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萍
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著重強調教師要提高語文閱讀的授課效果,通過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升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實效,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主動性。“學為中心”教學方法強調在課堂上要營造互動共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意識,促進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聽課質量的雙向提升。
一、“學為中心”的課堂簡述
(一)“學為中心”的理念探究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時代背景下,“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逐漸成為教學的主流和關鍵。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般是教師為課堂主體展開授課活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為中心”的教學理解改變了傳統的教師授課行為,從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角度出發,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對學生學習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制定教學重點以及教學方法時都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認知能力,從而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逐漸成為教學的主流。原因在于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強調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和培養,這就要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散思維,讓學生有動力、有激情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只有將教學理論與課堂實踐相結合,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將學生培養成創造型人才。
(二)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滲透“學為中心”理念的意義
隨著教育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必須將教學課堂的主導權歸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與此同時,將這一教學理念與語文閱讀充分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真正明白“學為中心”。首先,學生在教師的督促下開展學習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獨立學習的意識。另外,教師借助一些學習工具不斷地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能夠打開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課堂上學習不到的知識,讓他們從心底真正愛上課堂閱讀,可以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內容。其次,“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與語文閱讀緊密聯系,能夠更好地體現教育部強調的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使學生課堂學習的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最適用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只有在學校能夠接受的條件下,才能更有效率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充分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滿足學生對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需求,對未來的發展十分必要。最后,“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對課堂教材的補充和延伸,能夠滿足學生的培養計劃,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靈活運用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學為中心”教學活動。
二、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滲透“學為中心”理念的策略探究
(一)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增強學生閱讀畫面感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積極跟隨新課程改革的腳步,始終貫徹落實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育思想,堅持將“學為中心”落到實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客觀需求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小學語文的閱讀課本創設形象的情境教學,以此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為課堂教學活動注入新鮮活力。另外,小學階段的學生自主思考能力還比較薄弱,如果將閱讀任務單方面地安排給學生,會使他們讀起來有些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創設形象的教學情境,能夠促進學生有效掌握文章主旨,提高閱讀效率。
例如,在學生學習《觀潮》這一篇文章的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在他們的意識里大潮的景象是什么,在學生討論完成以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分享一些與課本中錢塘江大潮相關的照片和視頻,學生可以借助這些視頻與照片,對錢塘江的了解更加深刻,能夠充分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波瀾壯闊,體會潮來時潮水的驚濤駭浪,感受起潮時的極強勢力。另外,在學生觀看視頻時,教師還可以結合一些配音,如在潮水尚未來臨之時,可以借助一些舒緩的音樂,而在潮水來臨之際,可以伴隨著一些具有聲勢的音樂,這樣一靜一動的音樂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眼前潮水的變化,促進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其次,通過借助現代網絡技術,為學生分享潮水的景象,可以增加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的了解。同時,學生在了解完錢塘江大潮以后,會更有動力開展本篇文章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開展分層教學法,發揮學生學習優勢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開展分層教學法,能夠幫助教師充分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特點,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教學活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收獲語文閱讀課堂帶來的樂趣。分層教學法的前提是教師應該充分調查學生的相關信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將班級學生根據語文基礎以及學習能力劃分為若干層次,有針對性地布置教學任務,從而保證每個學生能參與到語文閱讀課堂中來,提高學生的自我肯定,從而增強學生學習閱讀的自信心與自豪感。與此同時,在教學課堂中引入分層教學,能夠有效貫徹以學為中心的新型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創造思維。
例如,在學習《詠柳》相關內容時,教師要充分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學習基礎,可以給學生設置幾個階梯性問題,為學生制訂不同的預習任務。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三個問題:(1)認真背誦并默寫《詠柳》這首古詩。(2)請學生試圖翻譯一下這首古詩,你能否理解這首古詩表達的含義呢?(3)通過閱讀會發現這是一首有關春天的古詩,那么大家思考回顧一下,我們還學過哪些春天相關的古詩呢?通過為學生設計這些相關問題,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另外,階梯式問題教學層層遞進,讓學生擺脫傳統的學習束縛,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真正在課堂教學中落實以學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真正在教學課堂中落實以學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方式,為學生閱讀指明方向。分層次制訂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對知識的不同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讓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中,從而能夠真正摒棄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打造新型學習方式。
(三)鼓勵小組討論交流,發揮其主體地位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而且還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以及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方案。在設置教學方案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認知差異,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制訂出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的趣味性。
例如,在學生學習《草船借箭》這篇文章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班級通過開展課堂討論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本篇文章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在學習完這篇文章以后,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學會敘述這篇文章的主旨,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經過,然后表達學習完這篇文章以后自己的體會感悟。在學生理清這篇文章的故事發展脈絡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三國演義》開展自主探究和課堂討論,同時搜集更多的資料,為大家分享他們所知道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故事。在學生討論完成以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班級上互相分享,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名著故事,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注重經典著作閱讀,提升學生認知水平
語文閱讀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而思維水平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是緊密相連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如果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那么就應該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古詩文,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開啟文學的大門。另外,在學生閱讀一些經典著作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性閱讀意識。以“學為中心”的語文閱讀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的閱讀核心素養,通過閱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教學《石灰吟》這首古詩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在整首詩中對石灰形象的描寫手法和表達方式,“要留清白在人間”,雖然表面上是對石灰的闡述,可實際是對作者本人一種高尚情操的暗含。通過這首古詩,從石灰升華到于謙的人生追求以及堅強品質,這種詩詞的表達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和理解力,同時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有助于學生學習于謙這種清正廉潔的道德品質,這符合“以德育人”的教學理念,也正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要求。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多看一些經典名著,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品質,拓寬語文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不斷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效果。
綜上所述,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開展教學活動。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時,教師要始終貫徹落實以學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方法,將其慢慢滲透到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個性思維發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學習語文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