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閱讀中必須掌握的技能。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通過課題擴展、詞句摘抄、段意連接等多種方法來指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概括;有效方法;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支文明(1970—),男,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震陽實驗學校。
學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是學生領會文章中心的前提,是學生基本閱讀能力的具體體現。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更加重視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以此助力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文章結合教學實際,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概括方法。
一、課題擴展法
題目往往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學生可以透過一些題目初步了解課文所要敘述的人、事、物的特性。帶著問題閱讀是比較高效的閱讀方式,能提高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并幫助學生快速地在閱讀中解決問題[1]。因此,在面對一篇新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仔細閱讀題目,使學生從題目中獲取相應的信息,并基于標題提出問題,猜想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根據問題答案的有效組合,就能基本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就是課題擴展法。
例如,在教學《海的女兒》時,教師在學生大聲朗讀題目后,提出問題:讀題目后,你想從文章里了解些什么呢?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海的女兒是誰?她做了什么事?結果怎樣?學生圍繞問題快速閱讀課文,從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小人魚是海底的公主,她救了王子并深愛著他,但為了不傷害王子,她甘愿放棄愛情,化為泡沫。由此學生不僅能很好地概括文章大意,而且能更深刻地感悟小美人魚執著追求幸福生活、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質。對于《觀潮》一文,在指導學生閱讀前,教師結合課題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誰在觀潮?在哪里觀潮?觀什么潮?觀潮過程是怎樣的?潮有什么特點?學生閱讀后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也就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觀看錢塘江大潮的盛況,展現了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奇特、雄偉與壯觀的特點。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題目讓學生自己主動提出并解決有關問題,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十分有效的。同樣,對于課文《魯濱遜漂流記(節選)》,學生在朗讀課題后提出的問題是:魯濱遜為什么會漂流?在漂流過程中他做了哪些事,結果怎樣?學生圍繞問題閱讀,把問題答案簡單連起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能概括出來了:魯濱遜因為在航海途中遇到風暴,漂流到了荒島上,他建房居住,馴養山羊,培育麥種,救下了“星期五”,最終獲救回國。這類根據題目擴展,提出有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并解決問題的閱讀方法,對于概括那些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來命名的文章的主要內容尤其有用。這種方法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既節省了學生的閱讀時間,又能幫助學生快速概括出課文主要內容,大大提高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二、詞句摘抄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中都有關鍵詞句提示全文的主要內容,這些句子往往就是課文開頭的總起句、結尾的總結句,或是隱藏在文章中間的重點句,如一些在文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因此,學生在課文閱讀過程中要注重對一些重點句子進行朗讀、感悟。
“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這一句子出現在課文《白鵝》的第二段,是課文的總起句。學生閱讀課文后就會發現,其實全文就是圍繞叫聲、步態、吃相這三個方面來寫鵝的習性的,這三方面為我們塑造了一只高傲的白鵝形象,這句子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可見,抓住課文中的總起句,能幫助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緊緊把握住文章脈絡,有利于學生快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盤古開天地》一文的最后一句是:“偉大的巨人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世界。”細讀全文,學生會明白全文內容就是介紹了盤古開天地、創造美麗世界的過程。那么,課文最后的這句總結全文的句子其實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通過這個總結全文的句子,不但能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領悟了課文中盤古陽剛、偉岸、神圣的形象,以及他偉大的開創精神和勇于犧牲的精神品格。課文《太陽》中有一句承上啟下的句子:“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這個句子介紹了上文的內容“太陽離我們很遠很遠”,引出了下文的內容“它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它其實就是一句概括全文內容的句子,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何才能找到那些能概括課文內容的過渡句呢?在很多課文中,承上啟下的句子一般都用“不但……而且……”“雖然……但是……”“因為……所以……”“既……又……”等關聯詞來連接。一般前半句表述的是上文的內容,下半句表述的內容和下文有關。也有文章沒有明顯的總起、總結、承上啟下的關鍵句,但通常會出現一些表述文章主要內容的關鍵詞語。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關鍵詞的品讀感悟,學生在朗讀中抓住了關鍵詞語,再把這些關鍵詞用適當的句式串起來,就能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如課文《四季之美》共有四個自然段,分別介紹了春天黎明的美、夏天夜晚的美、秋天黃昏的美、冬天早晨的美,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黎明、夜晚、黃昏、早晨這四個關鍵詞,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主要講了一年四季黎明、夜晚、黃昏、早晨等各個時段的美這一內容。學生在概括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大自然之美、人生之美。可見,用關鍵詞的連詞法也能恰到好處地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在閱讀過程中注重抓關鍵詞句的方法,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準確、快捷地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閱讀教學中一種常用且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三、段意連接法
這是一種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基本方法,對概括篇幅較長的課文的主要內容尤為適用。把課文段落的意思有機地連接起來,一般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了。但連接段意,不是簡單地把各段意思組合起來,為了使相連段意更為通暢、內容更為清晰,通常我們可適當使用一些如“不僅……還……”“既……又……”“因為……所以……”等關聯詞語,同時把次要和重復的段意刪去。這樣,文章主要內容就更明朗了。
例如,在課文《將相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后,學生明白了課文主要講了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教師要求學生把三件事連起來說,學生就能概括出課文主要內容:因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面”上立了大功,官職比廉頗高,所以廉頗不服,要羞辱他,后來知道原因后,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兩人和好了。學生通過段意連接的方法,在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及廉頗勇于改過的品格。同樣,在《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文篇幅很長,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朗讀后把課文分為六個部分:游泳本領高、上夜校讀書、掩護李大叔、與敵作斗爭、河沿的槍聲、機智脫險。教師指導學生用抓住主要段意、刪去次要段意的方法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游泳本領高的雨來為了掩護李大叔與敵作斗爭,最后機智脫險了。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雨來熱愛祖國、不畏強敵、機智勇敢的人物形象也就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在理解段意的基礎上,教會他們用段意連接法來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還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這是段篇教學的銜接和延展,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四、要素歸納法
要素歸納法一般適用于記人記事的記敘文。記敘文一般由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組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先讓學生關注并找出以上六要素,再讓學生用簡潔規范的語言把六要素內容連貫地表述出來,以此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一文時,學生通過朗讀弄清了課文的六要素(時間:1935年秋。地點:草地。人物:炊事班長、三個病員。起因: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三個病員。經過:炊事班長釣魚讓戰士們喝上了魚湯,自己吃草根和魚骨頭。結果:炊事班長因為過度虛弱犧牲了),然后根據六要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1935年秋紅軍長征途中,炊事班長牢記指導員囑托,釣魚給戰士們喝魚湯,自己卻不吃,最后犧牲了。可見,在記敘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找出六要素,并適當概括六要素呈現的內容,這樣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樣,在課文《普羅米修斯》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要弄清了故事發生的六要素(時間:很久很久以前。地點:地面上。人物:普羅米修斯;起因:地面上沒有火,人們只好吃生的東西。經過:普羅米修斯到天上“盜”取火種后被罰,承受痛苦。結果: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射死鷲鷹,英雄獲救),那么,對于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就能很容易地概括出來了——很久以前,普羅米修斯見地面上沒火,上天盜火被罰,最后大力士射死鷲鷹,英雄獲救了。學生正是在閱讀課文時,抓住了文中的幾個要素,并把這些要素有機地歸納起來,才有效地概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方法在記人記事的記敘文中很實用,如小學課本中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西門豹治鄴》《草船借箭》《“諾曼底號”遇難記》《我的戰友邱少云》等課文都可以用要素歸納法來概括主要內容。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抓住課文重點,有利于學生對課文主要信息的提取,能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五、線索串聯法
在一篇課文中,事物發展的過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通常會有一條(或幾條)主線把它們串聯起來,使文章各個部分內容聯結成一個統一整體,這條(或幾條)主線就稱為線索。線索是貫穿文章情節發展的脈絡[2]。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抓住了線索,就能更容易地掌握文章的段落結構。在此基礎上,學生就能準確地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如課文《田忌賽馬》以“賽馬”為線索,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展開敘述。課文首先交代了田忌經常與齊威王及貴族們賽馬的事,孫臏觀察“賽馬”,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接著寫孫臏根據觀察到的情況,向田忌獻了“賽馬”計策。田忌在孫臏的指點下,有意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結果三局兩勝贏了齊威王。最后,田忌向齊威王告知其“賽馬”獲勝的原因,并向齊威王引薦了孫臏。全文緊緊圍繞“賽馬”這條線索展開,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如果抓住這條線索,就能明白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也能輕易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孫臏通過觀察“賽馬”,向田忌獻了“賽馬”的計策,田忌由此獲勝,孫臏也得到了推薦。學生圍繞“賽馬”這條線索,把有關內容串聯起來,就歸納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孫臏善于觀察、足智多謀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同樣,課文《桂花雨》以“桂花”為線索貫穿始終。全文圍繞“桂花”這一線索講了三部分內容:作者小時候最喜歡桂花過人的香氣;作者童年時與桂花有關的記憶主要是“搖花樂”(桂花紛紛落下來像雨一樣的情景);作者長大離開家鄉后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時時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桂花”這條線索進行感悟,學生就能準確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小時候喜歡桂花的香氣,最喜歡的是“搖桂花”帶來的“桂花雨”,長大后離開家鄉后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想起了家鄉桂花的事。學生正是在抓住了“桂花”這條線索后準確歸納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可見,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抓住了課文線索,就能更好分清課文的段落結構,在此基礎上就能又快又準地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這種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抓住了線索,就能按一定順序把整個事件連接起來,組織起來的材料就能緊緊圍繞自己想要表達的中心來展開,這樣的文章定能做到脈絡清晰、中心明確。
以上只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幾種基本方法,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還有很多,各種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時,同一篇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就可能用到幾種不同的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互相結合、靈活運用,使概括出來的文章主要內容更準確。
[參考文獻]
梅曉玲. 小學高年級比較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黃立容. 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比較閱讀探討[C]//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十一). 2019:4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