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2022年8月31日,印度裔出身的英國首相候選人蘇納克在該國首都倫敦舉行最后一次競選集會。
2022年7月8日,就在時任英國首相約翰遜發表辭職聲明的第二日,印度裔出身的英國前財政大臣里希·蘇納克宣布競選下任首相,英國執政黨保守黨黨首競選也隨即拉開序幕,通過幾輪投票,候選人名單被縮短到僅剩外交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和蘇納克兩人。一時間,“印度裔是否將創造歷史成為英國首相”的話題走在了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雖然特拉斯最終獲勝并就任英國第56任首相,但蘇納克的參選將近些年印度海外移民在歐美政商界的突出表現又一次拉到臺前。此前的2021年1月,擁有印度血統的卡瑪拉·哈里斯就任美國副總統,印度民眾歡呼雀躍,印度總理莫迪也宣稱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與此同時,微軟、谷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百事、萬事達、星巴克等世界著名500強企業首席執行官在近些年也紛紛由印裔接任。那么,海外印度移民是如何成為一種“現象級”景觀的?
印度海外移民是世界上分布最廣、人數最多的移民群體之一。據印度政府海外印度人事務部統計,目前印度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印僑、印裔總計約有2500萬人。印度海外移民主要是兩個移民潮交織的結果:在英國殖民者占領南亞次大陸后100多年間大量移民海外的契約勞工及其后裔,以及1947年印度獨立后、特別是1991年印度實施市場化改革后出現的新移民。
英國在南亞次大陸的殖民統治為印度人在英帝國全球殖民地的主動或被迫流動創造了條件。19世紀初,英國和歐洲大陸興起廢奴運動,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立法禁止奴隸販賣。這意味著英國殖民者和莊園主亟需可替代非洲奴隸的廉價勞動力,在這一需求驅使下,印度第一次移民潮開啟,大量破產的印度農民以契約勞工的身份被英國殖民者運往英國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的殖民地。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運載印度契約勞工的船只也駛向了法國、丹麥及荷蘭的殖民地。不少印度勞工定居在了當地,當地印度社群也因此逐漸形成。據印度學者估算,到1933年該群體人數已有約250萬,廣泛分布在東南亞、非洲、加勒比群島和南太平洋群島等地。
該群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現代印度歷史。印度獨立運動領袖圣雄甘地正是在南非的印度移民斗爭中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甘地在南非所取得的威望也使其成為印度本土反英斗爭領袖。在甘地撰寫的《非暴力抵抗的誕生:南非非暴力抵抗運動史》中,他指出“1860年11月16日,第一批印度契約勞工從印度抵達南非納塔爾是非暴力抵抗運動史上關鍵的一刻”。在南非印度社群中,甘地實現了從一個普通律師到民族領袖的轉型,這也反襯出當時在英國的一些殖民地,印度人海外社群已形成相當規模的事實。
到1947年印度獨立時,已有約400萬印度人散布在各個英國殖民地。印度獨立后,該國移民情況開始發生顯著變化。一是此時大多是自愿選擇移民,而獨立前則是被迫或被騙前往他國。二是多前往中東海灣地區國家和歐美發達國家,而獨立前則大多前往英國在第三世界的殖民地。印度在海灣地區的勞工通常仍保留印度公民身份,被稱為印僑,他們通常在印度和海灣地區國家間進行季節性遷徙,每年為印度帶來大量僑匯,進入21世紀,印度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最大僑匯接收國之一。
而目前身處歐美國家的印度海外移民成分則較為復雜,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第一代移民,主要由在當地高校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后留下工作的印度人、在印度接受高等教育后的技術移民及來自第三國的二次移民組成。二是第二代及以上的印裔。當前在歐美政商界活躍的群體不少是第二代及以上的印裔。從法律意義上講,這部分人多已成為當地公民,因而也只能稱為印裔。

2021年9月23日,美國副總統哈里斯與印度總理莫迪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會晤。
印度獨立后,聯邦政府在僑務問題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印度海外移民的法律身份問題。1957年,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宣布其政府不承認雙重國籍,要求在海外的印度移民要么申請獲得印度公民身份,要么成為居住國公民,但鼓勵他們選擇成為居住國公民。曾經為印度獨立運動出錢出力的海外印度移民發現獨立后的印度給他們出了一道艱難的“選擇題”。由于印度獨立初期的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仍屬于英國殖民地的第三世界國家,且其經濟狀況大多好于當地居民,尼赫魯政府從支持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的角度出發,選擇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實現經濟自主并逐步消滅剝削,因此對海外印度移民的呼吁并未給予積極回應。因而,當在緬甸的印裔商人和地主抗議緬甸政府的國有化政策,并呼吁印度政府向緬甸政府施壓時,尼赫魯政府給出的回答是“該政策不存在種族歧視,印裔沒有理由對此提出反對”,為成為合格的緬甸公民,印裔有責任“盡可能地與緬甸人民的利益聯系起來”,而不應在當地成為“剝削者”。
20世紀80年代,因為部分海外印度移民支持分裂印度的勢力,印度政府維持了較為冷淡的僑務政策,其對海外錫克人群體的態度最為典型。在這一時期,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等地的部分錫克人群體支持印度旁遮普邦獨立,并積極為旁遮普獨立運動提供輿論和資金支持,還建立了支持該邦獨立的專門組織“巴巴爾·卡爾薩”。1984年,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發起代號為“藍星”的作戰行動,攻占位于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圣地阿姆利則金廟后,身在加拿大的錫克人還制造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飛往印度孟買的印度航空182號航班的空難事件,造成329人遇難。
1991年后,印度政府開始調整僑務政策,從經濟政策、政府架構、法律體系等多個方面拉攏印僑、印裔。彼時的印度國民大會黨納拉辛哈·拉奧政府為使印度走出嚴峻的經濟危機,提出向來自印僑的投資提供更多優惠政策,并允許印僑投資部分新興行業。與此同時,海外印度移民群體的勢力也逐步壯大,并試圖影響印度國內政策。在美國的海外印度移民于1989年成立了“全球印裔組織”(GOPIO),該組織成員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與印度政府代表會晤時曾提出創辦“印裔證”的想法,力圖使印度政府承認國外僑民的特殊地位。1998年印度進行核試驗后美國對印度實施經濟制裁,印裔團體公開表態希望減少制裁,并積極購買此后印度政府發行的“復興印度”債券。
進入21世紀后,印度政府的僑務政策正式出現制度性調整。2000年8月,當時執政的印度人民黨瓦杰帕伊政府成立了“印度僑民問題高級別委員會”,該委員會全權負責與印度所有僑民群體接觸,并向政府提交僑務政策建議。該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包括:創辦“印裔證”、為擁有印度血統的人實行免簽證制度、設立“海外印度人獎”、慶祝“海外印度人日”等。2003年1月9日,印度政府在圣雄甘地從南非回歸印度的紀念日舉辦了首次海外印度人日。此后,印度政府還在2004年成立印度僑民事務部,該部隨后更名為海外印度人事務部。2005年8月,印度議會還通過了《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允許印裔部分群體獲得特定類型的公民權,給予部分印裔終身簽證,并且給予印裔在經濟、金融和教育領域與印僑的同等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崛起中的印僑和印裔成為了印度在全球軟實力的有益構成部分。就美國而言,印裔在美國的對印政策中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自1991年以來,美國印裔醫生協會、印美友好理事會、亞裔美國酒店業主協會和美印政治行動委員會等印裔美國游說團體在推動美國對印政策轉變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例如,促成了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在2000年訪問印度、游說美國參議院設立“印度之友核心小組”、推動2001年印度議會遭遇恐怖襲擊后美國對巴基斯坦援助計劃的修訂,助力美印在2005年達成民用核能合作協議意向等。有美國學者稱,印度游說團體在美國是唯一有可能與以色列游說團體比肩的團體。在英國,印裔勢力也頗為可觀。印裔是英國最大的少數族裔群體,約占英國人口的1.8%,但其對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卻達6%。此外,目前英國議會下議院有15位印裔議員,上議院則有25位印裔議員,他們在推動英國與印度經貿合作方面有顯著作用。例如,經多輪談判,英印自貿協定預計于2022年底簽訂。
然而,印度第一代海外移民或許對印度有較高認同和情感依附,但印裔卻未必如此。例如,身為印裔的現任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就多次批評印度“糟糕的人權狀況”;2020~2021年,英國印裔群體對印度國內由莫迪政府頒布的農業改革法案引發的持續一年多的大規模農民抗議的態度也存在顯著分歧,不少人對莫迪政府提出了尖銳批評。近年來,莫迪政府在宗教上越發欠缺寬容度的政策、印度種姓制度的擴散和固化、政商關系不清不楚的印度大財團的不斷擴張等,都招致部分印僑、印裔的嚴厲批評。
雖然印裔在歐美國家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但目前他們在印美、印英等雙邊關系中發揮的作用僅是促進性的,這些雙邊關系轉變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美英等國和印度國家利益的接近及政府間的推動。總之,在印度外交方面,印僑與印裔雖可在特定議題和特定國家發揮橋梁作用,但這不穩定也不連續,而且也并非總是有利于印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