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成?張志青

“48秒會談”。
2022年9月21日,堪稱韓國總統尹錫悅在外交上的黑暗一天。
尹錫悅政府上臺后,力推親美、親日外交,更是把9月赴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一事視作推動韓美、韓日關系的寶貴契機。孰料事與愿違,他的這次紐約之行可謂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韓媒更是稱之為囧態百出的“外交災難”“外交慘案”。尹錫悅到底做了什么才會得到如此惡評,而其狼狽收場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
在尹錫悅紐約之行前,韓國政府便放出消息稱,韓方早已與美國達成協議,將在聯大期間舉行雙邊首腦會談,雙方領導人將進一步細化今年5月首爾會談跟進措施的落實方案,還將就美國《通脹削減法》等重要問題形成共識。韓國國內對此次首腦會晤充滿期待,希望能在降低美國《通脹削減法》對韓國車企負面影響方面取得進展。
但實際上,韓美首腦會談最終未能舉行。為確保會談時間,9月21日尹錫悅放棄了計劃中的“韓美創業峰會”“K-品牌博覽會”等相關活動,而是出席了計劃之外的由拜登主辦的“全球基金第七屆財政公約會議”,雖然實現了與拜登的“面對面”,但兩人只站著舉行了48秒的短暫會晤。這在韓國國內掀起了軒然大波,反對黨共同民主黨高官就挖苦稱“我不想相信在會場站著進行48秒的寒暄問候就是首腦會談的全部”。
韓國總統府辯稱,兩國官員在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上已就《通脹削減法》、貨幣互換協議、延伸威懾等進行了集中討論,此次會面對事前討論的內容進行了確認。但白宮方面發表的聲明卻只字未提韓方最關心的這些問題。這只能證明,到目前為止,除了實務層面的磋商之外,首腦間的對話沒有任何進展,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外交成果。
韓國的熱情遭到了美國的冷遇。不難看出,一直強調親美外交的尹錫悅政府對美國多么不了解,只是沉浸在“同盟善意”的幻想里,完全未能準確解讀美國的政策本質并作出應對。拜登政府與特朗普政府盡管分屬兩黨,但對外政策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即“利益面前,美國優先,必要時可踐踏盟國利益”。美國通過一系列法案逼迫韓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令韓國陷入進退兩難境地。在美國眼中,盟國只是實現本國利益的手段和分擔責任的助手。拜登深知尹錫悅紐約之行的目的所在,卻以日程繁忙為由拒絕與尹錫悅舉行一對一的雙邊會談,回避韓國對美訴求,對《通脹削減法》和貨幣互換協議“保持沉默”。在美國國家利益面前,韓美“價值觀同盟”猶如虛設。韓美同盟因“拜登版美國優先”和“經濟民族主義”而備受打擊。
讓尹錫悅形象雪上加霜的是隨后韓媒又曝出了他的粗口發言,并引起了官方和媒體間一連串的“烏龍大戰”。在剛剛結束與拜登的“48秒會談”后,尹錫悅對隨行的韓國外長等人飆臟話,辱罵“國會那幫小子”,并嘲笑說“如果國會不批準,拜登得多丟臉啊”,誰料這番話恰被在場的韓國媒體團的記者拍攝到,人們自然認為他罵的是美國國會。隨后事情又不斷發酵:先是韓國總統府辯稱罵的不是美國國會而是韓國國會,但輿論隨即指出不管辱罵的是哪國,一國總統如此爆粗不僅有損個人人格,也有辱韓國國格。尹錫悅本人回國后卻宣稱這是媒體對他言論的“不實報道”,并稱這種報道損害了韓美同盟關系。報道這一事件的韓國媒體團則決不背鍋,回應稱在取材報道時“沒有進行任何歪曲和編造”,同時對總統府認為相關視頻“存在問題”表示遺憾。
另一個讓韓國官民憤懣不平的是韓日首腦會談。就在“48秒會談”和“粗口事件”的同日,韓日舉行首腦會談,但過程和結果都被韓國輿論批為“屈辱”。韓方先是違背外交慣例單方面宣布韓日將舉行首腦會談,日本對此心存不滿,但未置可否。當韓日領導人同時現身紐約時,尹錫悅主動前往岸田文雄出席的一場活動的地點,但直到最后一刻日方都沒有確定是否能進行會談。最終兩位領導人以“會外會”的形式舉行了30分鐘“簡略式會談”。
此后,韓日雙方對此次首腦會談的評價可謂天壤之別。韓方對會談的價值和意義拔高放大,稱這是韓日領導人2019年12月以來的首次一對一會晤,并達成了改善雙邊關系的共識。日本的調子卻很低,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在記者會上僅稱這是日韓領導人的“懇談”,日媒則用“交流”而非“會談”來表述這次會面。雙方截然不同的表態背后反映的是兩國圍繞歷史糾葛和現實摩擦存在的多重結構性矛盾。
此次會談破例沒有向韓國媒體公開日程和開場白發言稿,在雙方核心爭論焦點——二戰時期被日強征勞工受害者索賠問題上未能取得進展。共同民主黨批評道,從空手外交、卑屈外交到粗話外交,連大韓民國的國格都大打折扣了。
韓國輿論本來期待尹錫悅紐約之行能給韓國帶來諸多收益,改善韓元暴跌、貿易赤字持續擴大、物價飛漲等經濟狀況,尹錫悅政府則期待此行收獲一系列外界成果,以實現國內困局的突圍,卻最終落了個“空手而歸”和如潮差評。
尹錫悅本是沒有外交經驗的“政治素人”,其在外交安保團隊的選賢任能問題上也頗受詬病。共同民主黨表示,政府必須對這次“外交慘案”負責,必須全面重整外交團隊。有議員表示“應該更換外交部長官和國家安保室室長”。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內部也出現擔憂和批評的聲音。
尹錫悅的外交活動在韓國輿論中“翻車”已經不止一次。今年6月他在西班牙出席北約峰會期間,拜登邊跟他握手邊跟別國領導人交談,在韓國迅速引發熱議,被稱作“無對視式握手”。此次紐約之行前他前往倫敦參加伊麗莎白女王葬禮,卻沒能參加悼念儀式,官方解釋是由于“交通原因”,他的悼文還被稱拼錯了女王的名字。紐約之行的一系列外交“慘案”再次淪為反對黨攻擊的靶子,而當他離開紐約冒雨登機時只顧自己打傘卻不顧夫人淋雨的鏡頭,也被韓媒配在他的支持率再次下跌的報道中,暗示著他的外交“失利”與支持率下降的關系。韓國這種國內治理亂象影響下的外交“失利”又會反過來助長國內的不滿情緒,進一步撕裂國內社會。
9月29日,韓國國會在執政黨議員集體缺席以表抗議的情況下,以“外交翻車”“有損國格”為由,表決通過了建議罷免外長樸振的議案。次日,尹錫悅表示不接受這一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