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張春燕 王艾麗等
關鍵詞:榆林市;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
農產品加工業是穩定農產品價格、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富民產業,是聯結工農、溝通城鄉、亦工亦農的三產融合產業,也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重要產業[1]。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也是發展壯大榆林市工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關鍵措施。因此,為推動榆林市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榆林市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對本市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進行調研[2],了解發展現狀以及存在問題,提出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建議,對于推進我市農產品加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榆林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現狀
榆林市農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晚,長期停留在小作坊生產階段[3]。近年來,該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以提質增效為突破口,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重點扶持培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截至2020年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總產值達到70.33億元,其中,加工型龍頭企業產值為41.83億元,占到總產值的59.4%。加工型龍頭企業中小雜糧加工企業24家,產值9.4億元;紅棗加工企業29家,產值9.3億元;畜禽加工企業13家,產值6.7億元;馬鈴薯加工企業10家,產值6.5億元;中藥材加工企業8家,產值4.9億元。
2榆林農產品加工產業特點
2.1農產品地方特色鮮明化
經過多年的發展,榆林山地蘋果(全國山地蘋果之冠)、米脂小米(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橫山羊肉(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子洲黃芪(陜西十大秦藥)、佳縣紅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府谷海紅果(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等地方優勢特色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越來越大。
2.2龍頭企業規模擴大化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市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得到較快發展,加工規模不斷擴大。陜西華西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以玉米、小麥、菜籽為原料的飼料精深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12萬噸,年產值達2億元,已經成為省內知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陜西省定邊縣乳品實業有限公司,日處理鮮奶能力200余噸,企業固定資產達到1.5億元,擁有標準化自控奶源奶牛、羊養殖基地各一處,是陜北地區唯一一家集奶牛、羊養殖乳制品加工的現代化科技型企業,已經發展為國家級龍頭企業。
2.3龍頭企業隊伍壯大化
“十三五”期間,榆林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從238家增長到753家,年增長率達到33.4%。截至2020年,榆林市共有349家省市縣級重點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龍頭企業71家,市級龍頭企業215家,縣級龍頭企業59家。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龍頭企業的隊伍不斷壯大,對于發展農產品加工具有重大意義。
2.4農產品加工領域廣泛化
目前,我市大力實施“4+X”工程,形成以馬鈴薯、羊子、山地蘋果、蔬菜為主導,加工領域逐漸向中藥材、紅棗、畜產、小雜糧、乳品、葡萄、南瓜籽、凍干果蔬、飼料等領域延伸拓展。同時,發展方式由初加工、粗加工逐步向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延展。
3榆林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3.1產值占比小,重視度不夠
長期以來,我市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工業一枝獨秀[4],形成了能源發展作為主要的經濟增長模式。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比全市GDP總值微乎其微,因此,未能在產業發展戰略中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產業發展規劃以及政策引導方面沒有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3.2企業起點低、規模小
由于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起點低,目前該行業仍處于低水平且以中小微企業形式存在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初級階段。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
3.3人才缺乏
企業規模小、地理位置偏僻、薪資待遇較低、人才政策缺乏等是企業難以吸引高校人才和其他專業人士的關鍵因素。企業的管理、科研、營銷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優秀的人才作為保障。我市部分企業的投資者就是管理者、研發者、營銷者,缺乏專業人才的加入,導致部分環節水平較低,制約創新發展。
3.4生產技術水平低,發展后勁不足
除個別企業具有少數幾條先進生產線外,大部分企業加工技術水平普遍偏低、加工工藝技術落后、技術裝備簡陋、加工設備普遍老化,導致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粗放,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競爭能力偏弱。
3.5加工程度淺,產品有品牌無名牌
榆林農產品品類豐富,但部分企業存在傳統經營思維,盲目追求豐產、促銷、利潤,粗放地將加工寄附于初加工、粗加工,忽視深加工、精加工轉化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收益,導致產品附加值較低。
我市農產品雖多,但品牌雜、知名度不高。一些優質品牌也只是在縣內或市內有一定名氣,市外或者省外知名度不高,品牌的打造仍然以企業個體為主,未形成區域公共品牌。
3.6營銷手段落后
現代經濟發展的市場營銷模式是電子商務、產銷直掛、連鎖代理、媒體宣傳等的結合。目前,很多企業還沒有能夠很好的應用此種營銷模式,對品牌的宣傳以及推介力度遠遠不夠,與其他優秀品牌的合作渠道不暢通。
3.7資金缺乏
農副產品加工對資金需求量大,且我市農產品加工業正處在發展擴張階段,資金需求缺口較大。財政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小、企業自身吸納資本能力較弱、金融創新支農力度較小,投入主要靠企業長期的資本積累,因此限制了企業規模擴大化速度。
4榆林市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的優勢
4.1資源優勢
榆林土地資源比較廣闊、屬中溫帶干旱氣候、四季分明。該市光資源是陜西省之冠,也是我國高值區之一,完全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的需要。因此,榆林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且優生農產品明顯。優生作物有馬鈴薯、小雜糧、玉米、水稻、蔬菜、黃芪、山地蘋果、紅棗、沙棘等;優生畜禽有羊、牛等。
4.2政策優勢
2018年,榆林市政府為鼓勵市內外企業投資農產品加工產業項目,增強招商引資效果,根據我市實際情況,從產業用地、資金獎勵、減免稅收、用電特惠等方面制定了發展農業產業的傾斜政策,以此促進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和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將榆林市打造成全國知名的現代特色農業基地。
4.3環境優勢
第一,經濟環境利好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我市財政狀況良好、經濟持續向好發展,良好的地方經濟將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奠定結實的基礎。第二,政策環境利好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就是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起著重要作用。國家陸續出臺農村土地、新型農業主體、農村電商、科技創新、產業園建設、品牌建設等多方面的扶持政策,這對發展我市農產品加工業來說是極好的機遇。第三,交通環境利好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榆林市高速公路較發達,近年來又開通了動車,高鐵建設項目已經開啟,交通的快速發展為當地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運輸環境。
4.4市場優勢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人們對食品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產品的保健性、安全性、功能性、營養性等個性化特殊需求不斷增加,豐富多樣、功能性強、安全健康的特色農產品備受國內外市場的青睞。整個市場消費不斷升級,尤其是特色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數量急劇增長,因此催生了多元化的農產品需求,從而激活了農產品多功能的開發。
5榆林市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建議
5.1提升發展理念
農業是榆林市的基礎產業。農產品加工業一頭連著農業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和市民,既深刻影響農村治理體系,又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把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作為主任務、主抓手,以提質增效為核心,立足資源稟賦,加快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從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從單鏈發展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轉變。
5.2集中中小微企業進駐園區,發揮園區作用
一是入園企業在信息、原材料、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物流倉儲等資源要素方面能集約利用、建立合作關系,實行高度的分工合作和良性競爭;二是園區內企業之間信息交流速度快、員工流動便捷,知識溢出效應明顯,為入園企業持續創新提供動力,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5.3拓展營銷市場
支持鼓勵各縣市區及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展會展銷、銷地推介、主流媒體宣傳等方式,擴大品牌影響力,加快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品牌。借助電子商務孵化平臺和促銷平臺,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積極推動農產品銷售線上線下滲透融合發展,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鄉村平臺服務站點,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把“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與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緊密結合起來。
5.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扶持政策要秉持突出重點行業、注重發展前景、扶大扶優扶強的理念,側重從以下幾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降低貸款門檻,加大貸款額度;二是對剛起步且有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的企業可適當減免稅收;三是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中來;四是通過政產學研金聯合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指導與服務,不斷挖掘農產品加工潛力,提升增值空間;五是通過政策傾斜吸引高校人才或者專業人士到企業發展,政產學研金聯合形成長效機制。通過制定鼓勵扶持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努力形成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政策洼地和服務高地,使政策優勢與資源優勢共同成為外地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強大吸引力和本地企業發展的巨大推力。
5.5完善優化產業鏈,加深產業融合
新常態下,通過三產的融合促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價值鏈的延伸。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基礎,選擇適合融合的、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在榆林地區有基礎、有優勢、成規模的產業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引導農產品加工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選擇“互聯網+”的新增長點等,落實到具體的功能區、產業帶和品種上來,加快資產融合、技術融合、要素融合、利益融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5.6龍頭企業帶動發展
龍頭企業在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中積極帶動發揮“頭雁效應”。精準施策、靶向服務,每個農產品加工園區引進1-2個規模大、實力強的大型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或配套企業。支持現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擴大產業規模,在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中,遴選一批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在建基地、擴產能、拓市場、創品牌、兼并重組和上市融資等方面加大扶持和指導力度,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打造成具有完整產業鏈、較強競爭力和較高知名度的規?;?、集團化行業領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