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提出,為我國教育事業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注重在小學階段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雙減”政策提出的改革措施對語文教育進行創新和改革,對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雙減”政策下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改革與創新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教師采取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加強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革新語文教學方法等措施,以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相比城市小學,農村小學在資源、師資力量以及教學模式方面存在明顯的落后,所以當前背景下要大力發展農村小學的教育,而提升農村小學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是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國農村小學仍然存在教育資源浪費的現象,長此以往,無法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效果。而為了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水平,提升課堂資源利用率,應對語文教育教學進行創新和改革,所以,強化教育資源利用率,實施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對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效果作用十分明顯。
一、“雙減”政策下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減負增效的意義
在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根據“雙減”政策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根據農村小學語文教育現狀,對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和優化,對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減負增效具有重要價值?!半p減”政策的提出,對農村學校和教師來講意義重大。對教師來說,“雙減”政策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多元化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教師應學習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這樣不僅能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也能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自信心也會不斷得到增強,這對教師自身以及學生自身發展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對學校來說,“雙減”政策的實施,使農村小學語文教育資源的控制效果得到明顯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資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這對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意義重大。
二、“雙減”政策下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減負增效的現實困境
(一)教師教學觀念亟待更新,專業性不足
目前,多數農村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雖然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相對城市教師來說更具有責任感,但由于農村教育環境、教育資源和教育手段不夠完善,教師教學水平有限,并且部分教師受到軟件和硬件設備的限制,自身教學理念更新緩慢,專業性不足。因此現階段提出了“雙減”政策,但由于大多師范院校畢業生不愿意來農村展開教學,從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學生綜合素質存在差異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認為學生需要扎實掌握語文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后續學習。學生對語文教材的掌握程度,教師多以成績來定義,沒有根據“雙減”政策提出的教學改革措施對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也沒有根據“雙減”政策提出的人才培育要求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培育以及思維啟發,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
(三)語文教學方法傳統,教學內容匱乏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雖然語文教師具備較強責任感,但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不利于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并且多數教師沒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不能準確合理地運用新教學手段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導致小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逐漸失去興趣。另外,農村語文教師過度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講解,忽視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忽視了語文課外拓展教學,不利于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也阻礙了學生全面發展。
三、“雙減”政策下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減負增效的實施路徑
(一)更新教師教學觀念,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在“雙減”政策下,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對小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以此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效果。而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育質量和效率有多種路徑,其中,更新教師教學觀念、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是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關鍵。首先,農村學校管理者應定期組織校內教師到相關機構參加培訓,多方面提升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小學語文教師能夠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更新傳統教學觀念,學習現代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但由于農村教學設備還有待完善,農村學生對外界知識以及社會的接觸也存在一定滯后性,而這就充分體現出語文教師不斷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將最新教育資源和教育方法融入農村教育工作中,且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緊跟時代發展趨勢,調整自身教學觀念,才能充分發揮出現代教學資源和教學形式的價值,使學生在農村語文課堂中也能了解到世界,為學生提供開闊眼界的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今后發展夯實基礎。
(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根據“雙減”政策提出的改革措施,對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轉變自身教學觀念,意識到語文教學活動的改革與創新,其主要目的是改變偏理論的教育方式,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理論知識的教學,還應重視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培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注重開展素質教育,將素質教育與語文教育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語文學習成績能有所提升,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各方面能力進行分析,對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為學生在課堂中預留部分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實踐,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交流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課堂中不僅能從教師身上獲取語文知識和其他知識,還能發揮自身的力量進行自主學習和實踐,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更好地挖掘學生潛力,使農村學生也能夠學會表達自己、提升自己。
(三)加強語文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小學是幫助學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而農村雖然存在一些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的問題,但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農村當地的語文資源展開教學,使學生轉變對農村的片面認識,認識農村周圍更多的事物,認識更大更廣闊的世界。充分發揮農村自身的優勢,加強語文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對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將課程教學時間一分為二,一部分用來傳授學生語文理論知識,另一部分用來開展語文實踐教學,結合語文基礎教學內容,將本地的風土人情融入語文教學內容中,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個性學習需求,開展適宜的語文課外活動。教師要意識到語文課外活動不僅是簡單的學習和觀賞,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能夠更深層次地領悟到語文基礎知識的內在含義,開拓眼界,為今后開展素質教育做鋪墊。
(四)革新語文教學方法,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雙減”政策下,在農村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要想確保課堂教學有效,則應重視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根據農村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個性學習需求,選用不同的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強語文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恰到好處的語文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還能提高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內容偏向理論性知識,教師利用學校提供的新媒體教學設備展開教學活動,可為學生下載趣味性較強的教學圖片或者教學視頻,在課堂中預留部分時間為學生播放畫面場景,這樣,學生能夠深層次了解到語文教學內容所表達的含義,也能更直觀地了解教師講解的語文知識,而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對語文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調整和創新,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提升農村語文教育資源利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根據“雙減”政策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對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轉變自身教學觀念,意識到在語文教育中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校應對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優化語文教學內容,加強語文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提升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根據“雙減”政策提出的教學改革要求,提升農村語文教學有效性,是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效率和質量的重要前提保障。
參考文獻:
[1]姚柳察,魏晟弘.農村小學語文教育影響因素分析[J].大眾科技,2021,23(6):133-135.
[2]孫慧.淺析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及對策[J].現代交際,2017(18):145.
[3]陳立平.論如何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J].才智,2019(7):89.
[4]姚玉超.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4):250-251.
作者簡介:朱寶蘭(1975—),女,漢族,甘肅卓尼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從1997年在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學區柳林小學任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