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燕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根本性要求,為了完成這樣的任務,就需要改變以往德育邊緣化的局面,切實將德育與各個學科關聯起來,繼而創設更加全面的德育環境和氛圍。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也應該將德育作為自己的教育職責,切實將小學語文教育與德育關聯起來。由此,在新形勢下對德育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問題進行探討,是很有必要的。
一、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邏輯初衷分析
學科德育理念是當前很多教育工作者普遍認可的理念,其認為可以將德育內容融入每個學科中去,每個學科都可以成為德育的平臺,實現德育與學科教育的充分融合,甚至可以因此達成理想的雙贏教育局面。對于小學語文學科而言,其屬于德育滲透的重點學科之一,語文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要合理地將德育與語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方式、語文教學機制關聯起來,并且切實實現德育滲透機制的構建,為學生提供思想指導,確保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得以不斷提升。從內容上來看,德育主要可以歸結為如下幾個板塊: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常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其核心價值觀就是這些,因此語文教材本來就是良好的德育素材,在向學生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自己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自己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在實際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切實采取有效的滲透策略,以確保語文教育與德育可以不斷融合。
二、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切實融入德育,才能建構更加理想的德育環境。當然,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切實進行優化,繼而建構更加理想的素養發展和鍛煉環境。對于當前小學語文德育效能發揮情況進行歸結,發現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難以正確認識德育的效能,認為語文教師做好語文教育工作即可,沒有必要在德育方面進行投入;小學語文與德育的融合方式比較粗放化,教師在滲透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不是很高,這樣可能對實際融合效益的提升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小學語文與德育的融合環境不是很理想,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實踐嘗試,都不是很好,具備的條件也不是很成熟。上述諸多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就可能使小學語文學科的德育效能難以發揮,這與新課改的訴求是不吻合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正確研判當前的實際情況,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兩者之間的融合,這就意味著需要在此板塊進行更多的投入,繼而使小學語文學科的德育效能慢慢發揮出來。
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對應措施,實現小學語文與德育之間的深度融合。
(一)注重語文教師德育滲透能力的提升
需要看到的是,德育與語文教育雖然在內容上和目的上有相通點,但是在此過程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滲透策略,就可能對實際德育與語文教育的融合產生不良影響。在此過程中,需要關注的節點主要有:其一,高度重視教師組織管理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說語文教師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樹立共同奮斗目標,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使得班集體的凝聚力不斷提升,并且在對應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引導,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夠為德育與語文教育的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在語文課堂上遇到兩個學生爭吵的情況,了解之后才發現僅僅是一些小矛盾,語文教師此時就采取了和諧的處理方案,讓兩個人相互講述對方的優點,以夸獎對方的方式來緩解彼此的關系,并且表達出自己對行為的悔意。依靠這樣的課堂處置,迅速解決矛盾,也使得學生意識到在實際矛盾處理的時候,可以以緩和的方式來進行,繼而將和諧的理念嵌入實際的班級管理中。其二,積極采取措施,確保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理念可以不斷轉變,改變以往以學生成績為唯一指標的想法,關注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其綜合素質的進步,關注語文學科德育效能的發揮,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語文教育的綜合效能。其三,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實現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過程中,還需要做到博覽群書,確保有著扎實的知識儲備,在課堂上講述任何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都可以快速聯想到德育相關的素材,繼而合理地進行遷移,這樣就可以使德育效能全面發揮。
(二)遵循新課程理念,尋找德育與語文教學的契合點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僅將關注點放在成績上,還應該放在學生的綜合素質上,德育屬于重要板塊,其與小學語文學科的融合,必須找到切實契合點。在此過程中,需要將實際的關注點放在:其一,能夠依照實際時代的特點,切實實現德育內容的優化,確保德育容量可以不斷增加。如可以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有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進去,讓學生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對實際文章內涵進行審視,這樣就可以使得學生以更加正確的視角去審視語文德育效能。其二,要能夠切實依照實際課程特點來設定德育目標。如在學習《落花生》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切實對語文課程特點進行思辨,并且切實將德育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確保學生在理解落花生特點之后,意識到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的重要性,繼而將這樣的理念作為自己的信條,這樣自然可以進入更加理想的德育格局。其三,依照課標精神,進行適時適度的德育。也就是說各級各類型的教育,需要遵循教育規律,正確看到小學生成長規律,由此構建全面發展的環境,這樣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尤其是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能夠正確研判立德樹人的目標、立德樹人的任務,繼而切實將其與小學德育關聯起來,由此才能夠使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也將為未來健全人格的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對新課程與語文德育效能發揮的關聯進行研究,強化此方面的學術認知,并且積極在實際的課堂上進行嘗試和探索,這樣可以建構更加理想的語文德育環境,小學生在這樣的德育環境中成長起來,自然也可以進入更加好的發展格局。
(三)以教材文本為基礎,找到德育滲透的節點
在小學語文與德育融合的過程中,還是以實際教材為基礎,繼而去尋找德育滲透的節點,才會更好地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效能。在此過程中,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關注點放在:其一,圍繞文本題眼,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文章題目中往往有對應的題眼,其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可以以簡單的語言對文章的價值觀進行闡述,對作者的情感進行詮釋,對中心思想進行界定,要懂得去尋找這樣的題眼,繼而更好地進行德育滲透節點的尋找。如在學習《金色的草地》的時候,這是一篇環境保護的文章,時代性比較強,并且是記敘文。在這樣的文章中,作者會對蒲公英展開的過程進行詳細的描述,從拿蒲公英開心,到喜歡上蒲公英,再者去表達自己對蒲公英的情感。很明顯文本的重點在于描寫對應的蒲公英,體現的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從這個角度來看,“金色的”就是題眼。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教師會引導學生去抓住這樣的題眼,在此基礎上去進行文章脈絡的梳理,可以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鍛煉。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精細化閱讀,引導學生潛心進行研究,品讀對應的生態環境的情感,這樣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語言文字的魅力會因此不斷放大,小學生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中也開始正確認識自己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由此塑造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其二,確保可以關注關鍵詞句,使得學生情感體驗能夠不斷被激發。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實現語文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就需要能夠切實找到對應的切入點,而關鍵的詞句完全可以成為切入點,這樣可以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朝著更加濃厚的方向進展。如在學習《祖父的園子》的時候,其主要是對場景進行描述,繼而過渡到語文作文寫作方法理解上,在課堂上教師會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講述家鄉,強化情境認知,鼓勵學生去關注每一個細節,細心去體驗生活,去感受生活。很明顯,一個熱愛自己家鄉的人,必然會熱愛自己的祖國,這樣就可以實現家國情懷的塑造,繼而熱愛祖國。其三,要在人物分析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情感領悟朝著更加深刻的方向進展。如在學習《我的父親》的時候,教師會引導學生去理解父母的不容易,還會展現出朱自清的民族氣節,他寧可挨餓,也不向美國屈服。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實際授課的時候,將作者的相關情況介紹清楚,學生可以對作者有比較多的認知,作者這樣優秀的品質可以吸引學生去關注文本,繼而更好地實現心靈的凈化。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研究教材文本,思考其與德育之間的融合問題,不斷進行論證和反思,這樣才能夠確保文本德育課程機制得以建構。
三、結語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正確認識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價值,并且在深度研究和分析之后,正確看待自己作為語文教師在德育過程中需要發揮的效能,繼而切實采取措施實現德育與小學語文學科教育的融合。此時需要關注的節點有:德育意識的激發、德育能力的建設、德育環境的優化、德育方式和內容的調整。當然,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對應的學校切實發揮自身的效能,鼓勵教師在此方面進行深度的研究,這樣才能夠使得德育與語文教育不斷融合,小學生自身的發展也會進入更加理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