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教興國是我國的基本戰略之一,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主要短板。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教育資源在總量和分布的均衡情況方面也日趨合理。總體上來看,“教育公平”正在從發展目標逐步變成現實,但在農村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短缺、教育水平落后的情況依然比較嚴峻。作為教育體系的必要組成部分,農村幼師隊伍建設正面臨著一系列現實難題。聚焦農村貧困地區的幼師隊伍建設現狀與問題,先是回顧了我國幼師隊伍建設的歷史經驗,進而以此為借鑒,探討分析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幼師隊伍建設的現狀和難點,并提出優化貧困地區幼師隊伍建設的主要思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貧困地區;幼師隊伍建設;優化策略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隨著人口形勢的日趨緊張,農村貧困地區的衰落、衰敗現象更加嚴重,其根本內因在于教育缺失引發的鄉村貧困代際傳遞。加強教育,是扭轉鄉村頹勢的長遠策略,也是促進國家各地區均衡發展、如期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戰略。教育體系的完善,既包括正規學齡范疇內的中小學教育,也包括學齡前的幼兒園教育。作為教育的啟蒙時期,學前教育對農村青少年的成長發揮著更關鍵的作用,完善幼師隊伍建設,是改變貧困地區教育現狀的重要途徑。
一、我國幼師隊伍建設歷程及相關啟示
(一)幼師隊伍建設歷程
總體上來看,我國幼師隊伍建設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分別是奠基階段、恢復階段、快速發展階段。
1.奠基階段(1951—196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師資力量匱乏,是當時面臨的首要教育難題。1951年,第一次全國師范教育會議召開,首次提出“正規師范教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建設方針,為幼師隊伍的快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指導理論體系,幼師建設逐漸步入正軌。前兩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完成,顯著改善了整個社會的物資供應,也為幼師隊伍的按計劃擴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1951年到1965年,我國幼師隊伍在從業數量和學歷水平方面,均取得了明顯進步,人數方面,符合國家標準的幼師數量從1951年初的0.2萬人上升至1965年的6.18萬;學歷結構方面,僅1955年到1957年,擁有中等學校學歷層次的幼師人數,即從2萬人上升至3.5萬人。
2.恢復階段(1978—2001)
1978年,發展停滯多年的幼兒園教育體系建設進入了恢復階段。有賴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奠基性建設,到1979年,我國專業幼師類師范院校已有22所,高等院校數量的增加,保障了幼師隊伍建設的專業性和持續性。從1980年到2001年初,我國教育部先后出臺多份指導性文件,對發展中的幼師建設進行規范指導。其中,1989年的《幼兒園工作規程》,首次對幼兒園各崗位人員的專業資質做出明確要求,199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將幼師的師范學歷,以教師資格的形式,列為從事相關教育行業的硬性標準。經過長達20年的穩定恢復,我國幼師隊伍的學歷層次快速提升,到2000年,具備中等師范及以上學歷的幼師,占比已經接近90%,在這個過程中,日趨完善的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體系發揮了積極作用。
3.快速發展階段(2002—現在)
以2001年12月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為重要標志,我國經濟和教育事業幾乎同時步入快車道。截至2019年,我國專職幼師數量已達到276萬人,在從業人數快速擴展的情況下,學歷結構也始終穩定在專科水平以上。學歷、職業水平、數量的三重提升,與幼師經濟待遇的改善,共同構成了該階段的主要發展成果。
(二)優化幼師隊伍建設的歷史經驗
結合我國幼師隊伍建設的基本歷程可以看到,促成我國幼師隊伍建設迅速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成功經驗,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對應制度導向、核心方法和物質保障三個層面。
1.發揮制度化常態保障優勢
一系列制度法規的完善起到了根本的指導和保障作用。與幼師職業發展、幼師培養相關的部門文件,為相關院校和行業制定發展規劃,循序漸進地完善實施幼師培養流程,提供了重要尺標。幼師準入門檻的法規化,從入職源頭保障了幼師行業的基本水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次托幼工作會議,為包括幼師執教規范在內的幼兒園各方面運作提出了翔實、可行的要求。
2.師范教育和職后培訓相結合
幼師培訓方式和培養難度,影響著幼師隊伍的持續擴充以及整體水平的穩步提升。依托職業師范教育和職后培訓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有力緩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教師資源極度貧乏的現實[1]。幼兒師范、普通師范幼師專業、高等師范幼師班的職業教育梯隊,使科學的幼兒教育理念得到有效普及;而定期化的在職幼師培訓,則有力提升了幼師的工作經驗和專業素養。歷史發展經驗證明,職前職后培訓相結合是我國迅速扭轉幼師隊伍薄弱情況的主要方法論。
3.注重教師待遇和地位改善
尊師重教,是我國的優良傳統,也是科教興國戰略得以實施的內在要求。確保教師待遇的持續改善,在全社會樹立起尊重教師行業的良好風氣,是確保教師隊伍持續擴大,教師水平不斷提升的外在動力。自1953年以來,我國相關部門圍繞提升幼師待遇的議題,出臺了一系列部門決定。從政策層面,指出了改善幼師福利的總體方向。在具體實施上,明確提出“保教人員待遇不應低于區、街生產人員一般水平”的重要原則。
二、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農村幼師隊伍建設
(一)鄉村振興戰略概述
鄉村振興戰略是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發展戰略之一,也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綱領。在2018年1月正式出臺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對戰略實施相關的經濟基礎、主要舉措、發展目標做出一一說明,其發展目標涉及農村特色化經濟建設、農村文化弘揚、農村教育普及等多個重要方面。該戰略的實施,對于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緩解農村貧困地區“空心化”情況,以及從根本上扭轉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2]。
(二)幼師隊伍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系
在農村地區學前教育方面,《實施意見》特別指出,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高度重視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農村義務教育體系,切實改善農村教學環境,加大農村教學資源扶持力度。黨的十九大指出“幼有所育,師是關鍵”,幼師隊伍建設是學前教育水平提升的必要環節,是農村脫貧工作的重點,也是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舉措。
三、貧困地區幼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問題
(一)貧困地區幼師人員緊缺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貧困地區學前教育事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數據顯示,僅在2014年,我國的農村專任幼師人數增長突破18萬,漲幅超過10%,增長幅度遠高于城鎮和市區,這一數據說明農村以及貧困地區的學齡前兒童將有更多接受專業學前教育的機會。但是,對這一時期的城鄉幼師占比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在全國的學前教育專任教師中,城市幼師人數所占比例接近五成,鄉鎮幼師占比約為35%,也就是說,農村地區的幼師數量僅占全國幼師總人數的六分之一左右。盡管貧困地區的學前教育保教人員在人數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但不管在私立幼兒園還是公立幼兒園,專職保教崗位以及教職工崗位仍舊存在較大缺口,特別是在私立幼兒園,普遍存在班額大、保教人員配備不完善等情況。貧困地區幼師人數不足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學前教育的質量和成效,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實現。
(二)幼兒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升
對于貧困地區的學前教育事業而言,幼師隊伍的質量和專業素養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幼兒教師的學歷和專業知識水平往往成為其專業素養的衡量標準。因此,我國于2016年推出《幼兒園工作規程》,對幼兒園保教人員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做出嚴格規定,要求幼兒教師具備相應的保教知識和專業學歷。經過調查多個貧困縣、鄉的幼兒園能夠發現,當前的貧困地區幼師隊伍已經在學歷方面有所提升,但部分幼兒園仍舊存在幼兒教師學歷偏低、專業素養有待提升的問題。尤其是在貧困地區的私立幼兒園,幼兒教師質量不高、專業素養偏低的情況普遍存在。在我國,由于受到招生額度以及園所數量等方面的限制,公立幼兒園的在園幼兒人數通常遠低于私立幼兒園,這一情況加劇了后者的保教負擔,龐大的辦園規模和幼兒數量降低了私立幼兒園組織幼師進行再學習的能力,影響了幼師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三)幼兒教師待遇亟須提高
一直以來,我國貧困地區的幼兒教師在薪資和福利待遇方面都缺乏應有的保障。工作環境差、薪資水平低、職業發展停滯不前等問題,使具備相關資質的幼師不愿到貧困地區從事教育工作,進而制約了當地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與此同時,部分沒有專業背景和相關學歷的幼兒教師無法獲取幼兒教師資格證書,更加難以考取編制,這一情況使幼師無法享受相關待遇和福利。長此以往,勢必降低廣大幼師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意識,進而降低幼教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上述情況是貧困地區幼教行業人員流失以及幼師隊伍人數嚴重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優化幼師隊伍建設的主要策略
(一)擴充貧困地區幼師隊伍
教育部等五部門于2018年推出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為培育農村地區幼兒教師、補充貧困區幼師資源做出重要指示。為擴大貧困地區幼兒教師來源,確保貧困地區的幼兒能夠享有充足的學前教育資源,教育部制定學前教育專業定向培養師范生的制度。為實現貧困地區幼師隊伍的擴充,貧困地區的學前教育改革可以采取培養特崗教師、優化幼師學歷、年齡結構等政策,完善當地的學前教育師資配置,以山東省的鄉鎮幼兒園師資配備為例,農村及鄉鎮幼兒園的在職幼師中,公辦教師占比不得低于50%。
(二)提升幼兒教師整體質量
貧困地區幼師質量的提升,不僅有賴于本地區的學前教育政策,還和整個國家的教育改革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從國家層面來說,我國教育體系的健全和完善程度是幼兒教師的整體水平能否得到提升的前提條件;從地方層面分析,有關學前教育事業的政策傾斜,影響著幼師隊伍的質量提升。加強貧困地區幼師隊伍建設、提升幼師專業素養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作。首先,貧困地區幼師質量的提升所涉及的內容不僅包括專業幼師的引進、培養體系,還包括對廣大在職幼師的評估、獎勵等制度,特別是在幼兒教師招聘上崗環節,嚴把幼師入職關卡,堅持遵循保教人員持證上崗原則。其次,完善幼兒教師入職后的再學習、再培訓機制,組織幼師學習專業的保教知識和學前教育理念,提高幼師工作能力和責任感,充分激發廣大貧困地區幼兒教師自我提升的積極性,爭取通過專業培訓和相關的工作考核制度,使在職幼師的專業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提高貧困地區幼師待遇
為解決貧困地區幼兒教師薪酬待遇低、幼師隊伍人才流失的問題,應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提升貧困地區幼師待遇,在涉及幼兒教師福利的職稱、編制以及社會保障等問題上,可以實行一定程度的傾斜政策。例如,健全貧困地區幼師保障體系,為貧困地區幼兒教師繳納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減少城鄉幼師收入差異等,使貧困地區幼師的生活和職業發展得到有效保障。對任職于貧困邊遠地區的幼兒教師,應在政策上予以幫助,如給予相應的補貼、提高幼師津貼額度、授予其相關的榮譽稱號等,同時在物質和精神上予以支持,使貧困地區幼師所面臨的工作、生活環境差的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四)建立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監管機制
對于我國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學齡前兒童來說,學前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不僅意味著教育資源的豐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彰顯教育部所提倡的教育公平性原則。貧困地區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是提高我國國民受教育水平、打破代際傳遞的貧困現象、推動農村地區人口脫貧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因此,學前教育有必要建立相關的保障機制,確立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監管體系,推動貫徹和落實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的普惠性和普及性,使幼兒教師應有的福利待遇、晉升以及培訓機會得到保障。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了對農村地區落后原因的精準把握,該原因可簡單歸結為一句話,即經濟落后源于產業落后,而產業落后源于整體教育水平落后。農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貧困地區扭轉教育資源貧乏、教育水平落后的情況創造了絕佳的歷史時機。就學前教育改善的課題而言,其解決思路應立足于農村幼師隊伍的提升,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則應從政策導向、教師待遇改善、教師培訓模式創新三個方面著手。
參考文獻:
[1]曲正偉,關添元.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問題及政策選擇[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33(10):12-16.
[2]石連海,田曉苗.我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的發展與創新[J].教育研究,2018,39(9):149-153.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研究成果(XJK19CGD030);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研究成果(20C0133)。
作者簡介:馬媛(1991—),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幼兒園游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