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語法教學一直是英語教學界的重要研究方向。語法教學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本文擬在英語學習活動觀視野下探究如何以活動為載體開展語法課堂教學。文章以商務英語課程為例,分析英語語法活動課的核心素養滲透。語法在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然而語法教學一直是英語教師的棘手問題。傳統認為,語法就是構詞造句的規則,語法教學往往枯燥地講解規則,要求機械地套用語法知識。這樣的教學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語法的抵觸情緒,從而造成語法教學的低效與無效。
規則是對語言形式的靜態描述或規定,而語法卻不是靜態的(Diane Larsen-Freeman,200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語法教學應設計科學、合理、有趣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在活動中加深對語法規則的認識, 概括和歸納語言使用現象,主動發現規則以及意義的表達,逐步獲得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冀小婷、代俊華,2018)。
中職學生經歷中考的失敗,在英語學習方面有習得性無助的現象。加上英語語法薄弱,影響表達的準確性,進一步導致英語語用能力缺失;這種語用能力的缺失,阻礙了自由表達,抹殺了他們對英語語法學習的興趣與信心。這是個惡性循環。
語法教學始終是中職英語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本研究設計了調查問卷,邀請了廣州市八所中職學校的商務英語部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95%的英語教師認為,語法學習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和語言能力。但僅有10%的教師對自己的語法教學感覺十分滿意。65%的英語教師承認,語法教學時間占總體教學時間不到三分之一。80%的教師認為語法教學的開展是“有必要,但有困難”。在實際英語語法教學中,最多采用的教學方法仍然是“解析語法知識,反復練習操練,錯題講解”。因此,“如何開展英語語法教學”成為英語老師亟須解決的難題。
二、理論基礎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可以定義為,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英語課程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四大素養,由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組成(王薔,2015)。英語學科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彼此關聯,有些素養相互之間還可能有交叉和重疊之處(程曉堂,2017)。
英語課程內容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和載體,具體包含六個要素: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個要素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是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教育部,2018)。
根據英語學習活動觀,語法學習也應該在主題意義的活動下進行——通過觀察、理解、實踐、遷移、創新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學生調動已有語法知識系統,在學習新的專業知識(技能)過程中,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豐富語言知識、運用學習策略、發展語言技能、理解文化內涵、發展多元思維、形成價值取向判斷。
在語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學習、分析歸納,掌握語言的規律,理解語言的真實意義,從而解決交際或生活的實際問題。因此,語法教學本身就是發展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思維品質的過程,更是理解文化差異、形成文化意識的必備條件。
三、教學實施
(一)教學試驗
首先,隨機選擇一個自然班,學生進行前測后并分組。按前測的分數,呈之字形排列分組(分組情況如下表)。全班學生28人,最高分為1,第二名為2,依此類推,最低分為28。全班分為4組,分組如下(此分組僅為每個測試小組內的總體水平大體一致):
然后,分組進行干預性教學。在商務英語課程中選取Unit 4 I have never heard of that中的第一課時,課文對話中涉及語法一般過去時與現在完成時的區別。每個小組進行不同的干預性教學:
最后,通過測試的情況,分析教學效果。數據如下:
傳統語法教學(如Group1):在課本中遇到語法后,老師進行系統語法知識講評,學生的進步幅度為4.5%;在傳統語法教學后再布置開放性任務,要求學生將語法知識學以致用(如Group2),學生的進步幅度從5.0%提升到6.3%。這兩種語法教學都屬于演繹式教學。
探索性語法教學(如Group3):在遇見語法現象后,老師只是引導學生關注語法,并不急于點評與講解。布置任務,為學生創造探索語法的機會,在真實情境下試用語法,提高學生的能動性,任務完成后學生的進步幅度為13.9%;在自由探索后,老師再幫助梳理語法知識,完成語法體系學習(如Group4),學生的進步幅度從14.0%提升到23.9%。這兩種語法教學屬于歸納式教學。
實驗說明,第四試驗組的教學方法值得推薦。在鮮活真實的語言環境下,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感知語法,老師在學生充分地探索與試錯后,再協助學生梳理知識,發現語言規律。這樣以任務引領、活動為載體的語法課堂教學,打破了語法教學的慣有模式,實現語法學習的真正語用價值,收效顯著。
(二)語法活動設計流程
具體語法教學活動設計步驟如下:
1.營造學習文化,前置淺層學習;
2.前測數據分析,調整教學策略;
3.情境鋪設,觀察語法;
4.任務導向,鼓勵試錯;
5.老師點撥,學生反思;
6.形成系統,遷移語法;
7.進行測試,數據反饋;
8.擴充知識,持續發展。
(三)測試數據分析
經過試驗,研究組決定采用探索性語法教學,在課堂上圍繞語法點開展多元的課堂活動。學習周期為一個學期,在開學初與學期末,本研究組對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前后測。數據如下:
前測與后測均選用高職高考測試中的語法填空題型,主要考查學生語法知識在語篇中的應用。本研究以此題型檢測商務英語專業的中職生的語法水平。滿分為10分,分為六個分數段。測試數據顯示,后測的均分提高超過50%,低分段人數明顯減少,高分段人數是前測人數的三倍多。由此可見,教學效果是顯著的。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法,收獲的不只是成績,還有學習自信。
四、結語
語法活動課堂教學能很好地滲透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課前,營造學習文化,前置淺層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預習的學習習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在前測中看不足,幫助學生了解已知與未知,也能幫助老師調整教學策略。
課中,在情境中感知語法,觀察語法現象,關注語法的語篇意義,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提升語言能力。創造實踐探索語法的機會,幫助學生觀察與關聯相關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學會推論與判斷,培養思維品質;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下,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培養語言能力,融入企業文化。
課后,反思學習,查漏補缺,提升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語法的系統梳理與知識遷移,利用思維導圖、圖解等方法呈現學習所得,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能力。接受新的學習任務,擴充知識,評價和判斷,準確使用語法,發展思維能力。
作者簡介:郭靜儀(1980—),女,英語中學一級教師。現任廣州市荔灣區外語職業高級中學商務英語專業部帶頭人,常年任教高職英語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