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怡寧
摘要:西方語境下“軟實力”理論受文化價值觀影響,實質是為實現國家霸權服務,因此有著從工具理性狹隘看待文化,以價值輸出為內核、內涵界定模糊、忽視人的主體地位等內在缺陷。中國結合現實國情,創造性地提出“文化軟實力”理論,從價值理性看待文化,以求同存異為內核,科學地重構內涵邏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對西方軟實力話語的理論超越。
關鍵詞:軟實力;文化轉向;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15
“軟實力”是上世紀90年代西方國際政治領域的新概念,由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為維護美國霸權主義意識形態,駁斥美國衰落論而最早提出。而“文化軟實力”概念則是我國學者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批判發展,所做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創新。本文試通過辯證分析西方語境下的軟實力理論,探究中國文化軟實力理論的超越性。
1西方語境下軟實力理論的內在缺陷
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是一種的能力,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這種吸引力來自一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當在別人眼里我們的政策合法、合理之時,軟實力就獲得了提升”。顯然,其提出軟實力概念是想表達,除了軍事和經濟硬實力外,一個國家為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還需要重視發揮軟實力說服、拉攏甚至同化等非強制性的作用。雖然約瑟夫·奈關于軟實力的思想具有權威性、代表性,但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及霸權侵略目的影響,有著其內在的缺陷,需要我們辯證地認識,以超越其思想局限。
1.1從工具理性狹隘看待文化
約瑟夫·奈是將軟實力作為外交戰略和國際權謀的理論支撐使用的,他的軟實力建構著力點在以政治價值觀為依托的外交層面。與使用軍事權力強制性威脅或經濟權力利誘收買的手段使他國附和美國立場相似,在這里,軟實力只是為降低軍事風險和經濟成本而產生的補充手段,是工具理性膨脹的產物;文化并非是為了某種價值訴求,而只是為謀求霸權地位服務的推手和工具,是充滿現代資本工具主義色彩的產物。這無疑將文化理解得狹隘了,離開文化思想和文化價值觀,何談政治價值觀和對外政策。從價值理性來看,文化應是貫穿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資源,而絕非約瑟夫·奈所認為的僅是為政治服務的一種手段、工具。
1.2以價值輸出為內核
美國將自己自由、民主、人權的價值觀視為最優越的價值觀,將自己的民主制度看作最完善的制度,想用自己所謂的“普世價值”取代其他國家、民族的價值觀,使他們認同美國,從而“領導”世界。就像美國商務部前高級官員大衛·羅斯科普所說,“如果共同的價值觀正在形成,它應該是符合美國人意愿的價值觀。”正是基于這種“優越”的心態,維護甚至推廣滲透自己的價值觀被美國視為國家利益不可或缺的一環,想用自己的文化輸出同化他人,想用自己的意識形態滲透影響他人,使世界文化以美國為標尺同質性發展。在約瑟夫·奈的理論中,價值觀被反復強調為軟實力的首要資源。這種軟實力發展的思想內核側重自身文化、價值觀對外的侵略滲透,帶有濃厚的美國中心主義色彩。這無疑會破壞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活力,阻礙多元個性文化推動世界整體文明的進步。
1.3內涵界定模糊
一方面,約瑟夫·奈把“軟實力”范疇局限地規定為文化的吸引力,價值觀、制度的吸引力和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除此之外的領域他避而不談,這無疑將軟實力的內涵理解得狹隘了,縮小了其涵蓋范圍。事實上,軟實力的內涵遠不止這三個領域,應界定為“一切無形的、難以量化的,表現為精神、智慧、情感性的力量的實力”。比如說,精神的鼓舞力就是一種軟實力,近年來我們在奮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除了物質硬實力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抗疫保障外,在軟實力上,面對前所未有的疫情蔓延勢頭,正是偉大的抗疫精神支撐著我們,鼓舞著我們,同心協力共克時艱,讓我們不懼怕疫情,勇敢地去戰勝疫情。
另一方面,約瑟夫·奈把“軟實力”的內涵并列平行地解釋為三個領域,沒有把握軟實力的本質屬性,沒有認識到文化因素在軟實力中的特殊性,從而模糊了軟實力的科學內涵。此外,可能是受美國歷史較短的條件限制,約瑟夫·奈軟實力中的文化資源,主要是流行文化和高雅文化,沒有涉及歷史文化,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歷史傳統文化中有著前人探索世界的智慧經驗和值得警示的教訓,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其中的優秀精華更是軟實力非常重要的要素。
可以說,約瑟夫·奈只是模糊闡述軟實力有些什么,而沒有明確給出定義,從而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
1.4忽視人的主體地位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強調國家、社會的吸引力,忽略了人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人是國家、社會中最活躍的因素,“從某種程度來說,個人魅力才真正能表明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只有憑借個人魅力,即高尚德性、超群智慧和具有穿透力的思想,才可能真正產生與國家的軍事、經濟、政治甚至文化力量都沒有關聯的軟實力。它能超越時空,產生恒久的吸引力,如釋迦牟尼、孔子”。這正是約瑟夫·奈的理論所忽視的內容,他沒有意識到人在創造文化中的主體作用,沒有重視人對國家、社會的創造性,更沒有認識到軟實力的建設有賴于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甚至每個個人素質的提高。
歸根到底,西方語境下軟實力理論是為實現國家霸權服務的,受文化價值觀影響有著多方面的內在缺陷亟待超越、完善。
2中國軟實力理論的文化轉向
西方軟實力強調讓“他者”接受的文化同化霸權理念,而我國受傳統思想影響,強調“自身”發展和與“他者”和而不同的共存境界。因此,以約瑟夫·奈為典型的軟實力理論把著力點放在政治價值觀層面,想要同化其他國家來實現霸權;但當軟實力來到中國后,則轉變為一種為了增強自身綜合國力,擴大國際友好交流朋友圈的文化國力,軟實力理論的著力點也自然聚焦于“文化”上。
從西方“軟實力”理論到中國“文化軟實力”理論的轉變,是我國學界對軟實力理論的內在缺陷進行批判發展,并結合我國國情所做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創新,賦予其中國意義。特別是中共十七大這個重要的時間點,“文化軟實力”概念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被我國納入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到了黨的十八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的重要論斷。以軟實力概念寫入中央文件為標志,其從學術概念提高到了國家戰略高度。由此文化軟實力理論研究不斷植根中國大地,充滿了鮮明的中國特色,為實現對“軟實力”理論的超越創造了重要前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軟實力理論的文化轉向,是因為“文化具有廣泛滲透性(包括社會思想、政治制度及人的行為方式等)及柔性力量等重要特征,在軟實力的構成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文化是軟實力的源泉,離開了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軟實力就無從談起。因此,我們應高度重視文化的強大作用,認識到其在軟實力資源中的根本性、核心性。由此可見,將軟實力理論置于“文化”上進行研究是其正確的轉向。
在文化軟實力概念中的“文化”,是先進的大眾主流文化。在我國當前階段指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主要包括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這是與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文化,也是人民群眾普遍接受、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可以感染、引導、塑造我們,助推國民素質提高,為我國軟實力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比如,傳統文化中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庸思想為我國和平發展道路提供了豐富精神養料;革命文化中如“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抗戰精神激勵人心,塑造有理想信念、有擔當的人格;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指引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堅持共同理想,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讓先進文化推動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的增強。
3文化軟實力理論的超越性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文化軟實力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指導下對軟實力理論進行揚棄的延續發展。不同于軟實力的意識形態滲透和文化入侵,文化軟實力的基本內涵是國家文化力,是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其理論超越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3.1從價值理性看待文化
文化軟實力被看作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單純是國際交往中外交戰略的一種手段,更是自身實力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的支撐。其構建著力點落在“文化”層面,注重提高國民素質,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凝聚人心、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文化國力的增強。文化軟實力理論始終強調“文化”的價值,注重文化的反作用和對人的塑造作用。在這里,文化被置于首要核心位置,是軟實力最重要的資源。從而摒棄了從工具理性狹隘運用文化的缺陷,以價值理性正確看待文化,使文化充分發揮其強大的引領、感召功能。
3.2以求同存異為內核
中國一直秉承求同存異的和諧共處理念,尊重文化多樣性,致力于包容性崛起。不同于軟實力理論試圖以自己的價值觀輸出同化對方的侵略性,文化軟實力理論更加強調自身實力的發展和與他人的共存,主張文化平等,尊重異質文化的民族性,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具有鮮明的防御性。例如,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我國始終秉持平等互利的態度與非洲國家發展雙邊關系,致力于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這就是我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我們在外交中取得他國的贊美認同,并不是要同化、領導對方,而是在求同存異與對方和諧共處中尋求自身實力的發展。文化軟實力理論的包容性內核,有助于為我國綜合國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3.3科學重構內涵邏輯
首先,文化軟實力理論拓寬了軟實力的內涵,不再局限于文化的吸引力,價值觀、制度的吸引力和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這三個領域,把軟實力界定為“人類社會物質硬實力以外的,所有無形的、難以量化的、非強制性力量的實力,表現為精神、智慧、情感的力量,包括文化的吸引力、語言的說服力、理想的感召力、精神的鼓舞力等”。這無疑是對軟實力理論認識的一大進步,從更準確、深入的角度全面闡釋了軟實力的內涵范疇,超越了西方語境下對軟實力涵蓋范圍的狹隘理解。
其次,文化軟實力理論對軟實力內涵進行了層次區分,否定了軟實力理論將其他要素和“文化”平行并列的邏輯,突出“文化”在軟實力中無可取代的特殊位置。“軟實力的發展方向、宗旨、思路由文化所指引,軟實力的每個層面、環節也都貫穿著文化,可以說,文化是貫穿軟實力的靈魂、維系軟實力的經緯”,是軟實力最根本的源泉。軟實力中其他要素如制度、價值觀都離不開文化的影響。文化關乎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因此,我們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以文化的深度超越軟實力理論的缺陷,合力定位文化在軟實力中的位置,動態地研究文化軟實力。
最后,不同于西方軟實力理論主要運用流行文化和高雅文化,文化軟實力理論高度重視歷史資源的運用。以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養料,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地進行完善運用,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為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巨大能量。
3.4堅持以人為本
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軟實力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文化軟實力理論是我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進行的話語創新,其充分重視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強調積極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才能形成社會進步的合力,取得理想的實效。可以說,人在軟實力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必須超越西方軟實力理論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忽視,站在人民的立場,重視人的塑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踐提高素質,推動整體國民素質提高,以此助推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報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論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張國祚.中國軟實力的特色與力量[N].人民日報,2015-03-16.
[5]張國祚.關于“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必須搞清楚的幾個問題[J].文化軟實力研究,2020,(3).
[6]沈壯海.文化軟實力的中國話語[J].文化軟實力,2016,(2).
[7]張國祚.中國軟實力具有“以文化天下”的特色[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5,(4).
[8]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必須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J].科學社會主義,2015,(5).
[9]劉佳.論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中國自信”[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2).
[10]郭繼文.國內文化軟實力理論的話語創新[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11]賈海濤.“文化軟實力”理論的演進與新突破[J].社會科學,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