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人類情感表達與傳遞的載體,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良好的音樂作品可以讓人獲得向上的力量,為學生的人格塑造、道德養成提供助力,因此抓好音樂課堂教學是小學階段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文章從多個角度深入探討了文化語境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文化語境;策略探尋;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徐曉娟(1978—),女,江蘇省如皋市下原鎮下原小學。
文化語境是審美語境的一種形式,其主要是指影響審美溝通的各種符號表意系統。文化語境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文化習俗,一個是社會規范,二者都可以起到德育的作用。教師利用文化語境進行音樂教學,有利于向學生滲透我們國家、民族的發展歷程,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一、利用文化語境,促進學生的民俗傳承
音樂是情感的表達,尤其是一些地方民歌,往往充滿生活的氣息,蘊含著屬于該地的民俗文化。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利用文化語境向學生展示這些民俗文化,既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傳統習俗的了解,又有利于學生理解該作品的情感,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帶領學生從傳統節日出發學習音樂知識,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我展示的信心。
例如,在進行小學音樂《五月五賽龍會》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可以利用文化語境助力學生傳承傳統民俗。這首歌曲是蘇州民歌《姑蘇風光》的選段,是運用蘇州方言演唱的作品,表現了蘇南一帶端午節賽龍舟的場景,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面對這樣的教學內容,教師在上課之前先向學生介紹:“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的水土孕育出了不同的方言,有個地方的方言,吵架都像是在‘唱歌,你們知道是什么方言嗎?”有些學生回答是蘇州話。教師繼續說道:“蘇州地處江南,溫柔的水鄉造就了軟糯、細膩的言語。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蘇州民歌,體會蘇州話的魅力,希望大家可以將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傳承下去。”教師完成課堂導入后,便出示本節課所要教授歌曲的歌詞內容,帶領學生閱讀歌詞[1]。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分析歌詞,提問:“歌詞描述的是什么時候的場景,在這一場景下還會有哪些活動?”部分學生可以答出是端午節,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還會包粽子、掛菖蒲等。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更多關于端午節習俗的圖片,并說道:“我們在端午節還可以體會這些傳統習俗的樂趣?!?/p>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文化語境向學生展示了蘇州話的特點以及端午節的習俗,為學生學習演唱打下了基礎。同時,教師也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說明了方言與傳統節日的重要性,促使學生自覺地傳承方言文化、傳統習俗。
二、利用文化語境,加深學生的歷史感受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本時代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往往反映了某一時期社會發展的一部分特征。在學習此類歌曲時,教師可以利用文化語境介紹相應的時代背景,利用情境創設等方法增強學生對時代特征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文化語境是教師帶領學生感受音樂作品背景的重要途徑,營造文化語境會使教師的語言更有感染力,能豐富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與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2]。
例如,在進行小學音樂《山村來了售貨員》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可利用文化語境加深學生的歷史認識。這部音樂作品是一支嗩吶獨奏曲,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描述了售貨員挑擔上山熱情為山村人民群眾服務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為了加深學生對歷史背景的理解,教師先用課件展示了20世紀70年代的生活狀態與該作品的創作背景,接著說道:“如果你是這一時期的售貨員,你進村售貨會面臨怎樣的狀況?挑著扁擔走在東北的山水間給大家提供生活物資會是什么心情呢?”學生結合教師提供的時代背景以及作品背景展開合理的想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繼續說:“同學們預設了許多困難,而面對這些困難售貨員依舊可以積極地做自己的工作,熱情地為山村里的人民服務,這種積極向上的職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也正是這種精神感動了作者,進而創造了本作品,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聆聽這一樂曲?!敝螅處熃M織學生聆聽作品,進一步賞析作品。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具有年代感的圖片以及扁擔、山路等意象為學生創設了相應的情境,引發了學生對作品背景的思考。同時,教師還利用語境引導學生體會平凡崗位工作人員的偉大之處,加深學生對時代特征的認識,為其之后學習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奠定基礎。
三、利用文化語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音樂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許多音樂作品于人們的勞動實踐中誕生。實踐是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受年齡等方面的限制,小學生缺乏社會體驗。對此,教師可以利用音樂作品,帶領學生體會不同的情感,利用間接經驗豐富學生對生活的感受,為其情感的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在小學階段,學生有著較強的向師性,會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語言習慣,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運用優美、有邏輯的語言,可以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3]。
例如,在進行小學音樂《豐收之歌》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可利用文化語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敦S收之歌》是一首丹麥民歌,表達的是豐收后人們的喜悅與激動之情。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豐收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提起豐收他們就會聯想到人們喜悅的場景,但這種感情更多的是源于書本與文字,他們缺乏現實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對豐收的喜悅之情有更深入的認識,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經驗分享活動,在活動中說道:“有參加過秋收或采摘的同學嗎?誰能分享一下當時的感受?”有的學生回答當時的感受是辛苦和喜悅。教師繼續引導:“如何辛苦,如何喜悅呢?大人們會不會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收獲了多少糧食?會不會努力爭取當天完成收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回憶起經歷的細節,這樣能加深學生對“豐收”這一詞語的認識,為學生接下來欣賞歌曲奠定基礎。
在本次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運用引導性語言幫助學生回憶起自己的豐收經歷。通過教師的提示,學生會回想起許多收獲時的細節。這樣一來,學生對豐收的認識會更加深入,從而形成節約糧食、尊重農民、熱愛勞動的意識。
四、利用文化語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小學階段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長時間的滲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會帶領學生欣賞不同國家的民風習俗或不同地域的景色與文化,所以小學音樂課堂也是學生接受美育熏陶的重要途徑[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文化語境組織課堂教學,可以有效發揮音樂的育人作用,提升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與鑒賞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例如,在進行小學音樂《江南好》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可利用文化語境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民樂合奏的魅力,體會江南之美。根據教學目標,教師先帶領學生聆聽本課作品,然后在課堂導入時提問:“同學們能感受出這是哪一地區的歌曲嗎?”學生回答是江南地區的歌曲。接著教師繼續說:“江南美,山美,水美,人更美。古往今來,江南地區讓許多文人流連忘返,你們知道哪些描寫江南的詩句呢?”學生根據已知的詩詞進行回答,有學生會聯系到白居易的《憶江南》。教師繼續引導:“《憶江南》是我們熟悉的古詩,誰能用自己的語言為大家描述一下白居易眼中的江南?”隨后,學生開始踴躍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上述教學環節中,教師先用語言為學生描繪江南的概況,讓學生體會江南之美,之后組織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將自己的內在感受通過文字展示出來,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五、利用文化語境,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語言是人溝通的主要方式,是人類情感表達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文化語境可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印象,豐富學生對作品情感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經常會遇見帶有明顯感情色彩的作品,面對這樣的作品教師可以從創作背景入手,結合其誕生的歷史背景,讓學生體會作品的內涵,加深學生的理解,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例如,在進行小學音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可利用文化語境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國歌誕生于抗日戰爭時期,有著深刻的內涵。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初,可先讓學生觀看微課,以了解國歌的誕生背景。同時教師配上旁白:“幾十年前,一場持久的戰爭席卷了華夏大地,在日本的鐵蹄下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地開展了抗日救國運動。其中東北地區是較早受到侵略的地方,黑土地上的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文化語境,向學生展現了抗日戰爭的悲壯,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國歌中所蘊含的力量,激發了學生的民族情感,為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家國情懷的養成提供了情感支持。
六、利用文化語境,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
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運用文化語境向學生介紹作品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民族事跡,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教師要學會運用文化語境促進學生進步。
例如,教師在進行小學音樂《小兒垂釣》一課的教學時,便可運用文化語境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首先,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古詩是可以通過歌曲的形式呈現的,增強學生用音樂表現詩詞內容的能力,激發學生對傳統詩詞文化的喜愛之情。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上課之初先帶領學生朗讀古詩《小兒垂釣》,接著說:“中國古代詩詞是可與樂曲結合演唱的,詩詞作品不僅聯系著詩人的人生經歷,還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同學們在了解詩詞的含義后,可以按照旋律將其演唱出來,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演繹?!?/p>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介紹讓學生了解了傳統詩歌題材的歷史作用,加深學生對詩詞文化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對詩詞文化的熱愛之情,為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提供助力。
七、利用文化語境,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是一種人類的自我關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來源。增強學生的人文情懷,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還有助于學生不斷完善人格。音樂是文化傳承的一種形式,具有特殊的美感。教師運用文化語境的形式將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意象表達出來,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音樂作品背后的文化含義,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因此,教師需要做好備課工作,了解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文化語境,從而保證文化語境的實效性。
例如,教師在進行小學音樂《熱愛地球媽媽》一課的教學時,便可利用文化語境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本課的情感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上課之初播放環境污染的視頻,并說道:“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保護環境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但是現在……我們通過這則視頻來看一看地球媽媽是怎么說的?!?/p>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文化語境導入課程,讓學生通過現實圖片與教師的講述,直觀地認識到保護環境的刻不容緩,促進了學生環保意識的形成。
結語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文化語境的營造,要讓學生從教師的語言中感受音樂蘊含的韻律之美、傳承之美、人性之美,豐富學生對生活的感受,為學生的精神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包嘯嵐.淺談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開展音樂互動式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220.
楊琴.智慧學習:小學音樂智慧課堂有效教學策略解析[J].北方音樂,2020(15):197-198.
林夢.體驗式教學理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融入[J].黃河之聲,2020(13):95.
楊麗.淺談如何打造“動”力十足的小學音樂課堂[J].中國新通信,2020,22(5):211.
吳燕慧美.“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9(1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