研究課題《新時代信息化變革背景下貴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改革創新路徑探究》(項目編號:2020ZD007)。
紅色文化無論作為精神還是實物都見證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所形成的偉大精神品格和信仰為新時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實現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以新時代為背景,研究如何更好地推進紅色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一、新時代背景下培育紅色文化自信面臨的挑戰
(一)西方文化的傳入引起社會價值觀紊亂
首先,西方文化傳入對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方面的弱化。紅色文化作為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來源,既蘊含著“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內涵,也蘊含著仁、義、禮、讓的傳統優秀道德文化。但隨著西方自由民主觀念傳入中國,許多低劣信息和黃色暴力信息也隨之傳入,這些信息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品質和紅色文化所要表達的內涵完全相左,與中國人學習西方文化的初衷也是相背離的,嚴重影響和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價值建設和人民個人修養的提高。
其次,西方文化的傳入對紅色影視文化的沖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更需要發揮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斷實現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用紅色基因補鈣壯骨,弘揚社會正能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1]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建設,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電視電影題材每年都在不斷上映,如《八佰》《偽裝者》《我和我的祖國》等紅色電影通過重現歷史場景宣揚紅色革命精神,但其銷量遠低于好萊塢大片,這些西方的商業影片多年來占據了中國的多半市場,部分青年特別崇尚西方電影中的個人英雄主義,過于物質化和商品化自己的需求,忽視紅色文化所傳達的精神和內容,對堅持紅色文化自信造成一定的挑戰。
最后,西方文化的傳入對中國傳統節日等行為文化造成了沖擊。以紅色紀念日和節日為代表的紅色行為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神表達,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人民道德觀念和品質,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當代青少年很多時候對西方的節日更為重視,相比中國傳統節日,萬圣節、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更加受到重視,本國的建軍節、建黨節等節日等被忽視和淡化,這不僅給紅色文化發展和傳播造成了威脅,也給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堅持紅色文化自信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和困難。
(二)社會時代的變遷導致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不足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應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施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信心,文化自信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之上,其中既含有近現代以來的革命文化,又包含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先進文化。”[2]學習紅色革命文化,運用先進的紅色資源,才能更好地堅定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推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但隨著我國經濟、政治、科技等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紅色文化受到流行文化沖擊,讓部分人的信仰動搖,產生了認為紅色文化已經過時不符合當代中國發展的錯誤觀念。例如很多人認為紅色文化那種崇尚英勇犧牲、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精神在現在的和平年代已經不再適合,這種觀念長期存在會讓知識結構不足和信仰不堅定的普通民眾的認識出現偏差,沒有辦法真正領會到紅色文化的根本內涵及其價值,限制了紅色文化價值認知的傳承,認知不足從而導致對紅色文化的不自信。特別對于許多“00后”“10后”來說,出生于和平年代,生活優越的他們沒有經歷過革命戰爭時期的艱難困苦,時代的變遷讓他們很難通過簡單地了解來感受紅色文化所表達的精神和內容,更多關注的是網紅、互聯網、品牌、美食……與此同時,紅色文化建設相對于發展經濟、生產力等來說是一個新概念,雖然近些年來對其研究在火熱地進行著,但是在學界中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對紅色文化內涵中時間范圍、構成層次以及概念界限等存在著爭議,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沒有形成統一的合力,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自信。
(三)新媒體時代大眾化傳播模式的負面影響
從1990年以后,我國文化傳播的方式與之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21世紀新媒體時代大眾化的方式雖然讓信息更加快捷高效,但也讓紅色文化在發展的道路上產生了阻礙。
首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點對面”的傳播模式不同,新媒體時代的人們只要擁有網絡和移動終端,每個人都會成為話題和信息源,這讓信息更加高效便捷,但紅色文化在借助新媒體這個傳播方式的時候,其對受眾的學識、年齡、興趣愛好等沒有明確的分類,現階段的傳播過程中較少注意到這些方面,只是在簡單地宣傳思想,忽略了發揮紅色文化傳播的感染力和靈動力,難以引起人們的共鳴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從而進一步導致紅色文化面臨著受眾模糊、宣傳素材單一、宣傳故事死板等不足。
其次,紅色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借用新媒體這個渠道表達其精神內涵和力量的過程中,某些轉發者會根據自身的喜惡對紅色文化進行再編輯和撰寫,或者片面地截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對不知其然的個體進行暗示,對紅色文化的傳播造成了很大困難。
再次,新媒體時代大眾傳播匿名性這一特征讓自媒體內部信息紊亂粗俗,有很多虛假的紅色信息被傳播給人民群眾,甚至由于意識形態和知識程度的不同,西方國家鼓吹“平等”“自由”等觀點,讓還沒有形成堅定意識形態的少部分人喜愛西方的價值觀念,更有甚者還肆意詆毀革命英雄,破壞人們的信仰。
最后,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讓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成為新的交流方式和手段,其中的許多軟件成了人們吐槽和八卦的陣地,嚴重干擾了人民的視線,使人們無法區別是非對錯,讓紅色文化在新媒體時代受到更多的沖擊和挑戰。
(四)紅色資源在保護和宣傳方面缺乏專業性
堅持文化自信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讓人們充分理解紅色文化,在其傳承和發展中必須進行充分的宣傳教育,把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根據地、戰役遺址、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整合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然而現實卻與此相反,很多人對抗戰時期的英雄人物、地址和戰役完全是陌生的。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堅持文化自信的基礎和來源,所以紅色文化的宣傳方式和途徑本應該是多樣化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大力開發紅色資源,在紅色文化的宣傳和政策方面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關注和鼓勵,但是在實際對紅色資源的保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撓,很多不明真相的百姓不顧國家利益為實現自己的蠅頭小利阻撓政府的文化建設,強拆革命遺址。
在對紅色文化的宣傳方面,多停留在形式上,忽略其內在的經濟價值,“紅色文化是一種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文化,但是當前紅色文化被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等擠壓了存在空間。”[3]不論是在紅色文化還是在傳統文化的宣傳中,都要充分發揚其時代性特征,只有形成讓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為人們所接受,被人們內化于心。然而現在的宣傳形式比較刻板,與預期所達到的效果存在很大偏差,人民群眾往往受到抗日神劇的影響戲說和歪曲了歷史,人們所了解到的革命和實際情況完全不符,導致人們對革命精神理解不透徹,不能產生認同感,更嚴重還會引起人民對革命文化的逆反心理。
同時,紅色文化的宣傳方式不夠靈活且過于傳統,一般都以圖片展示、紀念館陳列等方式呈現,過高的票價讓紅色文化過于商業化、娛樂化。這種傳播方式過于單一化,缺乏反饋與互動,導致人們興趣不高,達不到將紅色文化內化成為精神動力的主旋律效果,很難堅持紅色文化自信。
二、打破認知困境:加快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增強
紅色文化話語權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4]習總書記在報告中肯定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作用,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紅色文化,要堅持自信,必須根據新時代人民群眾的認知情況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
一方面,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采取多元和靈活的方式來展現紅色文化的價值,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喜好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擺脫傳統的枯燥無聊的方式,充分把理論與實踐做一個結合,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紅色文化的環境。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征,組織人們到紅色基地參觀、演繹紅色經典,對紅色文化做一個全面且充分的認識,采取豐富多樣的形式來對紅色文化進行表達和展現,讓群眾充分理解和體驗紅色文化,從內心堅定紅色文化的內在精神動力和紅色文化的感召力,樹立紅色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對內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形成教育合力的同時,要推動紅色文化“走出去”。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和教科書,紅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底色,革命紅色文化不僅代表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政治思想,還代表著共產黨人的優良品質。深入進行黨史教育,必須對紅色文化的寶貴精神充分宣揚和汲取,最大限度地對紅色文化的價值進行有效釋放。紅色文化滋養著一批批敢于拼搏、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的英雄人物,當今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依舊存在抹黑我國形象的言論,需講好中國紅色故事推進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用中國的實踐向國際講述紅色文化獨特的魅力。只有堅持對紅色文化的正確理解,才能更好地傳遞紅色精神和力量,發揮紅色精神所帶來的寶貴價值和推動國家話語權建設,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景觀。
三、突破現實困境:利用新媒體優勢重塑價值觀念講好紅色故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紅色文化的宣傳已經不再是初期口口相傳的形式了,基于數字、網絡及其他現代技術而出現的新媒體帶來了多元化的宣傳方式。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更新傳統的教學、宣傳形式,通過大數據的精準定位,充分了解到不同群體的喜好和需求,根據不同類型的群體來制定相應科學和體系化的策略和方法,采取不同方式來進行精準推送。同時,可以利用當代大多數群體都在使用的“抖音”“微博”“繪畫”等形式宣傳一些高質量高權威的內容,全方位展示紅色文化的內容和精神特質,在新媒體傳播紅色文化過程中創新發布渠道,讓紅色文化變得更加生動、立體,把新媒體的快捷便利與黨和國家的公信力充分融合,與時俱進地滿足了社會各階層的需要,增加了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形成紅色文化的群體意識,讓紅色文化自信成為新時代的另一種形式的時代精神。
另一方面,加強對紅色文化宣傳途徑的監管。當今世界是多極化、信息化、多樣化的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各種文化呈現出多樣的表現形式,信息的輸出和接受也是多種多樣的,這一變化讓傳統意識形態受到了沖擊,社會的不良分子借此標榜個性解放、拜金和享樂主義。而青年一代正處在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在這些自身無法辨別的文化中迷失自己,對新媒體加強監管,發揮好其在傳播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統籌社會、學校及家庭教育,形成對紅色文化價值認知的專業教育環境和社會共識,凝聚紅色文化精神指導,用歷史來提醒廣大青年學者,對西方國家傳入的各種觀念警惕,提升紅色作品的質量和吸引力,重塑遭到西方觀念所沖擊的傳統價值觀念,打破西方傳入的這些“快餐”式的文化觀念,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四、更新實踐機制: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創新宣傳
方式和手段
紅色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既包括革命戰爭年代水深火熱的斗爭精神,也包括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卓越進步,既有激烈殘酷的戰斗內涵又有情感深厚的同志情義。在新時代的視域下,如何讓內涵豐富的紅色文化發出時代的光芒,這是多年來黨和國家在不斷探索的重要問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之下,堅持紅色文化自信,需要充分與時代特征相結合抓住歷史發展的機遇,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價值。
首先,紅色文化需要在內容上進行創新。堅持生動有趣的內容是抓住人們眼球引起吸引力的核心,要讓紅色文化煥發生機活力,就必須突破傳統內容中俗套、缺乏深度、遠離生活的部分,同時剔除不符史實抹黑革命先烈的內容。要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以人民群眾為基礎、以史實為依據,找準契合點和切入點,創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作品,讓人民群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與洗禮,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紅色文化、踐行紅色文化。
其次是傳播方式的創新。豐富的紅色文化為中華人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指引,而傳統的宣傳方式不僅沒有充分表達出紅色文化的精神意蘊還讓很多人談“紅”色變,從內心產生排斥。充分利用高科技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如對建黨以來各時期的文物用語音講述、3D立體空間展示,對靜態的文物做動態靈活的表達,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使傾聽者愿意傾聽且樂于傾聽。還可借微視頻將精簡的敘事、直接的講述、分解的細節匯集成板塊,對人民進行推送以達到增強人民堅持紅色文化自信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 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谷玉瑩,劉大勇.新時代弘揚紅色文化的三重困境與實踐路徑[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06):37-40.
[4]孫力.“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揭示[J].思想理論教育,2021,(09):17-24.
作者簡介:
謝敏,女,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吳永平,女,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