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惠
當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育人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師需要有效教學思政教育內容,將其應用在各個教學課程和環(huán)節(jié)中,以此構建自身的育人責任,同時還應該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內容相融合,促進學生“三觀”的樹立,以此不斷為社會輸出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課程思政需要以課程教學內容為載體,并且融合立德樹人根本,挖掘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元素,將其應用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學習,簡而言之,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一種融合,以此構建完善的育人環(huán)境,不斷幫助學生發(fā)展自己,實現高質量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實際上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觀念,更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需要與學校思想政治課程共同應用,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需求。但是當前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各類問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轉變傳統觀念,不斷改變教學形式,從而優(yōu)化教學工作,以此促進課程思政內容與學科之間的融合。
一、課程思政
在“雙減”背景下,怎樣才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成為各大學校研究的重點內容,在此過程中學校不僅需要滿足“雙減”需求,還要處理好學生升學的問題,二者協調處理才可保證“雙減”任務的推進。我國在出臺“雙減”政策后,各大學校轉變了新的教學思路,在新策略和新發(fā)展方面也落實了相關方案,同時在管理過程中也在積極推進“雙減”任務,在此背景下教育結構發(fā)生了變化,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學校還在學科教育中融入了思政教育內容,以此完善課程教學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需要不斷融入思想教育內容,結合文化知識設置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實現育人的主渠道,此過程需要從素質培養(yǎng)入手,因此需要將教學過程和結構進行優(yōu)化,以此滿足素質教育需求。
當前在我國教學活動中,課程思政教育需要不斷挖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以此保證二者的高度融合,此過程需要融入特色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等,才能保證課程教學效率和質量,并且還可通過此類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確保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但是由于各大學校對于此方面的教學比較欠缺,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很難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并且在課程思政與其他學科共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常采取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依然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因此教學效果并未滿足實際需求,所以在課程思政融合過程中需要緊抓專業(yè)課特色,將其融入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結合專業(yè)的技能知識不斷提升自身主觀能動性,站在全方位的角度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此時學校也應該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情況構建相應的體系并做好教師隊伍的完善工作。
二、“雙減”背景下思政教學需要活起來
(一)教學素材活起來
對于教師而言,在授課過程中所選的思政教育素材是否具備鮮活性直接決定了育人的效果和課程整體質量的好壞。經過一系列實踐證明思政教育素材的鮮活性需要體現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以此結合課程教學內容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其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并且引起共鳴,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充實學生的心靈。素材的鮮活性可以打動人心,所以教師需圍繞時代主題或者當前熱點內容將其應用在教學中,可以將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和成就等引入思政教學中,再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提高整體融合度,以此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后續(xù)還需做好答疑解惑,不斷引導青少年的價值觀,共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熱愛國家,從而樹立正確觀念,不斷充實人生、建設人生。
(二)思政主題活起來
由于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成長環(huán)境和學習階段的不同,思政融入的主體也需要不斷轉變。只有鮮活主題元素才可找準教育方向,才可保證教學效果。同時學校在此方面建設中還需遵循一定的思想原則,結合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感觀。后續(xù)還需與學情相結合,不斷提煉課程中的主體內容,按照分層教學的需求,優(yōu)化教學質量和水平,不斷推進思政教學,提高思政主題的融入性。此時教師還需做到直觀性和生動性,才可培養(yǎng)學生對課程的認同感,并且激發(fā)學生的少年夢,不斷為自身建設奠定基礎,還需引導學生勤奮學習,提高自身本領。對于高年段學生而言,需要重視培養(yǎng)他們的政治和文化的認同感,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正確認知我國歷史,不斷敬畏歷史。
(三)教學過程活起來
在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的意義重大,此時學校需要不斷強化自身教育陣地,靈活應用課程思政內容,以提高教學水平,不斷建設學生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地發(fā)展。此時教學需要活起來,因此需要深化課程改革內容,教師也需發(fā)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盡可能結合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同時也推進了課程教學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做到個性化教學,透徹分析各個學生的情況,用真理不斷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重視思政課程的思想建設和親和力,結合學科特點選擇具有針對性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師也應該轉變自身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互相尊重并且因材施教,以合作模式為基礎,確保教學模式的多樣化,逐步引導學生認真思考課程問題,積極討論并且探索合作,以此提升學生對課堂的歸屬感,實現教學的預期目標和效率。
(四)拓展資源活起來
資源的靈活性為課程增添了色彩,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靈活應用思政教育內容。此時學校也應該站在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堅持思政和學科課程的有機統一,創(chuàng)設載體和拓展各方面資源,不斷將立德樹人概念應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并且還需保證文化知識教育的需求,從而推行各類實踐活動,積極構建新的教育體系,不斷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從而保證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健康成長。思政課程活起來后,則需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不斷挖掘各科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將其應用在教學流程中,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并且達成相應的協同效應。此時教師需要重視載體的豐富性,不斷探索第一次備課內容,以此不斷堅持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性,將其融入學生的校園生活中,確保學生將課程中學習到的內容可以融入生活中。
(五)考核評價活起來
考核評價是課程建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考核評價體系可以為教師指引教育方向,同時還可幫助學校找尋新的教學理念,具備時代性,確保可以滿足學生的各方面需求。對于學校而言,靈活的思政教育需要靈活的考核評價體系,此時學校需要結合自身素材構建選擇方案和課程設計,結合資源進行考核,以此加快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建設,此過程還需重視育人的成果,并且考核體系也需滿足多元化的需求,盡可能對作業(yè)進行精簡。將思政內容融入學科之后,評價體系需要結合各類實踐和家長評價,以此作為參考;還可選擇教師互評或者小組互評的形式進行評價總結,這一過程更全面,并且也突出了準確性。學生的日常表現都需納入全過程考核機制中,此時思政教育也應該發(fā)揮出自身的鑄魂作用,以此促進學生各方面道德素養(yǎng)的優(yōu)化,不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轉變自身觀念。
三、思政內容與學科內容融合的實際應用
(一)建立教學團隊
當前加強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是推進課程思政與學科相融合的關鍵步驟,此時教師需要承擔立德樹人的使命,不斷建設自身,創(chuàng)新自身教學方式,同時結合教學團隊不斷優(yōu)勢互補,職能疊加,以此制定統一的教學標準。學生也應該積極配合教師,此時需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各類實踐活動,以此滿足實際需求。此項工作需要結合課外實踐活動共同進行,其可以滿足師生之間的密切配合需求,同時滿足協同育人的需求。教師也可以通過自行學習的方式完善自身價值觀念,不斷優(yōu)化自身思想,樹立新的教育觀念,以此推進課程教學,將思想建設融入學科教學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學團隊的建設是促進學生課程思政與各個學科之間相互融合的關鍵性因素,因此需要得到各個學校的重視。
(二)優(yōu)化教學內容
課程思政要結合時代發(fā)展變化而變化,因此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要求。當前對于我國教學課程而言,專業(yè)課的思政教育素材需要貼近教學內容,并且結合各類特定事件選擇可以與教學內容相融合的價值觀念進行教學優(yōu)化,簡而言之,與時事相融合,以此充分挖掘教學內容和價值觀念之間的結合點,從而建設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思路。在此過程中還需要重視學科的特點,需要結合當下的熱點內容設定問題,再結合各類思政素材,不斷充實教學課堂,從而實現二者之間的互補關系。
例如,在科學教學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特色選擇動物的遺傳學作為教學的案例,以此講述遺傳的連鎖反應,并且還需介紹各類動物的性別決定方案,從而對標記內容進行完善,此過程還可拓展對科學的認知。而教師在選擇講述動物時,可以從人類的發(fā)展講起,通過人類延伸到動物,再結合目前我國相關的技術進行細化。所以將各類學科知識內容緊密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理解科學課程中的理論。結合各類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研究熱點和知識內容,還可以增強學生認真學習的精神,還需結合創(chuàng)新理念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除此之外,課程思政內容在發(fā)展建設過程中還可以結合課程考核進行,此過程需要與時俱進,并且保證知識水平與價值之間的融合,后續(xù)對其進行綜合評定,激發(fā)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念,從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參與活動的信心。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對于學習方法而言,需要站在專業(yè)課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可以選擇專業(yè)課和網絡課程同時進行的方式進行教學,此過程涉及幾個教學模式:啟發(fā)式、案例式、互動式,通過各類教學形式的應用,教學方法也需結合實際需求不斷轉變,才可滿足思政教育的需求,同時還應該建立課程教學的示范章節(jié),以此推進思政示范課的
進度。
對于專業(yè)課程而言,一般會以專業(yè)知識為載體,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斷應用各類教學模式,以此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以人物專題激發(fā)學生的自我認知,如在我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并且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袁隆平。通過介紹任務探索此專業(yè)領域的重大成就,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并且促使學生不斷追求真理,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而網絡課程主要應用互聯網技術,并且發(fā)揮出互聯網技術的優(yōu)勢,結合大數據內容應用新媒體進行教學。此時學校可以選擇借助慕課、微課等在線教學軟件進行課程資源的融合,同時還需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各個學科領域的熱點事件,以此為教學材料,建設相應的專題式線上教學內容,還可以應用典型案例進行教學。當前我國網絡教學平臺較多,教師可以結合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對于線上線下教學方式融合而言,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可提高整體參與度,以此教師還能達到育人的效果,所以符合當前我國教學改革需求。
(四)推進課堂實踐
教師首先需要結合不同專業(yè)的課程,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同時還需為學生提供相應的主題任務,其內容融入課程思政知識。學校和教師都應該重視實踐活動,并且正確認知實踐活動,從而正確地引導學生,并且推進各類項目和實驗室的建設,才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學校此時還需為學生提供平臺,開展相應的創(chuàng)新工作,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實踐活動,才可保證實踐活動的意義被發(fā)揮出來。此時教師需要發(fā)揮出自身作用,不斷培養(yǎng)學生努力奮斗的精神,從思想上進行引導。其次,教師團隊還應該以各類問題為基礎,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研究創(chuàng)新方向,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思想,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保證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實現全員參與需求,讓更多的學生自我認同,不斷提升自信心。最后,學校需要重視合作和項目同時建設的需求,此時學校應該采取相應的模式進行教學,還需建設新的教學團隊,其中包括專業(y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高度配合,才可為日后教學活動奠定良好基礎。對于實踐活動而言,社會實踐活動必不可少,此時教師可以選擇帶領小學生參觀各類紀念館,讓小學生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同時提升學生的認知,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學校需要將目光放置在學生發(fā)展上,不斷關注學生理解能力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以此分析學生不同程度的發(fā)展現狀。之后學校可以改變教師角色,優(yōu)化課堂形態(tài),構建相應的評價體系,以此解決當前學校思政課程與學科之間融合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此項工作需要滿足“雙減”需求,并且還需結合個體差異性進行,融合課程教學特點,制定相應的作業(yè)制度,不斷優(yōu)化作業(yè)的質量,同時還需構建不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當前思政教學與學科教學的融合處于過渡階段,所以教師需要結合各個學科的實際情況找好切入點,以此完成各個場合的教學工作,并且保證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