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桂松 徐婧文
摘要:旅游業高質量快速化發展與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整體趨勢,顯現出對高素質技術技能服務人才的需求。我國高職院校面臨人才培養體系、課程設置、專業建設、教學效果評價機制等方面的困境,在產教融合視角下探討旅游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搭建“以賽促教”平臺,打造“創學研”優質課程,實現“零距離”校企合作,培養“雙師型”教師,來解決我國當前旅游業發展與人民的旅游需求之間“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
關鍵詞:產教融合;創學研一體化;旅游實踐;創新能力;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46
1培養“產學研創”旅游類人力資源存在意義研究
1.1國家大力提倡“產教融合”與“專創融合”雙推進機制
產教融合是場所、資金、人才等要素集聚共享,形成產業界與教育界優勢互融,構建協同培養人才的教育模式。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了“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的產教融合總體目標,打破“產業”與“教育”兩張皮的現象。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專創融合”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與意識,對學生未來的創業能力與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實現學生從知識的理解、領會到分析、應用與創造階段。從這些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國家對職業教育“產學研”協同育人改革的決心。
1.2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需高質量創新型旅游人力資源支撐
旅游業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高素質的旅游職業人才保障是關鍵。旅游行業由資源密集型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旅游者對高質量高端旅游消費動機上升,旅游者呈現出對個性化、專業化與多樣化的旅游產品需求。傳統的大眾旅游產品已經不能滿足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回應旅游產業對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當前的旅游產業人力資源結構已經無法滿足產業需要,進行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刻不容緩,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技能型人才。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了“高質量”要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既要加強系統性,也要注意創新性和差異性,以適應旅游行業轉型和消費需求升級。
1.3旅游產業與旅游院校“雙向”更新升級現實需要
職業院校在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實施過程中,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及時調整專業建設目標、課程內容與體系。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影響下,旅游行業呈現出多樣化、智能化的旅游消費新模式,致使傳統旅游從業者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給旅游人才培養帶來挑戰與機遇。人工智能與智慧旅游的興起,出現健康旅游、智慧旅游與生態休閑旅游等,旅游產業大融合的發展變化,急需旅游產業數字化、創新型人才支撐,在“文旅融合”的發展背景下,旅游產業為增加游客吸引力,加快旅游產品、線路與景區的創新,傳播先進優秀中國特色文化,實現旅游“走出去”戰略,旅游行業急需高水平、創新型旅游人才,來打造“一帶一路”特色化國際旅游項目,實現鄉村振興,培育有情懷、有追求的旅游從業者。
2產教融合視角下旅游管理職教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現狀分析
2.1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實際需求缺乏有機結合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旅游創新驅動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高職院校旅游職業人才培養還是以傳統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專業為主,導致旅游職業教育與行業的供需不匹配問題突出。企業在對旅游行業人才的素質要求方面,提及“創新能力”作為企業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力量。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求不高,導致旅游行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旅游企業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
2.2實踐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方式單一
旅游高職院校雙創人才培養活動一般由校內教師負責開展,根據筆者在5所旅游類高職院校發放的問卷調查顯示,選取“創新創業教育的各項教學內容都在校園內實施”的占比64%,高職院校在開設創新創業課程中,學生很難走出校園,深入旅游行企業。大多教師為完成課時任務,而簡化上課形式,采取大班授課的方式,僅僅是為了完成課時而完成教學任務,造成教學效果差、學生上課獲得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弱化,創新創業課程無法根據個人要求因材施教,缺乏“一對一”個性化指導。
2.3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缺乏專業針對性
某高職院校教學進程總體安排表中,公共必修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培養學生的基礎創業知識與就業指導;專業選修課《大學生生涯發展輔導》,可見創新創業教育獨立于專業課程之外,多以選修課或“第二課堂”的形式開設,僅涵蓋基本的個人興趣與職業匹配,在涉及旅游專業類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展不足。在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專業脫節嚴重,創新思維與創新方法等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體現不足,創新創業課程“泛泛而談”,缺乏與學生旅游專業的背景來談就業創業,造成創新創業教育缺乏與專業的聯動性,在創業指導、公司創辦等缺乏實戰經驗和就業創業經歷,加之對畢業生就業創業典型案例研究不足,造成課堂教學缺乏針對性,既不能發揮課程應有的作用,也無助于提升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創新發展能力。
2.4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效果評價機制不健全,學生創新能力無法檢測
旅游行業指向性強的特點,決定了實踐教學在其人才培養系統中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傳統的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方式是“提供實習基地”,這乃是大部分院校選擇的模式,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院校開展了“現代學徒制”與“訂單制”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產教融合程度不深、收效很低的現狀,對學生培養質量提升效果不顯著,學習的知識應用、遷移能力無法得到檢驗。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成效取決于企業與學校的精準融合,目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停留在淺層,高職院校實施產教融合的方式單一,依托產業專家到院校宣講與講授獨立課程,校外產業并沒有與院校深入合作,產業的技術、思想與觀念并未與院校融合。
2.5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嚴重不足
“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與聯合培養體系不健全。高職院校教師培養途徑單一,職業培訓僅僅限于校內講座的形式,校企合作層次仍然停留在專業認識、工學結合等淺表層面。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實踐創新創業能力相分離,存在片面強調技能的“操作型”教師與片面強調教學的“科研型”教師兩個極端,具有3年以上企業經歷、在企業擔任過技術職務的教師占比偏低。教師存在技能掌握不扎實、專業不對口、與產業新技術匹配度不高等問題。教師對旅游產業新理念認識更新滯后,對行業企業的職業標準掌握不充分,不能有效將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相對接,難以滿足旅游行業對新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使新專業教育教學實際落地。
具備創新理論和創業實踐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短缺。雙創教育要求教師有高水平的素質與能力,可就全國而言“雙師型”教師隊伍比例剛剛過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仍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薄弱環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的授課教師,目前多為管理學專業教師以及行政教輔人員等兼任。“雙師型”教師晉升體系不健全,技術技能型主導型教師卻無法適應“學位學歷職稱評審機制”,勢必阻礙了教師個人的職業晉升。
3旅游專業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對策分析
3.1打破專業與產業雙向銜接的行校壁壘,深化推進產教融合
(1)旅游企業積極構建產教融合型企業。
深度參與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在旅游職業院校辦學與深化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旅游企業創辦企業大學,教育人才直接對接旅游行業需要,實現社會利益與企業利益的統一。比如南京旅游職業學院與金陵飯店集團聯合打造的金陵飯店集團大學,共同培養旅游酒店行業優秀人才,實現產業與院校深度合作共贏模式,依托金陵飯店集團高水準的五星級酒店管理體系,及時將旅游行業的新動態、新規則、新標準納入教育教學內容中,使教學目標的設置契合旅游市場需求環境。
(2)開展線上直播實訓室,打造“零距離”校企合作。
嘗試利用線上網絡直播等方式,邀請優秀旅游企業專家與技術技能型人才擔任主播,通過網絡直播的平臺,校企雙方充分整合資源優勢,創新在線教學的模式,將實地實訓旅游課程搬上云課堂,實現師生“云互動”。校企合作建設互動錄播實訓室,通過互動錄播教學軟硬件和標準化錄播實訓室的建設,整合校企優質教學資源,增強校企間云互動,實現零距離的案例教學。
3.2以學生為中心,搭建“以賽促教”的實踐平臺
(1)OBE成果導向教學理念應用于創新創業實踐中。
創新創業能力是突破自我,敢于創新的體現,成果導向教學法衡量學生成果與能力的標準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考試,而是學習效果產出水平,考察的核心是學生能力的掌握與人才培養結果。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學習效果不同于傳統教學理念,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來調整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隨時進行反饋和調整。教學評價標準根據“因材施教”變化,以學生的個人特色能力為衡量標準。
(2)踐行“賽訓促學,強化技能”的育人體系。
學生的學習吸收能力比教師的教更重要,改變教師的機械化課堂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課程效果。雙創教育本身具有的實踐性與創新性,單單課堂一種教學形式無法滿足學生需求。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省級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以及各種旅游類服務技能大賽,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錘煉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鼓勵學生將創新創業的理論構想,提高學校對學生創業的資金支撐與扶持力度,幫助學生實現創業成果轉化。最后,落實“1+X”證書制度,打破產業與教育的璧合,把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結合起來,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
3.3打造“創學研”三位一體的優質旅游類核心特色課程
(1)以創業實踐為導向,優化課程設置。
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是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關鍵。構建創新層次的旅游雙創課程建設的內容,多開設學科前沿、創新實踐、工匠精神等方面課程。其次,在課程平臺構建的過程中,學校應借助現代數字技術,整合學生學習的知識,利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動對雙創知識進行加工處理,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與能力。最后,在雙創課程實踐中,注重創業能力的培養與雙創實踐訓練的結合,實現課程內容即涵蓋創新意識教育,又體現創新能力培養與創新思維養成。
(2)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旅游人才創業教育要求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把握機會、抓住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痛點,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決措施和方案。緊抓學生的社團活動來開展“第二課堂”的創新創業教育,通過社團活動引入校外創業資源,拓展學生創業眼界和創新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其次,“第二課堂”作為專業課程的補充形式,針對不同的學生層次與學生群體,搭建多元化“第二課堂”,營造校內的創新創業活動氛圍,推進“第二課堂”課程體系的升級。
3.4創設創新創業實踐環境,有效反哺地方旅游發展
(1)實現“以崗位代替教育”“崗教協同”的雙創教育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走進旅游企業之中,通過參觀企業周、景區社會實踐調查、頂崗實習等企業實踐活動,在實習實踐的工作崗位的過程中,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即是合作企業員工,同時也是學校的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學與做”相結合,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旅游發展方面的創新創業知識與能力,有助于學生在實際崗位上磨礪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切實提高實踐育人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2)旅游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形成新型育人體系。
形成教師與學生社會服務小隊,服務當地鄉村振興,有效反哺教育教學,將當地的特色旅游業作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平臺,讓學生從“做中學”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高校培育一批優質的鄉村旅游創客,為鄉村振興輸送高質量人才。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高職院校在抗擊疫情,為地方“復工復產”做出卓越貢獻,服務地方鄉村振興的產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完成203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規劃目標而奮斗。
3.5培養“產學研創”多功能雙師型師資
(1)培養師范性與技能性于一體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師資是實現學生學習效果的基本保障,是支撐課堂教學的必備條件,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的關鍵力量。教師教學的“技能性”與“師范性”有效融合方式,能保障學生掌握知識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雙能力。院校依托師資力量,企業提供豐富的校外實踐機會與場地,以及科研基金項目的資金保障。聯合統籌各方力量打通“教科研一體化”,激發教師創造力來開展應用性項目研究,共同研制技術資源開發與創新產品的改良。高職院校結合“新進教師、合格教師、主干教師、示范教師、金牌教師”實行分層分類培養,“老帶新”雙師型教研室,共同助力教師的職業成長與晉升。
(2)組建內外聯合的校企“教科研一體化”師資培訓基地。
高職院校樹立教師長遠“雙師”發展的理念,企業明確“雙贏”的戰略,校企形成協同發展的格局,共同培養雙師型師資。企業提供面向行業的旅游創新創業培訓指導課程,組織行業優秀人才、行業骨干力量為教師量身定制創新創業課程職業培訓,教師通過考核后,可獲得行業大師認可的認證證書。同時,職業院校為教師打造創新創業培訓平臺,鼓勵教師通過寒暑假的時間,方便教師去企業進行學習、晉升的交流溝通,提高自身實踐創新能力。建立師資晉升與培訓的獎勵制度,為師資培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多元參與師資培訓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黃可.智慧旅游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探索[J].社會科學家,2021,(06):56-60.
[2]梅瑜娟,朱華兵.基于協同理論的高職產教融合創業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職教論壇,2021,37(06):78-83.
[3]宋浩,李夢娥,趙洪牛,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1,(02):1-4.
[4]侯榮增.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立體化培養體系構建與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2,(06):76-79.
[5]熊金銀,郭秋滟.地方高校旅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5,(06):88-90.
[6]郭建如.產教融合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解讀[J].江蘇教育,2018,(36):23-27.
[7]劉菊.關于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實踐與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21,(09):114-115.
[8]胡濱,李婕.基于“產教研學”四位一體的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實踐與體會——以溫州商學院金融學專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2(01):102-107.