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小學階段屬于人的性格的啟蒙階段,這個階段對于學生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小學德育內容需要落實到各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程也不例外。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通過:著眼細節,讓學生從內到外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立足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良好道德品質教育滲透。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從而實現:踐行素質教育,面向教育現代化;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立德樹人
一、研究背景
學校教育除了相關的學科知識教育外還需要進行相應的德育教育。2017年國家教育部對德育教育提出了相關要求,并向公眾頒布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文件中提到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教學中。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德育教育貫穿整個學校教育,它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在2021年發布,文件中要求: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個環節。教師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解信息技術大綱中提到的課程知識,還要把立德樹人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良好道德操守和行為習慣的發展。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意義
(一)踐行素質教育,面向教育現代化
我國從1985年開始提出素質教育,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舉措,學校教育都在踐行素質教育,實現教育改革。借助教師對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的深度解析和整合,發掘德育素材,通過合適的情境導入,設計合理的教學任務,從而實現內化為立德樹人,外化為信息技術。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面向教育現代化需要完成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這符合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在踐行素質教育的同時,實現了面向教育現代化。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目標除了讓學生學習各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外,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道德操守和行為習慣進行進一步的培養。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協助學生抵御外部世界的不良誘惑,培養學生具備優秀的價值觀念。如今處于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較快,信息的內容又參差不齊。雖然信息化時代對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性,但是也會存在一些負面信息,這些負面信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將會帶來負面影響。人的身心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小學階段,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握好每一節信息技術課,在講授信息技術專業知識的同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
小學階段屬于人的性格的啟蒙階段,這個階段對于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當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不好,會導致學習環境呈現一種臟亂差,這會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長此以往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想要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就需要促進學生良好道德操守和行為習慣的發展。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讓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并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方法
(一)著眼細節,讓學生從內到外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1.抓好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常規進行管理育人
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的最重要的階段,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抓好常規教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由于它的特殊性,需要有特定的專用教室。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從三年級才開始進入學生的視野,在三年級信息技術第一課中要著重講解信息技術專用教室規章制度,讓學生深刻了解信息技術專用教室規章制度的重要性。學生對自身的管理能力還存在一定的欠缺,當學生來到專用教室后需要按學號坐好后并填寫《信息技術專用教室使用手冊》,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將會對自身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性。
2.布置小學信息技術專用教室進行文化育人
學生在課上會出現拔鍵盤上的按鍵、砸鼠標等不良行為,這些不良行為將會導致計算機的毀壞,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為了把學生行為習慣進一步培養好,將小學信息技術專用教室進行文化建設,讓教室成為育人的場所。在小學信息技術專用教室的墻面布置八禮四儀、專用教室規章制度、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守則以及不良操作計算機的小提醒,通過教室墻面的文化環境布置時刻提醒學生要規范自身的行為。
3.優化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進行課程育人
教師要深度分析教材,根據知識技能調整相應的教學流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將八禮四儀的內容滲透進教學內容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對八禮四儀有基本的了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三年級第11課《填充顏色》,本課的知識目標是學生學會在“畫圖”軟件中選擇合適的顏色對繪制的圖畫進行顏色填充,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以南通優美的風光為情境導入,學生則以旅客身份乘坐觀光巴士去了解南通的著名景點并欣賞美景,在每個景點處都有不同的教學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填充顏色的方法,也對八禮四儀中的觀賞之禮和游覽之禮進行了學習。
4.設置主題活動進行活動育人
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設計中在每個大章節學習完后會有一節主題活動課,對于主題活動課的設計一定要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如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主題活動一“制作主題板報”,在教學設計中以11月9日全國消防日為主題,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進行上網搜索相關信息并下載到計算機中,利用下載下來的內容設計并制作出全國消防日主題板報。學生在全國消防日制作主題板報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到需要養成良好的消防習慣,才能避免火災的發生。
5.打掃小學信息技術專用教室進行實踐育人
為了使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保持干凈、安全和衛生,每次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快結束的最后2分鐘,要求學生自己做自己所坐位置的主人翁,擺放好書本、鼠標、鍵盤和桌椅,保證桌面和地面區域的整潔干凈,下課鈴響后才能安靜有序地離開專用教室。通過一周一次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勞動實踐,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立足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良好道德品質教育滲透
1.結合我國信息技術發展,滲透理想信念教育
德育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理想信念教育,學校教育中課堂是給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我國信息技術發展將理想信念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滲透,從而使學生產生為了理想信念而奮斗的情感。如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第8課《修飾表格》,筆者以中國通信技術發展歷程為導入,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的通信技術已經實現了慧通天下,使學生產生愛國主義自豪感。通過學習單里的文字內容讓學生將表格中的空缺填寫完整,教師通過兩張不同樣式表格的對比,讓學生發現文字的大小、文字的對齊方式以及單元格間距、邊框和底紋發生了變化。在教學任務環節讓學生知道中國在落后的情況下, 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及不斷的積極探索,從而使通信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間接地給學生信念和信心,讓他們為自己的理想而戰。
2.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互聯網,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我們不需要出門就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到很多信息。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三、四年級中都涉及了互聯網,內容有下載網絡信息、下載軟件、微博、QQ交流等,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互聯網中的信息紛紜雜沓,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對于不能辨別是非的小學生而言,有些信息會對他們心靈造成巨大沖擊。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協助學生對外部世界的不良誘惑進行抵御。如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第25課《開通微博空間》,有很多人在微博中分享生活狀態或者發表對某件事情的言論,當學生在課堂中對微博進行瀏覽時,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在對他人微博進行評論時,要注意文明用語,不能中傷他人;對不確定事情真偽的微博不進行轉發。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文明上網的意識和防范能力。
3.范例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范例教學是指在教學中運用示范性例子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它的教學目的是通過示例進而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和邏輯能力。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五年級Scratch教學中就運用了范例教學,在范例教學的情境導入中需要教師更多地去尋找適合的教學情境,整個教學過程要考慮到知識內容的消化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如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五年級第6課《花朵繽紛》,筆者首先讓學生觀看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視頻進行情境導入,從中引出江蘇省南通藍印花布。教學任務有三個,分別是刻花版、印花和圖案變幻,這三個任務對應著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也對應著Scratch本節課的知識點:繪制角色、圖章講解和隨機數。整個教學過程中實現了講解課程知識,并將江蘇省南通藍印花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課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
4.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是否健康,不僅要關注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健康的心理對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至關重要,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心理健康也要及時關注。關注學生理解能力,不能由于學生在一個知識點上不會,導致后期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地產生自卑心理,導致心理不健康。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由于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自身條件進行因材施教,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任務完成的時間上會有所不同。當學生出現不會操作的地方,教師要運用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使學生產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自信心。
四、結束語
學校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場所,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小學信息技術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來踐行素質教育,面向教育現代化、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愛勝,崔璇.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通識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以濰坊科技學院為例[A].全國新建本科院校聯席會議暨第十八次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8:248-252.
[2]王立華.為學校發展注入“紅色”力量[J].中小學管理,2020(6):59-60.
[3]宋紅兵.信息技術教學中注重滲透德育[J].新課程,20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