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英
《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的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的過程,為解決學生學習問題,要積極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性、現實性的數學活動中。”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與時俱進,將微課融入到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充分發揮微課短小精悍、生動活潑、指向性強的特長和優勢,讓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激發,促使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提升。
巧用微課演示,重燃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而言,圖形與幾何知識內容抽象復雜,學習起來很有難度。如果教師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學生只能通過教材了解到相關概念和知識,不能深入理解相應的原理并進行實際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將微課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重燃學生的學習激情,促使他們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比如,在“平移與旋轉”這章節的教學中,雖然平移與旋轉是最常見的兩種形式,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思維發展不成熟,不能將物體的運動與具體的生活相聯系,理解起來具有很大難度。對此,將微課引入到課堂中,根據本章節一個知識點進行短時間的教學。在具體制作過程中,借助微課當中的特寫鏡頭,在課堂教學中重點突出平移與旋轉的不同特征,向學生對旋轉與平移的重難點進行針對性的解釋說明,讓學生直觀明了物體兩種運動變化的特點。同時,借助微課,把旋轉、平移與具體生活中的事物相聯系,為學生播放飛機和風車動圖,并要求他們認真觀察,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切實有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精選微課內容,突出教學
重點眾所周知,微課質量直接決定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要做好微課主題界定工作,認真探究教學內容,通過不斷地調整和篩選,將最能體現教學重要內容的知識點融入到微課當中,并借助多媒體將教學內容做成3 至5 分鐘的精簡視頻。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教學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時,通過微課演示出來,讓學生更好地明確本課堂學習知識的重點及難點,再進行反復強調相關知識點,讓學生對整個知識體系的學習能夠融會貫通,達到實際運用的效果。
比如,在《圓柱體的初步認識》的教學過程中,將圓柱的認知作為重點,通過微視頻的方式全面徹底地分析圓柱上底面、下底面、側面,通過微課不斷地演示圓柱拆分、組合的過程,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明確圓柱具有哪些特征?再引導學生將跟圓柱有關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進而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掌握關于圓柱方面的知識。
另外,在圓的面積教學過程中,借助微視頻向學生滲透一種轉化思維,即將圓面積計算有效地轉化其他圖形進行計算,最大化地調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在充分利用微課進行演示的同時,還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將圓形紙片平均剪成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等進行類推,通過這樣的類推圖慢慢接近長方形,讓學生對圓的面積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完成這些環節后,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歸納,讓他們切實有效地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也懂得如何進行實踐操作。
匯集微課資源,設計微課專題系列
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前后所學知識進行相互對比,有機地聯系起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專題式微課”“系列微課”的系統設計,最大化發揮微課的優勢。專題系列微課不僅可以讓學生反復地觀看,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還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區分和聯系,讓學生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比如,教師可以將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面積推導,以及各平面圖形之間面積關系的知識體系,切實有效地設計成一個系列微課專題,再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微信、QQ等發布在家長群中,以便于家長利用相應的資料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短小精悍的動態教學視頻,幫助學生掌握教學重難點、培養空間意識,促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