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
摘要:數學作業設計一定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必須以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完成作業的設計工作,使新標準的理念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本篇文章密切地結合了數學新版教材中所體現出的特點,從多個角度來探討對數學作業如何進行設計更妙,能夠激發起學生們對的學習熱忱,以及闡述了我對此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數學作業設計? 新課程標準
一、在數學作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傳統教學思想觀念是學生鍛煉思維和能力的障礙。由于在傳統的教學中,數學作業完完全全的以教材上的內容為中心,以考試要求為標尺,由教師分析習題的難易程度來給學生布置作業內容,這樣就行程了一條集基礎夯實、提高成績、在學習中競爭于一起的訓練鏈,通過機械式的重復來進行加強記憶,以此來鞏固所學的知識要點。這看似完美無缺,但事實樣,存在著極其嚴重的弊端,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位置,學生缺少進行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機會,這看似絕美的教學模式卻將學生的思維束縛在固定的范圍內,不能激發他們內在的潛力。學生總是被動的去接受,對教材的知識要點進行死記硬背,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教師進行作業評價的方式也很單一,主要以筆試為主,不注重學生自身的發展。 (2)課后習題單調,教學資源的不夠富足。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是直接給學生布置課本后面的習題作為作業,或者加以補充些許的課外題。但是,由于課本上的習題形式比較單一,與知識點相對應的題量分配存在著明顯不均勻的現象。而教學資料中覆蓋的知識范圍過大,大多數的配套練習題與課本并不十分貼切,甚至與所教的內容出現脫節的現象,這樣進行練習,就會降低學習效率,缺乏較為明顯的層次性。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合理的作業內容,難易程度要能夠適應新標準中的要求,要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等。
二、結合教學實踐闡述自身體會 如今,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新標準更注重多元化,即學生自身能力目標、思想情感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科學素養目標等,那么,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怎樣更好的落實和實現這些目標呢?從而更好的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來談一些自身的體會。 (1)數學作業要分化出分層。因為學生在自身的發展過程當中存在較為明顯的個性差異,而且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各有所異,學習方法、生活習慣、行為能力以及學習目標、行為態度、思想情感和意志力強弱等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有層次的作業分配,力求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獲得適合自己的作業,并在其中不斷的得到鍛煉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輕松愉悅去學習,在學習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具體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進行較科學的分層。如何進行分層當然由教師來掌握,但不可公布每位學生所屬的層次,盡可能的保證做到低層次學生的自尊心不受傷害。
(2)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形式的多樣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作業形式通常都是以單一的課后習題為主,因此,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有改善作業中存在的單調乏味的現象的作用,以此來提高作業的實效性,新課程標準更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盡可能的做到將作業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等密切結合,讓學生更為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實際應用性能,盡可能的培養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解決方案的能力。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能力強弱、興趣愛好以及對知識重點、難點的把握程度,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作業;讓學生在學習中敢于發現問題,敢大膽的發問,教師在教學中增設這一環節,使學生更愿意把心投入到作業中來。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進行數學作業的設計的改革過程當中,一定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使數學作業成為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的有效手段,能夠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新課程標準下,作業已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附屬品,而是重建和提高課堂質量以及學生能力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應高度給予重視,并采用適當的手段使其發揮出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