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江南



《新課程標準》講到:高中物理課程總目標有4項。依次是1、學習終身發展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2、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3、發展好奇心和求知欲。4、了解科學與技術、經濟和社會的互動作用。課程具體目標則有三個維度:(一)知識與技能。(二)過程與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研究物理學史則既有利于提高科學素養,又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
一、物理學史教學的現狀和誤區
(1)無奈的現狀和矛盾:對物理學史的教學方法,及物理學史什么時候引入,引入什么,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深層次考慮;教學無計劃,隨心所欲;物理學史與高考題目幾乎無關,物理學史幾乎變成了“雞肋”!浩瀚的物理學史與有限的45分鐘時間存在矛盾;大浪淘沙,魚龍混雜,中學生對史料的模仿能力強、分辨能力弱又是一對矛盾。
(2)教學的誤區:無邊無際式的講課,把物理課變成了純歷史課;內容不加選擇的講課,好象只要是物理學史里面包括的,就可以在課堂里隨意講;只是說一聲是誰發明、發現的講課,對其他物理學史內容閉口不談,認為這樣就足夠了。二、超市貨架式教學物理學史
為了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參照超市購物的貨架模式,分門別類,循環調整,提出如下一種物理學史教學模式:
可見這是一個動態、循環的教學過程,結合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挑選史料又不固定史料。在大力倡導素質教學、實行新課程標準的天,
我們更不應該囿于高考內容范疇。很顯然,此模式中,貨架的分類及其內容是很關鍵的,是需要教師付出創造性勞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