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臻煒 龐光垚 朱肖穎
[摘? ? ? ? ? ?要]?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在工科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成為一項緊迫的時代課題。WEB前端開發技術課程在教學改革中構建了“傳創融合,同心同向同行”課程思政建設總體設計,提煉了“以前端為媒,講好中國故事”的思政融入點,“認知—認同—踐行”三遞進、“同參與—共踐行”兩步走策略,并落實于教學內容建設、教學組織與實施、課程考核評價,以期為工科類課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推進“三全育人”新格局提供借鑒參考。
[關? ? 鍵? ?詞]?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WEB前端開發技術;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34-0054-04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國非常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即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思政作為培養學生德育的主要內容,需要被各個教師引進課堂之中,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2021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還曾指出:除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授其余科目的教師還應該發揮課堂教學的主要作用,推進課程思政化建設,拓展現代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途徑,讓其可全方位受到教育。
WEB前端開發技術面向數字媒體技術專業開設,是人才培養目標中前端開發方向的基礎核心課程。培養具備前端開發工程師、UI設計師基本技能與工程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本門課程的傳統教學往往面臨以下問題:前端界面設計需要中國風格、文化自信,但傳統課程缺乏與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工科教學重技術缺乏人文素養教育;工程倫理教育授課教師主要是思政專業背景,結合工程實際問題開展教育深度不夠,因此缺失課程思政元素,無法達到人才培養目標。
本文圍繞WEB前端開發技術課程思政建設,闡述課程思政建設總體設計、教學內容建設、教學組織與實施、課程考核評價等內容,并展示了典型的思政案例,為實現工科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一、WEB前端開發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總體設計情況
課程依據學校“面向產業和行業、注重實踐、服務地方”的人才培養定位,面向數字媒體技術交叉學科專業,培養“媒體融合時代”下從事WEB前端界面設計與開發,具備工程倫理意識、踐行工匠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的創新應用型人才[2]。
(一)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工科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遵循“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教學標準,全面貫徹落實“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及能力培養”的教學過程,可借鑒古今的實例作為教育資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3]。對學生的課程教育還應該重視WEB前端知識的傳授,提升學生的專業性,培養符合行業發展方向、崗位需求的WEB前端工程師與UI設計師。提升創新能力與工程素養,培養具備文化自信、職業理想和工程創新能力的數字媒體人才。
(二)課程思政建設總體設計“同心同向同行”
教學內容建設,結合專業“傳創融合”理念,梳理專業教育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人文藝術、職業素養,形成“同心”關系[4]。教學組織與實施,以“基礎課堂、訓戰課堂、企業課堂”三階課堂為載體,通過“隱性融合”方式,將立德樹人目標融入教學實訓全過程,形成人才培養各環節之間的思政教育“同向”合力。以“工藝兼備、兩融合”能力素質培養方案,開展社會實踐和創新實踐活動,工程與藝術創新融合,講好中國故事,激發學生“同行”動能[5]。
二、WEB前端開發技術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情況
(一)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同心”,“以前端為媒,講好中國故事”
圍繞課程育人目標,深挖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以“隱性融合”為原則,結合本專業動畫制作、視頻剪輯、三維建模等技術優勢,確立“以前端為媒,講好中國故事”的思政融入點,拆解“工程倫理、工匠精神、文化自信”三個課程思政核心目標,逐步形成獨特的授課特點,其在進行內容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工程倫理教育,建立正確的計算機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觀,破解工科教育“重實用輕人文、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
2.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使得學生具有WEB前端的職業認同感、責任感、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專注感,改變大學生“重短期成效,輕長期沉淀”的學習方式。
3.堅定文化自信,用網站講好中國故事,提高網絡政治敏銳性。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引導學生用網站作品展現中國優秀文化,自覺繼承傳統文化精髓,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6]。
由此,其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如文末表1所示。
(二)課程思政與教學組織實施“同向同行”,“認知—認同—踐行”
課程構建了“基礎課堂、訓戰課堂、企業課堂”三階課堂教學實施路徑,其內容如文末表2所示。
如表2所示,1~13周“基礎課堂”主要采用“PBL+翻轉課堂”模式。課前SPOC平臺線上學習,完成基本知識構建;課中PBL+翻轉課堂,完成知識內化;課后問題反饋和“輸出式學習”。夯實前端基礎技能,跨學科知識融合。通過課題調研、案例分析,將思政教育由認知內化為認同。
例如,第7章“7.6網站的測試與發布”,采用“PBL+翻轉課堂”模式。課前:進行網站調研,總結網站常見錯誤,統計版尾信息構成,認識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和網安備案目的、流程。課中:分組匯報調研情況,理解認同中央關于加強互聯網行業管理、凈化互聯網絡環境的要求,強化專業倫理意識、職業道德規范。課后實踐:申請域名服務器并進行ICP備案,踐行舉報、監督互聯網違法與不良信息傳播。體現課程思政與教學組織實施“同向同行”,“認知—認同—踐行”。
14~17周“訓戰課堂”,首先結合學科競賽發布實戰項目要求,分解成子任務,然后通過“項目驅動,過程指導,同伴學習,以賽代考”的組織方法,完成符合競賽要求的期考作品,并進行展示、互評,最后參賽。提升工程素養與跨學科融合創新能力。
例如,第8章“網站建設流程”,采用“項目驅動,過程指導,以賽代考”的組織方法。課前:SPOC平臺自學,結合學科競賽中網站前端類別要求,自選主題,以團隊為單位完成《網站建設方案》。課中:方案分組展示,探討選題意義、方案可行性。例如,關注“適老化”“關懷設計”技術,強調前端開發的社會責任;網站素材收集培養版權意識,強調創新力的重要性。課后實踐:優化網站建設方案,課程思政由“同參與”主動變為“共踐行”。
18周“企業課堂”,“企業主導,項目實戰”。企業進校園,首先進行前端行業趨勢宣講,使學生直觀接觸行業動態,體驗技術變革;接著是項目實戰,學生組建項目組,角色分工,企業導師技術講授、實戰指導;最后進行項目成果展示,評比優秀團隊。近距離體驗前端技術快速拓展,提升工程能力,從“踐行”檢驗思政內化效果。
(三)課程思政在專業實踐中“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足見參與、實踐對達成課程思政目標的重要性。本課程采取“同參與—共踐行”兩步走的策略。
1.從“合作學習”“學習評價”保障課程思政學生“同參與”。通過優秀網站分享、團隊項目、課堂任務等合作學習方式深化學生參與度;以組間互評、思政專項評分等課程考核評價方式保障參與度。
課程考核評價圍繞兩個核心: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檢測教學目標達成度;對教學質量評價,促進教學持續改進。設計了多元互動教學評價方案,如文末圖1所示。
2.以“成就動機”激發學生“共踐行”動能。緊扣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優勢,通過在“筑夢支教,科技童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文化創意大賽紅色主題教育活動等學科競賽、“三下鄉”實踐、教師科研、創新創業項目等社會實踐和創新實踐活動中應用前端技術、工程與藝術融合創新,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創作熱情,在成就里感受個人價值,在技術融合創新中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內在“踐行”動能。
三、課程思政改革特色與成效
WEB前端開發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總體設計“傳創融合,同心同向同行”。課程提煉了“以前端為媒,講好中國故事”的思政融入點,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同心”;“認知—認同—踐行”三遞進策略,課程思政與教學組織實施“同向同行”。課程思政在專業實踐中采取“同參與—共踐行”兩步走策略,從“合作學習”“課程考核評價”保障課程思政的學生“同參與”,以“成就動機”激發學生“共踐行”動能。
課程經過不斷探索改革實踐,根據期末教學問卷數據顯示,課程評價等級“優秀”,學生課程評價滿意度較高。“立德樹人”成果初顯,航天科技、三星堆和大量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站作品,體現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優秀作品申請域名并通過工信部備案,通過互聯網以“前端”為媒,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近三年來,前端交互類作品在學科競賽中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13項,省級獎項43項,涉及學生169人次。工程素質、跨學科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作品更具跨學科多元化表現,并能根據實際需求完成中共梧州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網站、梧州航道養護中心信息平臺等多項服務地方建設項目。
四、課程建設計劃
(一)持續提升團隊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
以反思性實踐、教學改革項目、培訓交流等方式,持續提升育德意識,把握國內外各種政策變化,將新政策、時事融入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讓學生始終處于知識和時局的最前沿;提高育德能力,在尊重專業教學和知識體系的前提下,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實訓過程結合,展現課程思政的專業性。
(二)深化多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路徑,拓展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
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全方位,其并不是一個單獨學科就可完成的任務,應該讓教師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將德育融入專業教學之中,深度挖掘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思想內涵,堅持以學生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提高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的自主性,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培養學生從多學科視角出發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探索實踐創新精神。
五、結語
近年來,我國非常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需要培養其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黨的十九大中指出:課程是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應以育人為本,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于高等教育而言,應針對大學生,在各個學科中添加思政元素,讓其養成良好的行事作風和優良的品格。在WEB前端開發技術工科類專業課程中添加思政教育,遵循“認知—認同—踐行”三遞進、“同參與—共踐行”兩步走策略,深刻落實于教育內容建設、教學組織與實施中,并積極開展教學實踐,不斷修改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希望通過研究,加速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改革。
參考文獻:
[1]馮春芳.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評《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22(1):129.
[2]鐘丹丹,黃家周.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核心素養及其生成邏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8):81-84.
[3]陳根.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育人的實踐研究[J].教育探索,2021(4):69-72.
[4]韓喜平,肖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能”與“不能”[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4):131-134.
[5]郭樹清.論全面提升高校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評《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規律》[J].領導科學,2021(4):126.
[6]石建勛,付德波,李海英.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重點是“三觀”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20(24):38-40.
基金項目:2022年梧州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Wyjg2022A016);202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NO.
2022JGA339);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NO.2021JGB360);2018—2019年度梧州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NO.Wyjg2019A094);2018—2019年度梧州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NO.Wyjg2019B019)。
作者簡介:邸臻煒(1980—),女,漢族,山東商河人,碩士,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圖像處理、信息可視化。
*通訊作者:朱肖穎(1991—),女,漢族,廣西玉林人,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大數據技術,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