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文紅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年齡小、能力低,非常值得教師去關注、愛護與幫助。教師不僅要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知識學習,還要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分析,并找到應對之策。因此,教師應積極研究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價值,全面掌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深度探究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更要找到高品質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方法。
隨著新農村建設事業的蓬勃開展,全社會越來越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學習情況、成長情況以及心理健康情況,因此教師群體也自覺行動起來,積極從教育角度對留守兒童進行定向救助與專項教育活動。因此,教師開始深入探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根源以及有效救助方法等,力求為留守兒童輸送高質量、高效益的人文關懷、精神慰藉、心理教育與心靈雞湯,確保留守兒童實現快樂成長。
一、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價值
首先,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能夠為農村留守兒童送去特殊的人文關愛與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自覺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快樂認知與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教師群體積極研究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能夠幫助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等活動,幫助留守兒童解開思想、意識、精神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隱性問題,消除留守兒童的心理癥結、思想糾結以及精神負擔。
其次,教師群體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能夠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盡快消除心理障礙、思想包袱以及精神負擔,真正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心態。教師利用無微不至的教師之愛以及博大深沉、真摯的父母之愛感動、感化留守兒童,使其理解父母的無奈,輕松快樂地開展獨立自主、開心愉悅的生活,體現教師群體的角色功能與本位價值。
最后,教師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不僅有助于解決一個家庭子女教育的實施質量問題,還有助于社會性熱點問題的快速解決,促進農村教育質量、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一)有的留守兒童存在厭學情緒,不思進取,自暴自棄
有的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得過且過、敷衍了事、不思進取,遇到學習困難也毫無斗志,不去積極主動地思考和解決。而且有的留守兒童上課期間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經常走神,習慣干一些與教學無關的事情。因此,部分留守兒童已經對認知活動毫無興趣,存在厭學情緒,缺失認知積極性。
(二)有的留守兒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與自我約束意識
有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親子教育,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提供的隔代教育又較為寬松與自由,導致留守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與自我約束意識較弱。而且隔代教育中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質教育、紀律教育的次數較少,導致留守兒童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以及精神境界等主體素質偏低。
(三)有的留守兒童有自卑心理、自閉傾向與孤僻性格
有的留守兒童來自貧困農戶家庭,他們膽小怕事、性格內向、孤僻自閉、沉默寡言,很少與人交流。因此,這些留守兒童對周圍人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與警覺思想,不愿進行社會交流。
(四)有的留守兒童有較強的敏感心理、過激行為與仇視傾向
有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關愛而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沒有安全感與信服感,內心較為敏感。有的留守兒童孤獨、寂寞、無助,因而對外界總是處于一種惴惴不安的狀態。一旦有所刺激,留守兒童便大驚失色,而且應激反應往往非常過激,甚至具有仇視傾向。
三、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
教師不僅要正視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與健康狀況,還要積極思考,深度剖析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根源,為解決問題儲備信息。
(一)缺少父愛、母愛的慰藉
有的留守兒童缺失父愛或母愛,思想意識以及心理不積極,因為看不到美好的未來而灰心喪氣、毫無斗志。因此,留守兒童沒有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美好,對學習、生活與未來毫不關心。
(二)缺少家庭教育的指導
隔代教育無法替代親子教育,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嚴格管教,尤其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與品質培養得不到很好的落實。這樣親子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在思想意識、道德品質、精神靈魂等方面都處于弱發展狀態。
(三)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
有的留守兒童物質和精神需求處于“虧欠狀態”,得不到有效的滿足,只能“封存”個人的主觀欲望與童真想法。因此,留守兒童會慢慢心理失衡,導致自卑、懦弱、膽怯與自閉等不良心理出現。
(四)心靈創傷
有的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關愛與關心,因而內心敏感,一旦有所觸碰,就會引起留守兒童強烈的應激反應,甚至還是過激反應。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父母保護的過早消失使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無法獲得充足的安全感、依賴感與慰藉感,因而對突如其來的外界刺激總是處于驚慌失措之中,而且還經常出現過激反應。
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
教師既要正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要深度剖析其根源,更要立足教育教學活動,采取積極有效的解決方法,幫助留守兒童盡快擺脫困境。
(一)用愛揚起希望的風帆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必然要從關愛入手,幫助留守兒童看到希望。留守兒童看到了希望以后,心理狀態與精神狀態才會有所轉變,因而教師要關愛留守兒童。
例如,教師要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為農村留守兒童滲透一些英雄教育,如利用董存瑞、黃繼光的故事教育學生,告訴學生這些英雄也是來自農村,卻積極跟隨共產黨成為一名英雄人物,為后人敬仰。教師要為農村留守兒童傳遞這些英雄人物的艱難成長過程,讓留守兒童看到英雄人物在生活困難、成長磨難、人生挑戰中積極表現、敢想敢干、銳意進取、永不言敗的斗士氣概、倔強意志以及苦中作樂的樂觀主義精神。這樣,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就會給予農村留守兒童一定的啟發,使留守兒童能夠借鑒英雄人物克服生活困難,借助英雄人物這個楷模為小學生輸送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與前進熱情。而且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師還可以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一些英雄教育、勵志教育、紅色教育的電影信息,引導農村留守兒童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視頻信息能夠給予小學生較強的視覺刺激與聽覺沖擊,進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主體情緒,有效促發小學生奮發圖強、積極作為、挑戰困難的拼搏意識。
(二)用愛提升教育的質量
有的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意識、道德覺悟、品質修養等方面薄弱,因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輸送關愛信息、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應積極行動起來,為農村留守兒童建構良好的成長環境,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盡早擺脫不利的成長局面。
例如,教師可以將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人生感悟等思想教育信息傳輸給農村留守兒童,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人真事去教育農村留守兒童,自然能夠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農村留守兒童對于教師的童年趣事以及成長感悟較為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親密交談中將自己的往事告訴農村留守兒童,用真誠的態度與真摯的情感開啟農村留守兒童的心門,引導農村留守兒童悅納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推動農村留守兒童慢慢接納、逐漸轉變。在農村留守兒童認可與接納教師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順勢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說出來,以此打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門”,在信息交流、思想交匯、心理宣泄、情感表達中讓農村留守兒童“一吐為快”。這樣,農村留守兒童就能夠在痛痛快快的語言交流中將負面情緒傾訴出去,有助于教師深度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自然也有助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高質量、高效率、高速度解決。
(三)用愛引發留守兒童的動力
有的農村留守兒童有自卑心理,處于自閉狀態是源于安全感、依賴感、安慰感的缺失,因而教師要用愛感染農村留守兒童,引導農村留守兒童輕松、快樂地學習。教師的愛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幫助農村留守兒童點亮心靈之燈,鼓舞農村留守兒童。
例如,教師可以進行“多幫一,結對子”活動,悄悄將本班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小學生積極與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良好的人際交往,有效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的外在成長環境,感召農村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其中。而且,教師也可以組建“愛心小分隊”,將一些性格外向、積極主動、樂于表現、陽光快樂的小學生組織起來,讓他們主動去接觸、幫助、帶動農村留守兒童。“愛心小分隊”能夠將快樂進行有針對性的傳遞,以此為農村留守兒童輸送更多更好的信息,將農村留守兒童有效吸引到小學生的“快樂大本營”之中。另外,快樂游戲是改變農村留守兒童精神面貌、心理狀態與主體情緒的人文要素,因而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開展快樂游戲活動,讓小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引導農村留守兒童融入快樂游戲中,利用快樂游戲啟發農村留守兒童充滿活力。因此,“愛心小分隊”也可以借助快樂游戲活動吸引農村留守兒童,使其形成參與意識,借助“雙重誘導元素”去感召農村留守兒童。
(四)用愛推動生命的成長
有的留守兒童有偏激心理與過激表現,這源于農村留守兒童內心深處對外界環境的恐懼感、不信任感與抵觸情緒,因而教師要用愛慢慢培養農村留守兒童對外界環境的悅納意識與安全感。教師要將農村留守兒童從“邊緣角色”重新拉回到學生群體中,讓他們重新體驗大集體的溫馨與快樂,獲得生命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因此,教師要積極融入農村留守兒童中,用愛去陪伴,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例如,教師要以自己的責任心、育人心以及愛心為催化劑,借助小學生的群體力量,為留守兒童構建充滿溫暖、陽光與關愛的人文環境。愛的環境能夠讓農村留守兒童感受到同學的照顧、幫助,自然就會逐漸擺脫敏感、過激與偏激的不良心理狀態,重新回歸自然、快樂的班級大集體。有的農村留守兒童雖然心理上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但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而教師可以通過外界環境的良性改變而慢慢影響、改變留守兒童,幫助他們脫離困境。為此,教師要積極與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語言交流與友好交往,真正成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好朋友,切實拉近教師與農村留守兒童之間的心理距離與情感距離,使一切心理疏導活動都能夠產生實際效果。因此,教師要經常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視野內,積極為其構建一個有設計、有目的、有效果的成長環境。
五、結語
留守兒童問題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面對與解決的現實問題,我們要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問題。因此,教師應積極踐行教書育人的職責,自覺肩負起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活動、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精神意識培養,為留守兒童送去溫馨的人文關懷、心理慰藉、精神安慰,確保留守兒童的快樂生活與健康成長,不讓任何一個留守兒童落伍,切實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環境,提高他們的成長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曉慶.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J].基礎教育論壇,2022(18).
[2]梁守燕.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教育[J].基礎教育論壇,2022(7).
[3]王明,劉紅.關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
[4]劉金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策略[J].教書育人,2021(32).
[5]王媛媛,董成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現狀及應對措施[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35).
[6]馮輝.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甘肅教育,2021(21).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項目編號:GS[2020]GHB234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