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報告》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各項指標總體向好,人民幣支付貨幣功能穩步提升,投融資貨幣功能進一步深化,儲備貨幣功能不斷上升,計價貨幣功能逐步增強。
《報告》顯示,2021年以來,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在上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延續增長態勢。2021年,銀行代客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為36.6萬億元,同比增長29.0%,收付金額創歷史新高。人民幣跨境收支總體平衡,全年累計凈流入4044.7億元。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顯示,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過日元成為全球第四位支付貨幣,2022年1月進一步提升至3.2%,創歷史新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達2.88%,較2016年人民幣剛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時上升1.8個百分點,在主要儲備貨幣中排名第五。
與此同時,實體經濟相關跨境人民幣結算量保持較快增長,大宗商品、跨境電商等領域成為新的增長點,跨境雙向投資活動持續活躍。人民幣匯率總體呈現雙向波動態勢,市場主體使用人民幣規避匯率風險的內生需求逐步增長。
《報告》還顯示,我國金融市場開放持續推進,人民幣資產對全球投資者保持較高吸引力,證券投資項下人民幣跨境收付總體呈凈流入態勢。截至2021年末,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股票、債券、貸款及存款等金融資產金額合計為10.83萬億元,同比增長20.5%。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0月6日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9月份,亞洲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8%,較上月微幅上升0.1個百分點,指數連續三個月穩定在50.7%左右。綜合數據變化顯示,亞洲制造業走勢繼續趨穩。9月份全球制造業PMI為50.3%,較上月下降0.6個百分點,連續四個月環比下降,繼續刷新2020年7月以來的新低水平。歐洲和美洲制造業增速持續放緩,采購經理指數均呈現連續下降走勢。
從主要國家看,中國、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制造業PMI較上月有不同程度上升,日本、韓國、印度制造業PMI均呈現連續兩個月環比下降走勢。9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0.1%,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升至擴張區間,穩定了亞洲制造業的整體增長。從前三季度均值變化看,亞洲制造業今年以來走勢相對平穩。一、二、三季度制造業PMI均值分別為51.6%、51%和50.7%,指數均值雖有所下降,但季度波動幅度在0.5個百分點以內。
鑒于全球經濟整體下行壓力較大,亞洲開發銀行9月21日發布的《2022年亞洲發展展望》更新報告,將今年46個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下調至4.3%,該行在4月份的預測是增長5.2%,但這一增速預期仍好于當前全球和歐美主要國家的增速預期。亞行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速預期由4月的4.9%上調至5.1%,表明其看好東南亞的經濟復蘇。

10月5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組成的“歐佩克+”第33次部長級會議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
會議指出,鑒于全球經濟和石油市場前景的不確定性,以及需要加強對石油市場的長期指導,各方再次確認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第10次部長級會議上做出的降低整體原油產量的決定以及后續決策,包括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第19次部長級會議批準的產量調整計劃和月度產量調整機制。決定自2022年11月起,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將石油總產量日均下調200萬桶。
在主要產油國宣布減產決定之后,美國總統拜登對此表示失望。白宮發表聲明稱,美國能源部將繼續執行總共1.8億桶的戰略石油儲備釋放計劃,在11月再向市場釋放1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
9月21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加息7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到3.00%至3.25%之間,為今年連續第三次大幅度加息。美聯儲今年3月以來已累計加息300個基點。
當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重申了其8月下旬釋放的鷹派信號,即強調美聯儲降低通脹的決心。根據美聯儲當天發布的最新季度經濟預測,美聯儲官員對今年年底聯邦基金利率的預測中值為4.4%,明顯高于6月預測的3.4%。美聯儲在接下來的兩次會議中還需加息約125個基點才能到達該預測值。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通脹形勢依然嚴峻,美聯儲延續激進加息政策,可能推高失業率,刺破樓市和股市泡沫,加劇經濟“硬著陸”風險,并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大風險。
美聯儲官員對美國今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的預測中值為0.2%,明顯低于6月預測的1.7%,更低于3月預測的2.8%,體現出他們對美國經濟前景的預期更為悲觀。
9月23日,美元指數一度漲至111.63,再次刷新20年新高,而非美貨幣則普遍下跌,包括英鎊、日元、歐元在內的貨幣兌美元匯率均跌超10%。媒體評論指出,一方面,強勢美元使得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推高各國進口成本,實際上是在向外輸出通脹,而其他經濟體為了應對本國業已高企的通脹,不得不采取加息舉措。這種輪番加息無疑會進一步誘發各國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強勢美元無疑是在進一步加重發展中國家債務負擔,甚至可能誘發債務危機。

9月23日,英國政府公布大規模減稅計劃,這是近50年來英國最激進的經濟刺激方案。英國財政部公布的方案顯示,英國政府擬取消將公司最高稅率提高到25%的計劃,繼續保持在當前19%的水平,并從2023年4月起將個人所得稅基本稅率從20%下調至19%,還計劃把對年收入超過15萬英鎊人群征收的45%的最高所得稅降至40%。英國政府還計劃大幅削減印花稅,將印花稅免稅額從12.5萬英鎊調升至25萬英鎊。據預測,財政刺激政策將大幅增加英國政府借債規模,這些資金主要通過發行債券籌集。
減稅計劃引發市場對英國政府債務暴增和通脹加劇的擔憂,市場信心遭受重創。英國股市債市匯市三大金融市場連續出現全面震蕩,英鎊兌美元匯率在9月26日更是一度跌破1.04的歷史低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罕見地對英國減稅政策提出警告,稱相關政策可能“加劇不公”并增加物價上漲壓力。
面對劇烈的市場波動和外界質疑,英國政府的減稅政策于10月3日出現重大轉折。英政府宣布將放棄此前提出的取消45%最高所得稅稅率的計劃。業內人士表示,該計劃僅是英國政府減稅政策中很小的一部分,減稅政策整體的財政不可持續性仍然嚴重。
10月1日,波蘭管道運營商天然氣系統公司在社交媒體上宣布,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項目已經開始從挪威向波蘭輸送天然氣。波羅的海管道總長約900公里,設計年最高輸氣量為100億立方米,這一輸氣量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對波蘭的年出口量相當,被波蘭政府認為是天然氣供應多樣化和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重大戰略項目。
世界貿易組織10月5日發布預測說,世界經濟受到多重沖擊,2023年全球貿易增速將大幅放緩。
世貿組織經濟學家預測2022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增長3.5%,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8%。世貿組織經濟學家將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速預期下調至1%,大大低于其4月份預測的3.4%;新的預測認為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3%,較此前預測降低約一個百分點。
世貿組織總干事伊維拉表示,政策制定者面臨艱難選擇,需要在應對通脹、保持充分就業和實現清潔能源轉型等政策目標之間尋找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